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啸

以史为鉴、通达古今、活个明白
正文

日清战争--------------议和

(2017-02-10 01:28:43) 下一个

 

议和

 

    日军连鸭绿江都过了,前线的清军呢依然是败绩迭传,清廷意识到武力不可持,再打下可能北京也难保。但是,光绪皇帝不愿在这种情况下议和,总期望能打出个好局面来在议和。可是没在生日期间过安稳的慈禧,有点不奈烦了。这样就形成了帝党的主战、急战和后党的主和。光绪皇帝下旨说:

“前因旅顺防务紧要,电饬李鸿章亲自巡历,激励守御,迄今旬日,不见一字复奏。此外电询饬查文件,亦多无复电。当此军情万紧之时,岂容如此玩误!‘定远’等船,迄今尚未修好,不知丁汝昌所司何事?殊堪痛恨!‘定远’、‘来远’为该军制胜利器,著丁汝昌即日前往旅坞,将两船带出;倘两船有失,即将丁汝昌正法! 李鸿章当禀遵谕旨办法,谅也无从再为捏饰。旅顺援兵仍著设法运送,不得来往冒险漠视不救。并著即日复奏。钦此。”

    皇帝在谕旨中要求李鸿章向旅顺增兵,并痛斥丁汝昌,威胁要将丁正法。话是说给李鸿章听得。李鸿章心里清楚,丁汝昌的北洋舰队,已无力再出动护航,可是又不便跟皇帝直说。李鸿章决定召军事顾问汉纳根来讨论一下。汉纳根是从丰岛海战沉没的高升号里跳水逃生回来的。应该说是经历了战火。

 

两人寒暄过后,李鸿章问道:“阁下谅必知晓,奉天前线吃紧,皇上屡令陈奏,在下实在无计可施,不知阁下有何良策?”

 

汉纳根答道:“前已陈述,御倭之根本办法在于以退为守,练新军,购快船,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李鸿章说:“阁下所言极是,此系周全之策,但目前如何应急?皇上著派援军,海上可运送否?”

 

汉纳根摆手说:“不可。倭舰众多,而且都是快船,万万不能出海护送援军。我方有限的舰船,以保卫炮台为妥。”

李鸿章问:“那么援军不输送了?”

 

汉纳根答:“可以不送,令宋军门以退为守,时时增兵。现虽只有万人,封冻后可添至数万,兵力亦可渐厚。”

 

评:

 

凭心而论,汉纳根的“御倭之根本办法在于以退为守,练新军,购快船,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这正是后来八年抗战时,国共两党提出的:坚持持久战,以空间换时间的战略。可谓高明。因为实践证明是正确的。

 

   这下李鸿章有话说了,李鸿章在奏折中以汉纳根的话来婉拒了皇帝护航增兵的指示。

刚应付了皇帝的谕旨,太后的懿旨又来了。懿旨说:

“连日据奏,金州、大连湾失守,旅顺口受困,湾旅情形万紧。现金旅电断,消息难通。顷据旅顺河泊司英弁贾礼达,附运兵船回津来京面称:‘连日倭快轮雷艇时来旅口窥伺,商轮畏阻,不敢冒险运兵。’如此情形,与其坐等待毙,不如与倭议和。著李鸿章遣天津税务司德璀琳赴倭,试探讲和条件,然后从长计议。”

 

   实际上,这也是李鸿章求之不得的。因为,眼看着,战无可战,再战下去更不可收拾,不如赶紧停战,还能减少一些损失。

 

   李鸿章派了天津海关税务司德璀林(德国人)为谈判代表,携带李鸿章给伊藤博文函件前往日本。11月22日,德璀林离开天津前往日本。没想到德璀林在日本吃了闭门羹。

 

   伊藤博文拒绝接见德璀林,理由主要有两个,一,说德璀林没有出自清廷的全权委托书。二,说议和的事,应由能代表中国政府的、位高权重的中国人作为代表。暗示:不能用外国人。

