事在人为

人世间所有事情的成败完全在于每一个人是否能够努力去尝试去想然后脚踏实地的去做!
个人资料
yongbing1993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毛泽东终生立志为人民服务!

(2018-09-18 05:01:03) 下一个

毛泽东终生立志为人民服务!

 

 

毛泽东从青年学生时期就开始立志“三不谈”只谈为国为民之大事。

毛泽东为了中国和中国人民的大事不是空喊口号必须要有真才实学,  所以从学生时代开始就用心用功读书,  有人总结毛泽东刻苦读书有"读书四法,  也有人总结为"读书三法"。不管是三法还是四法毛泽东的学问无人可及终身受用。但有一点是毛泽东的上学读书刻苦学习或是掌握知识都不是为了改变毛泽东本身的命运,  更不是掌握知识为了获取名利和成为富豪。毛泽东上学读书刻苦学习掌握丰富的知识只是终生立志为了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   为了建设一个强大的中国。

假如毛泽东那怕有一点点的私利成为一个大地主大富豪难吗?  出生地主的毛泽东,  他的父亲己经给他留下了财富的原始结累,  他带着他的弟妹们以他的聪明能干成为当地的最大地主难吗?  凭他在一师的学习得到老师的赞美甚至将女儿许配给他,  成为一个学者, 大师, 教授难吗?  凭他的掌握的知识和天才般的能力去办工厂办公司赚钱成为全国的大富豪难吗?   凭毛泽东己在国民党内的代理宣传部长和他的才能带着国民党的官员们一起发财难吗?  如果真是这样国民党的总裁蒋介石的位子能不能坐稳还成问号呢!  要成这样国民党的遗老少们还骂他吗?  共产党内的叛徒和右派分子还会骂他吗?   邓小平还有用武之地吗?  今天改革开放后的一些暴发户土豪还有发财的机会吗? 先富的这部分人就是毛泽东及毛泽东所带领的那一代人!  还有如小丑一样的马云们的发财机会吗?  

毛泽东没有选择为自己为自家先富的道路。毛泽东想带着中国人民共同富裕。

为了中国富强和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  毛泽东从自己身体上作好了吃苦和受苦受难的准备,  后人们给他锻炼身体的方法称之为“五种浴”!  而不是化钱去健身房或请个健身教练,   更不是造个豪华的健身房自用。锻练身体也好,  所谓的"养生"也好, 毛泽东的目的就是想能有更多的时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人民是懂的,  人民的心里门清。尽管毛泽东走了几十年,  爱他的人更爱他。不明真相的人听了忽悠先恨后又爱他!  老百姓不会表达也没有机会表达只是把毛主席的相挂在家里,  和家里的先辈们挂在一起供着,  以表感谢!  而看看一些骂他的小丑们说些什么呢,   满纸谎言!

以下是毛泽东在一师学习的一些前辈的回忆和总结同大家分享:

“三不谈”:不谈琐事,不谈金钱,不谈男女之事。

读书“四法”:

其一,大量批注,言如珠玉。

其二,领悟真谛,掌握方法。

其三,广收博览,发展创新。

其四,考察社会,读无字书。

也有人总结毛泽东读书为“三法”的:

即正确处理“学”与“问”、看书学习与“质疑问难”、自学与“共学”的关系;

正确处理“博”与“约”、“通”与“专”、“新”与“旧”、“中”与“西”的关系;

正确处理积累与条理、精与粗、恒与不恒的关系。

“五种浴”:“日光浴”,  “雨淋浴”,  “冷风浴”,  “空气浴”,  “冷水浴”。

毛泽东年青时就明确了“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的学习目的,创立了成为社会有用之才而“野蛮其体魄”的办法,坚持着读书的“四种方法”,还坚守着“三不谈”的修养,因而收获“打好了”学问基础的硕果。

从青涩到成熟,这是毛泽东求学之路的特色。

志存高远的毛泽东在一师的这个学习环境里,可谓是适得其所。同学们见识了他苦读情景,罗章龙回忆说:“当时一师作息制度规定,早晨晚上都要到自修室学习,每晚自修到九时点名后,即离开自修室回到寝室,九时半吹号熄灯。等学校学监查完寝室后,大家安静入睡了,毛主席又起床到楼道的电灯下继续读书,直到深夜才去睡觉。早上天不亮,毛主席就起床,先到操场跑步,然后冲冷水浴。到六点学校吹起床号,同学们都起床时,毛主席早已到自修室在高声朗诵古文诗词了。”