 

   德璀林无功而返。这时候日军又攻陷了析木城和海城,局势更加紧迫。并且已有传言,日本将要求大清割地、赔款。

 

   清廷不敢耽搁,决定派总理各国事务大臣侍郎张荫桓、湖南巡抚邵友濂为全权大臣,东渡议和。

 

   1895年1月29号,张荫桓、邵友濂到达长崎。闻讯而来的民众,围观中国官员登岸,并发出敌意的呼喊。日方的迎接的官员也表现的冷淡和轻视。

 

   因为此时,日本天皇的行宫在广岛,内阁成员也在广岛,所以,大清和谈代表团又赶往广岛。1月31号,张、邵二人及随员到达广岛。分住春和园和洗心亭两处。日方对大清使节团的行动施行严格限制。出门必须有巡铺随行,往来信件必须先经日方拆阅,不许发密电。如欲发密电,须将密码本送交译看,扣压中国打来的电报,等等。使节团形同坐牢。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大清是战败国,日本是战胜国,大清求日本停战、议和,日本有理由傲慢;另一方面,伊藤博文等人轻视张、邵二人,日本欲要大清割地、赔款。怕张、邵二人担不起这个责任,说了不算。他们心中属意的人是李鸿章。在外国人眼里,李鸿章是大清国的实权派,李鸿章在大清国当一半的家。其实际作用甚至高过皇上。甚至有外国人建议李鸿章废了皇上自立为王。

 

   2月1日,双方开始正式谈判,日方的谈判代表是内阁总理大臣伊藤博文和外务省大臣陆奥宗光,第一项议程是互相查看敕书。

大清的敕书如下:

 

“皇帝特命户部侍郎张荫桓、湖南巡抚邵友濂为出使日本议和大臣,即著前赴日本,与日本所派议和全权大臣妥商一切事件,电达总理衙门转奏裁决。所有随往人员均归节制。此去务宜保全国体,辑睦邦交,竭力尽心,速成和局,无负朕之委任。钦此。”

日本代表出示敕书如下:“

朕帝国为维持东洋全局和平,回复大清国重结和好,兹以所最信任之内阁总理大臣从二位勋一等伯爵伊藤博文、外务大臣从二位勋一等子爵陆奥宗光,皆才能明敏,爰命为全权办理大臣,与大清国全权委员会同协议,便宜行事,缔结媾和预定条约,并予以记名调印全权。“

看过敕书后,日本代表交首,交谈了一下,然后,由陆奥宗光以书面形式发问:捧读贵大臣的敕书,发现敕书并未言明,贵大臣是否有全权便宜行事,也未言明遇事可以自专,毋须电请裁决。

会议未谈及其他。第二日,张、邵二人虽有书面答复,但伊藤博文坚持说,贵大臣既无全权授权,谈了也是无益,不如趁早回去。

张、邵二人争辩道:确实被授予全权,如果文体有不当之处,可以电请修改。伊藤和陆奥坚持说:不行。并宣布休会。同时递给大清使节团一份照会。文中有“且须选择素有硕望之大员当此重任,确保所立之约能实践无诈。这样,我帝国自可允其议和,再不坚却。”之句。

并要求大清使节团“广岛军事重地,望速离去”。这样2月12号张、邵二人及其随员铩羽而归。

两次派使团都碰了壁,清廷也逐渐弄明白了,日本期待的谈判对像是谁,于是乎只有请年过古稀的李鸿章(是年73岁)出马了。经过一番准备。李鸿章组成了他的随员队伍一共135人。他们是:参议、江苏存记道李经方(李鸿章六弟李昭庆之子,过继给李鸿章为长子),参赞、二品顶戴记名海关道罗丰禄,二品顶戴候选道马建忠,二品顶戴候选道伍廷芳,随从医生四品衔直隶候补同知林联辉,随员、同知衔候选盐大使陶大均,日文翻译、候选直隶州知罗庚龄,前美国外交部律师科士达,前美国副领事毕德格,法国驻华使馆医生慈巴茨斯博士等33人。此外还有厨师、茶房、轿夫、打杂、理发师等仆从多人。

使节团于1895年3月19号抵达日本马关(今山口县下关市)。对这个使节团伊藤博文表现出了应有的礼节和客气。

3月20号,会谈在一个叫春帆楼的地方正式开始。双方客气寒暄,互相查看授权书,互相确认代表资格有效。

李鸿章和伊藤博文都说了几句怀旧的话。伊藤博文言道:“中堂奉派之事,责成甚大;两国停争,重修睦谊,所系匪轻。中堂阅历已久,更事甚多,所议之事,甚望有成;将来彼此订立永好和约,必能有裨两国。”

李鸿章接道:“亚细亚洲,我中日两国最为邻近,且系同文,岂可寻仇?今暂时相争,总以永好为事。如寻仇不已,则有害于华,未必对日有益。试观欧洲各国,练兵虽强,不轻易起衅。我中日既在同洲,也当效法欧洲。如我两国使臣,彼此深知此意,应力维亚洲大局,永结和好,务使我亚洲黄种之民不为欧洲白种之民所侵蚀。”

 伊滕说道:“中堂之论,甚惬我心。十年前我在津时,已与中堂谈及,何至今一无变更,本大臣深为抱歉。”

  李鸿章接道:“维时闻贵大臣谈论及此,不胜佩服,且深佩贵大臣力为变革俗尚,以至于此。我国之事,囿于习俗,未能如愿以偿。当时贵大臣相劝,云中国地广人众,变革诸政,应由渐而来。今转瞬十年,依然如故,本大臣更为抱歉,自惭心有余力不足而已。贵国兵将,悉照西法训练,甚精;各项政治,日新月盛。此次本大臣进京与士大夫谈论,亦有深知我国必宜改变方能自立者。”


随后相互问了年龄,李鸿章73岁,伊藤博文55岁,陆奥52岁。伊藤博文问:袁世凯现在在干什么?李鸿章答道,在家乡当一个无足轻重的小官。闲话过后李鸿章递了一份备忘录给日方。日方答,明日答复。第一次会谈结束,李鸿章一行回船上休息。

此次来日本议和,大清的议程主要有两项,一是停战,二是和平协议。对大清来讲首先是停战。和平协议,按日本要求的,赔款割地,一条条,一款款是要花时间去议的,可以慢慢议。停战才是迫在眉睫的事情。因此在李鸿章当天提交的备忘录里首先就提到了停战要求。

第二天会谈,日方就清方的备忘录出具了书面答复,内容如下:

“大日本帝国全权办理大臣,体察目前军务情形,并顾虑因停战所生局面,兹将停战要款开列如下:日本军队应占守大沽、天津、山海关,并所有该处之城池堡垒。驻上列各处之清国军队,须将一切军营、军需交与日本国军队暂管。天津、山海关间的铁路,当由日本国军务官管理。停战期限内日本国军队之军需军费应由清国支补。既允上列各款,则停战日期、停战期限及日清两国军兵驻守划界并其余细目,应即商议。”

  李鸿章看完译文,大吃一惊,连呼“太苛刻了!太苛刻了!”。要知道,大沽、天津、山海关还都在清军手里。特别是像天津这要的经济、政治、文化重镇,怎们可能轻易丢弃!亏得是李鸿章,年老持重,要年轻一点的肯定当场吐血!