他并不仅仅满足课堂的学习,而是广泛地涉猎课外读物。另一位同学张国基回忆:“对于我国数千年遗留下来的丰富多彩的古代文化,他都广泛地加以选择研究。课余喜读的书籍有《楚辞》《诗经》和先秦诸子的学说;史学方面有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还有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和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此外,对《昭明文选》、唐宋诗词以及历代各家骈体散文,也加以广泛的涉阅……”

书读得多、学得好,“下笔如有神”,青年毛泽东在一师已初步显露出“文章大家”的风华。张国基回忆说,那个时候的毛泽东“作起文章来洋洋洒洒,一写就是几千字。真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笔锋犀利,气势磅礴。”

于毛泽东来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读过的书上都有“批”“注”。毛泽东在这本德国康德派哲学家鲍尔生的著作上,“批”“注”之多令同学们吃惊,10万字的书上竟写了1、2万字的批语。他在凡原著中比较合乎辩证、唯物观点的地方,必冗长加圈点,他作的眉批则往往有“切论”,   如“此语甚精”,  如“此语甚切”,  又如“此语与吾大不然”,  “此不然”,  “此节不甚当”,  “此处又使余怀疑”,   “吾意不应立此说”,  “此说终觉不完美”等。上个世纪20年代初,他的同学杨韶华将这本书借去阅读,此后一直未还。

将近30年后的1950年9月,周世钊应毛泽东之邀去北京参加国庆观礼,杨韶华托周将此书奉还,并在上面写道:“此书系若干年前,毛主席润之兄在小吴门外清水塘住时所借阅。嗣后,各自东西,不复谋面,珍藏至今,深恐或失!兹趁周惇元兄北上之便,托其奉还故主,藉镜当时思想之一斑,亦人生趣事。”可见,“复得”是因为诚信。

这部书就是毛泽东在一师发奋学习、长于思考的证明,也是他“分析能力之强,批判眼光之高,是任何人想学而无法学到”天赋"的证明。

张国基记得,毛泽东“对当时学校的教材和一些课外读物,一经过目,就指出哪些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哪些是为帝王将相歌功颂德的,他就奋笔打上‘×’‘?’等符号。如果是思想进步或有革命意义的,就用朱笔‘圈圈点点’,并写入读书笔记。”

毛泽东的学习,动力之源是他救国救民的志向。他自己如此表述这种“源”的张力:我“除了不谈女人——普遍在这时期的青年的生活中极为重要——以外,我和同伴连日常生活中的琐事也是不谈的。记得有一次在一个青年的家里,他和我谈起‘买肉’的事情,并且当面叫佣人来和他商量,叫他去买。我动怒了,以后就不和他来往。我和朋友只谈大事,只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事!”

在那青春洋溢的岁月里,他只谈大事,一心向学,也就顾不上自己的日常“生活质量”了。他对自己的饮食打扮,毫不在意,总是箪食瓢饮、穿着朴实,却把身上的钱大都花在买书和订报上。初进一师时,学校里发了一套青色呢制服,他一直穿到毕业。衣袖裤管磨破了,颜色褪了,他还是缝缝补补,穿了又穿。他的被褥是湖南一般农民用的蓝棉大布套被,没有枕头,则以书代枕。他唯一比较体面的衣服是一件褪了色的灰布长衫,一年四季常穿,不同的是冬季穿时里面加些旧衣裤,夏天穿时则把它减去。因此,一些同学跟他开玩笑说:“毛润之的‘算术’学得好——冬天用加法,夏天用减法。”

在“青年毛泽东纪念馆”里,有一口水井,那是学生毛泽东完成“常规动作”——每天清晨的“冷水浴”的地方。其实,他在一师的“浴”与“泳”是丰富多彩的。

“今日星期日,约与蔡和森、毛润之、彭则厚作一二时之旅行……三人遂沿铁道行,天气炎热……经大托铺,前行六里息饭店……饭后稍息,拟就该店后大塘浴,以水浅不及股止,遂至店拿行具前行。未及三里寻一清且深之港坝,三人同浴……”当晚,他们借住在昭山寺。

“晚饭后,三人同由山之正面下,就湘江浴……”

“昨日下午与毛君润之游泳。游泳后至麓山蔡和森君居……”

“今日早起,同蔡毛二君由蔡君居侧上岳麓,沿山脊而行,至书院后下山,凉风大发,空气清爽。空气浴,大风浴,胸襟洞澈,旷然有远俗之慨。归时十一点钟矣。”