李鸿章哀求地说,这样苛刻的条件,自己回国后无法向国人交代,希望伊藤博文看在老朋友的面上,给予转寰。李鸿章言道:“昨日初次会议,已说明,向来说话,不作虚假。所议停战之款,实难照办。”

  伊藤说:“中堂先议停战,故拟此覆款,如不停战,何妨先议和款。”

  李鸿章说:“我两人忠心为国,亦须筹顾大局,中国素未准备与外国交争,所招新兵,未经训练,今既到如此地步,中日系切近邻邦,岂能长此相争!久后必须和好。但欲和好,须为中国预留体面地步。否则我国上下伤心,即和亦难持久。如天津山海关系北京门户,请贵国之兵,不必往攻此处,否则京师震动,我国难堪,本大臣亦难以为情。且此次争端,实为朝鲜起见,今华兵业已退至奉天,贵国之兵,惟尚未到直隶耳。如贵国之兵,不即往攻天津山海关直隶地面,则可不必议及停战,专议和款。”

评:

   李鸿章的这段立论,历来多遭非议,说他屈辱、卑微、可耻、可怜。但我认为,李鸿章看似哀求,说的倒是实情。和后来者蒋介石、毛泽东的做法相似。比如蒋介石抗战胜利后做的“以德报怨”的广播讲话,对日军人道主义的礼送回国;毛泽东的对日本战俘教育释放。等等按说都是违反常理的。都是心怀私念,对不起中国人民的苦难、屈辱、和浴血奋战。因为对待坏人、恶人必须给予惩罚。

   但是,放到一百年后来看,看到两国人民之间的敌视难消。中日必有一战!而且很有可能,日本人被核平。就觉得李鸿章的说法,还是对的。如果日本人能报有同样心态,为了两国人民之间不出现裂痕,不出现敌视。日本人真是该,以退为进。



  伊藤博文这说,现在谈判是各为其主,私人情义,怎敢代替国家利益。又说:“局面至此,非我之过失,战端一开,到底结局如何,岂能逆料?此次交战之始,本大臣无时不愿议和,而贵国向无议和的诚心。自今以往,局面又将大变,所以议及停战,必须以大沽、天津、山海关为质。”

李鸿章无奈,但知道,自己无法答应这样的停战条件。叹了口气说道:停战条款万难应允,姑且搁置,即请会议和款。

22号,日联合舰队开始进攻澎湖列岛。

24号,继续谈判,大清方面决定搁置停战谈判,先看看日本的和谈条款。伊藤博文则指责大清,过去曾有过,签了条约不履行的情形。李鸿章答道:“贵大臣所言,想系指道光年间我国与外国初交之时。咸丰、同治以后,所定一切约章皆经批准施行。”

李鸿章请日方出示议和条款,伊藤推说到明日。这时,伊藤将话锋一转问及台湾情况。伊藤说:“我国之兵现往攻台湾,不知台湾之民如何?” 这就有点欺负人!这就比如要砍别人的腿,还心平气和,优雅的问,那块好砍,好下刀?

李鸿章知道日本早就觊觎台湾,此时又不敢大骂伊藤,只能说:“台湾系潮州、漳州、泉州客民迁往,最为强悍,且尤有团结之心。”

李鸿章故意说:台湾生番多,民风彪悍,不好驯服。

伊藤问:有多少生番?

李鸿章答:
“生番居十之六,余皆客民。贵大臣提及台湾,想遂有往踞之心,不愿停战者,因此。但英国将不甘心,前所言恐损他国权利,正指此耳。台湾不守,则又如何。”

李鸿章用生番和英国人来吓唬伊藤,这也是没办法的办法。

伊藤说:“对中国有损者,未必有损于英。”
 李鸿章说:“请注意,台湾与英之香港为邻。”

伊藤这说:“两国相争,与他国何干?”

李鸿章说:“据说英国不愿他人盘踞台湾。”

伊藤觉得李鸿章的伎俩可笑,他答道:

 

“此事英国管不着。贵国如将台湾送与别国,别国必笑纳。”


李鸿章提到20年前,大保久利通处理台湾事件时,曾在天津会见李鸿章,大保曾说“我两国比邻,此事如两孩相斗,转瞬即和,且相好更甚于前。”李鸿章说:“那时两国几乎战争,我力主和局。”李鸿章想以此来感动伊藤博文

 

伊藤毫不留情地说:

 

 “那是20年前之事。今时势不同,不论贵国版图内的任何一地,我倘欲割取,哪一国能出面拒绝?”

话不投机,李鸿章不愿再谈下去。这一天的会谈,就在这种情况下结束。

 

谁知,事情往往出意外的情况下发生转机。——李鸿章遇刺了!

 

   24号会谈结束后,李鸿章坐轿会住地接引寺,途中有众多民众围观。正行走间,突然一人冲上前来,撩开轿帘,对着李鸿章头上就是一枪。事出突然,没人防备。枪击中李鸿章下眼窝,子弹卡在眼球后部。李鸿章赶紧有手帕捂在伤口上止血。

 

   这时警察赶到驱散人群,李鸿章得以回住所。枪手刺杀李鸿章的目的,是为了中断日清之间的谈判。因为当时日本人受到战争的鼓舞,要求打到北京的呼声很高。从而反对和谈,他们认为政府间的谈判,是一种软弱行为,极力想破坏。

暗杀大清国的谈判代表,是他们阻止谈判的手段。有日本人作诗表达此种心境,诗曰:

 

 

三军万里向天津,

正是东风桃李辰。

星使乞和和未就,

燕京将属手中春。

 

评:

以后宣传,不要再说将反动政府与无辜百姓分开。好像错误都是政府的,老百姓是无辜的,错!

老百姓总比政府激进。各国使然。

 

  李鸿章遇刺在日本引起轩然大波,探望者川流不息,院子里走廊上站满了人。伊藤、陆奥都来探望。

 

  25号,天皇亲派侍从武官中村大佐为敕使,代为探望,并随行带来黑石、佐藤两军医总监,协助治疗。皇后还赐御制绷带,并派两名护士来照料。嘘寒问暖关怀备至。

 

  医生建议,动手术取出子弹,伤口愈合的快。但李鸿章担心,手术会耽误谈判进程,战火未停,李鸿章心急如焚。他慨然说道:“国步艰难,和局之成刻不容缓,我岂能延宕误国?死生有命,我宁死也不动手术。”。这样一来就只能做保守治疗。

 

(注:25号,日军占领澎湖列岛,大清军队及官员或降或逃走。日军既占澎湖,改澎湖厅同知署为澎湖民政厅,以海军少将田中纲常为厅长。张贴安民告示。)

 由于李鸿章坚持和谈进程不能停滞,大清就以李径方暂代代表之职,与日方会谈,每天谈判的内容带回驻地,报告给李鸿章听。

   李鸿章遇刺后,伊藤博文就与陆奥宗光商量,这种情况下,清国像是可伶之人。容易得到列强的同情,在这种情况下,一旦李鸿章因病回国中断谈判,就给了列强干涉的时间和机会。对日本不利。因此两人商量,应赶紧给李鸿章一些甜头,使其不回国,留下了谈判。

   最后两人商定,将李鸿章求而未得的“停战协定”答应下来,但又将台湾划在停战协定之外。

  26号晚,伊藤博文在广岛行宫求见明治天皇,上一疏,文曰:

“由于此次凶变,帝国不得不立于甚为困难之境地。清国却因此而得到最好的口实,清使或将立即归国。而当其向各国哀诉时,各国将向彼表示同情,难保不转而联合对我方施加压力。果真如此,则帝国威严必将大为丧失。为避免各国联合干涉,今日善后之计,唯有与清使继续商谈,满足其停战要求。”