以上摘自毛泽东同学张昆弟烈士的日记,其中满是“泳”“浴”的字眼。毛泽东在一师的“野蛮其体魄”的“五浴”锻炼法,校内的水井、操场、妙高峰,校外的城南路、天心阁、岳麓山的“毛泽东小道”和爱晚亭、湘江、橘子洲都可以作证。

在烈日炎炎的夏天,他独自跑到操场上,赤着臂膀,走着卧着,让太阳晒得皮肤通红透紫、汗流浃背;

在大雨倾盆时,他跑出屋子,脱下衣服,让大雨浇淋;

在严冬寒风怒吼时,他只穿一件衬衫,挺立在旷野或山谷,任寒风吹打;

他还时常在山中对着树木大声讲话,对着大风大声叫喊,大口地呼吸。

其冷水浴是很苦的,特别是春夏秋冬四季坚持不辍,在第一师范罕有人。同学早起看到他在井边赤膊冲凉,毫不在意刺骨的寒风和冰冷的雨雪,十分诧异,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边把皮肤擦得泛红,边答道:“冷水浴既可以锻炼意志毅力,又可以练习猛烈与无畏。只要有决心和恒心,就能坚持下去,不感到难了。”

1936年,和斯诺谈话时,他谈起在一师的体育锻炼活动时感叹:“确实对我有不少的帮助,使我后来南征北战,受益不浅。” “泳”与“浴”不过是毛泽东强身健体,积累救国救民“本钱”的途径之一。

当然,学生毛泽东这种强韧的体育锻炼,既有长远考虑,又是当前需要。“为何死了七个同学?只因不习十分间操”,就是当时同学忽视体育的写照。没有身体“本钱”,又如何能读好书?

与所有青年学子一样,毛泽东同样有着“偏科”的不足。他自己回忆说:在一师,“我反对自然科学中的必修课程。我希望专攻社会科学……我最讨厌的就是必修的静物写生。我以为这是透底的愚笨。我总想画简单的东西,快快画完就离开课室。记得有一次画一幅‘半日半石’(是李太白的一句名诗),我用一条直线和上边半个圆圈来代表。还有一次,在图画考试时,我画了一个椭圆就算数了,我称之为鸡蛋。结果画图得到四十分,不及格。幸亏我的社会科学的分数都非常好,这样和其他课程的坏分数扯平。”

在一师,著有《毛泽东尊师风范》的黄露生老师,可以直白地指出,那位给毛泽东图画打40分的老师是谭柄锷先生。但谭先生很器重毛泽东的,那年校长张干要开除毛泽东等17名学生,他是强烈反对者之一。

“扯平分数”是事实,另一个事实是,毛泽东在老师的启发下,明白了自然科学的重要性,不仅数学从不缺课,而且采取了补救措施——补课。这还可从他日后的“教子经”中领略到。同样,在老师的帮助下,他对图画课认识也产生了飞跃。1915年9月6日,他在《致萧子升的信》中,特别谈到美术能力培养技能、审美,观察和逻辑思维能力。这中间,应有一份谭柄锷的功劳。1917年下半期,毛泽东主持一师学友会会务日常工作时,在学友会组织中设立十五部,其中专设图画部,聘请谭柄锷先生任“教授”。

毛泽东自己回忆说,他的学问是在一师打下的基础。

在这里,毛泽东说的是“学问基础”,而不仅仅是文化知识。

毛泽东的学问如何?李京波在《毛泽东与国学》中,主要总结了毛泽东国学方面的成就。他把前些年网上评出的10位“我心目中的十位国学大师”——王国维、钱钟书、胡适、鲁迅、梁启超、蔡元培、章太炎、郭沫若、冯友兰的成就与毛泽东相比较。最后的结论是:“有句话说一个人——教授中的教授;还有另一句话说另一个人——大师中的大师。前者,叫陈寅恪;后者,叫毛泽东。”

套用毛泽东的话,“大师中的大师”基础是一师打下的。当然,毛泽东的学问宽度,远不是国学所能覆盖的。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yongbing1993 回复 悄悄话 谢谢haiwaiyouzi留言!
haiwaiyouzi 回复 悄悄话 毛太祖是中国史上唯一的一位为民打江山,为民呕心沥血而奉献一生的伟大的领袖人物 !真是让人敬佩的五体投地!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