  天皇立刻批准了伊藤和陆奥两人的立即停战方案。

  30号,在接引寺,李鸿章的病榻前,签订了《日清停战协定》,该协定规定北面战事一律停止,南面台湾战事不在停战范围内。停战时间是三周,即到1895年4月20号为止。如在停战期内和谈破裂,则《停战协定》也就终止。
    4月1号,以李径方为主谈判代表出席会谈,又在春帆楼举行。李径方再三要求日方出示和谈条款,日方百般拖延,日方又提出将和谈条款逐条出示讨论。为李径方拒绝。李说,和谈条款只有全部出示,才能统筹考虑。否则不知其他条款,怎能对某一条款作答?又举出欧几里德理论,说:“诚如欧几里得所说:‘凡事物均由部分组成,若不就其总体考虑,无从决定其部分。’和约各款相互牵连,今不阅读全部条款,如何能逐条表明意见。”陆奥理屈,只得同意全部示出,但又说,条款一旦出示,清方需在三天内答复。

当天下午两点钟左右,日方将合约条款送到接引寺中方代表团手中。李鸿章带上老花镜,坐在病榻上展读,少许感觉体力不支,交由李径方诵读。日方条款主要内容有:

一、清政府承认朝鲜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二、中国将盛京省(今辽宁省)南部地方、台湾全岛及澎湖列岛永远让与日本;

三、赔款三亿两;

四、开顺天府、沙市、湘潭、重庆、梧州、苏州、杭州七处为商埠。

李鸿章听完老泪横流,试想,李鸿章真是不容易,73岁高龄,又带着未愈枪伤听着这样让人伤心的条款,其心情,其状态可想而知。

李鸿章一时无措,派人请美国人科士达来商量,科士达建议:“目前唯一的办法是请总理衙门密告英、法、俄三国公使。”。

李鸿章同意科士达的意见,当天打电报给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电文称:

“日本所索兵费过奢,中国万不能从,且奉天为满洲腹地,中国万不能让。日本如不将拟索兵费大加删减,并将拟索奉天南边各地一律删去,和局必不能成,两国唯有苦战到底。此事请密告三国公使。

电报到京,光绪皇帝和在京重臣乱了阵脚,纷纷谴责,认为日本所求太过,万难应允。但又拿不出好注意,所以一时不能回复李鸿章。包围中皇帝身边的都是拒绝派,主和派都去找病中的恭亲王奕?求援。军机大臣中只有孙毓汶对奕?说:“以我看来,必须‘和’,‘战’字不能再提。”奕?病重,拉着孙毓汶的手说一声“是”,表示赞同。

三日时间已到,李鸿章得不到北京的回复,只得按自己的主见回复日方。除同意朝鲜自主独立外,其他条款都有辩驳。看到李鸿章的帖子,伊藤火了,心想,你以为你是谁啊!你个战败国的代表,有什么资格来反驳战胜国的要求。他对陆奥说:“如果不给予彻底反驳,使其迷梦觉醒,则对方终究不能了解目前自己所处的地位,将续作痴言哀诉,徒使谈判延长。”

陆奥也接腔道:“论驳之端切不可开,与其空论,不如在事实面前使他们就范。”

伊藤说:“那么就此照办吧。”
4月7号,李径方代表李鸿章与日方会谈,李提出日方要求的赔款太多,割地太多,请日方酌减。日方口头上说,难以再减。并威胁说,如果和谈破裂,停战时间一到,日军就将大力进攻直隶地面,兵临北京。

4月10号,中断数日的谈判又在春帆楼举行,李鸿章伤情好转,亲临会议。见面后互致寒暄。李鸿章表示感谢日本佐藤医生高超的医术,感谢日方给予的关照。伊藤说: 

“停战多日,期限很短,和款应从速定夺。我已备有改定条款节略,以免彼此辩论,空过时光。”

日方拿出了修改后的和约条款。日方上次虽说口头强硬,但这天拿出的条款,还是对最初的条款做了一些让步。割地条款内去掉了宽甸县,赔款条款内将赔款三亿两白银变成了两亿俩白银。质地内去掉了奉天省。

李鸿章提出两亿俩白银太多,清国无法还清,就是想借外债还,也不容易,要求再减。伊藤说不能再减。中国地大物博,还这些钱没问题。双方争执不下。
 李鸿章见谈不下去,只得转换话题,谈割地一节。李说,营口不能割,营口是港口城市,要还战争赔款,口岸税的收益是很重要的,如果港口割走了,没有了税收,赔款怎么还?伊藤则坚称,营口以北的地以退让,营口绝不能再让,中国有很多口岸可以还款,不在营口一处。

李鸿章又说,台湾目前没有战事涉及,所以不能先割让,台湾不能再次议中提及。伊藤一听非常恼火,回答说,如此说来,我国现在就去攻打台湾。李鸿章说,台湾大都是未开发的土地,民风彪悍,不容易攻取,上次法国就没成功。伊藤说,我国士兵能吃苦,不怕困难,一定能攻下台湾。并威胁说,昨晚,已有20艘舰船已经开锚起航,开赴天津不远的地方,只是因为和谈,未动手,一旦和谈破裂,绝不犹豫。今日之事,中堂只需回答“允还是不允”而已。

 李鸿章舰伊藤不肯退让,只得要求延至14日下午给予答复。会谈于下午6点30分结束。当天李鸿章发给总理衙门的电报这种有如下一段文字:

:“日本骄横已极,限期三天答复。倘不准,即派兵到前线。鸿力竭计穷,恳速请旨定夺。”

4月11日,朝廷答复道:“倭贪图台湾矿产,或者许倭以矿利,而土地人民仍归我有。”李鸿章一看,知道说不成,乃复电说:“倭垂涎台湾甚久,似非允以矿利能了事。”

李鸿章与北京大清朝廷之间函电交驰,商讨允否。这期间,伊藤也两次致函李鸿章明确告知,已经让到极限,不能再让,14号下午,如清方不能给予答复,即认为清方放弃和谈。李鸿章焦虑,唯恐和谈之事毁于一旦。再致电北京,候旨。

14日,李鸿章终于得到北京方面的电报确认,电云:“原冀争得一分,有一分之益。如竟无可商改,即遵前旨,与之定约。”。收到此电,李鸿章才敢决断了。

15号,双方再次举行会谈,李鸿章本着“原冀争得一分,有一分之益”的原则会谈中大打友情牌,大打哀情牌,多番强调与伊藤博文的友谊,多次强调此和平条款一旦公布,不将使自己陷入万劫不复的地步。条款上又锱铢必较,一条一条的扣,一点一点的扣。逼迫日方在诸多细节上做了让步。

李鸿章说:“无论如何,总请再让数千万,不必如此口紧。”

伊藤则坚持不肯:“屡次说明,万万不能再让。”
李鸿章说:“如此口紧,将来必当记及。”

伊藤说:“我与中堂交情最深,故已多让,国人必将骂我,我可担肩。请于停战前速即定议,否则索款更多。”

李鸿章说:“又要赔钱,又要割地,双管齐下,出手太狠,使我过不去。”

伊藤答说:“此战后之约,不如一般交涉。屡次言明,此系尽头地步,一点也不能改。”

李鸿章说:“我并非不定约,不过请略减,如能减即可定约。此也是贵大臣留别之情,将来回国我可时常记及。”

伊藤答说:“前所减之数,即为留别之情。初约本不愿改,因念中堂多年交情,故减一万万。

李鸿章请求说:“赔款既不肯减少一点点,利息总可以免了吧。”

伊藤答道:“三年内还清,利息可全免。”

 

对第八款关于中国支付威海卫留兵费用的问题,

 

李鸿章说:“前英法亦曾驻兵,我国皆未偿费。”

 

伊藤答说:“驻兵偿费,欧洲通例。”

 

李鸿章说:“既已割地,又赔兵费,而且加息,留兵之费应在赔款内划去。”

伊藤答说:“赔款乃战事所用之费,留兵之费又是一事。”

李鸿章说:“中国认不起。”

伊藤答说:“此照欧洲通例。”

李鸿章说:“现谈亚洲,不谈欧洲。英法于同治初年留兵大沽,中国未给兵费。本约皆已全允,些许小事何不相让?”

伊藤只得说:“那么一年之费不计吧。”

 

然后,李鸿章又谈了划界问题,要求以河中央划界,伊藤同意。

 

这样,和平条款就算是谈好了。条约主要内容是以下五大条款:

 

一、中国承认朝鲜为独立自主国家;(这一条,后来被一些朝鲜人认为是国家独立的标志)

二、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给日本;

三、中国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库平银,该款分八次交清;

四、日本臣民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任便开厂,各项机器进口只交所定的进口税;

五、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这天谈的很晚,直到掌灯十分。双方约定,4月17号签约,5月8号在烟台换约。

 

请注意,台湾是在日军还没有占领的情况下割让给日本,日本后来派兵去台湾,等于是去接收,可以说是“名正言顺”。台湾军民的抵抗很激烈,这是后话。

 

 

和平协议实现了日本通过战争掠夺资源、资产的目的。全国上下喜气洋洋,陆奥宗光写到:“媾和条约的签订,我国得以发扬国辉,增进民福,在东亚天地间再开太平盛运,这全靠我皇上的德威。”

 

大清使节团各个垂头丧气,心情沉重。北京的光绪帝哀坐沉思,面对总理衙门拿来的和平条款文本,三次拿笔,三次放下。最后在军机大臣孙毓汶的催促下,签下了字。用了皇帝御宝。

 

 

公车上书—— 一个特殊时代的开始

   公车上书,开启了平民参政,思想开放,各种思潮泛滥的时代。自春秋算起,三千年来,又一个思潮、言论百花齐放的时代。李鸿章称作: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也因此产生了后来的“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

 

  “公车”二字,在汉代,是指信访机构,相当于现在的信访局。后来又演变成了专指进京赶考的举子。

 

   当《马关条约》签字的消息传来,其条款内容很快就被士大夫们所知,舆论为之大哗。当时乙未科的进士刚在北京会考完,等待放榜。这个消息如同原子弹爆炸,把大家都震懵了。尤其是台湾籍举子,更是痛哭流涕。突然间家成了日本人了,一时间群情激愤。

 

   广东举子康有为连夜写成了一万八千字的“上今皇帝书”。书中提出“拒和、迁都、变法”,并进一步建议说:“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康有为的“上今皇帝书”。此举史称“公车上书”。

 

   此后,康有为及其同道者,在北京、上海等地发行报纸,提出“变法图强”宣传维新思想。由此发展为后来的“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

 

三国干涉还辽

 

   《马关条约》条款中涉及东北的条约惹恼了俄国,俄国在就对东北垂涎已久,只是没找到机会。现在如果辽南被日本占去,那就等于侵犯了俄国潜在的利益。因此俄国十分不乐意。如果,她能帮着大清要回辽南,成了大清的救星,将来在找大清要求在东北的利益,将会获得大清的首肯。因此拒绝日本的态度比较积极。

 

   德国由于受到俄法两国联盟的影响,在欧洲比较孤立,也愿以借此机会支持俄国,拉近与俄国的关系,从而抵消一些俄法联盟的影响。

 

   条约在商谈期间,大清国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就已经了解条约内容,协调三国制衡日本的策略已经在三国中酝酿。因此,17号签约,23号,德俄法三国驻日公使就联袂向日本政府递交了一份照会,照会称:

“今日本国割占辽东,既有危害中国之首都之虞,也让朝鲜国之独立有名无实,有碍维持远东之和平,故今劝谕贵国确认放弃占领。”

 

并要求15日内答复。

 

 

同时德国外交大臣马沙尔同其驻日公使哥特斯米德发出电训:“现在日本的和平条约(指《马关条约》)损害了欧洲和德国的利益,尽管后者的范围尚小,我们不得不抗争。日本必须让步,因为对三国斗争是没有希望的。”

 

 

4月24日上午,就三国照会之事在广岛天皇行宫召开御前会议,参加会议的只有内阁总理伊藤博文、陆军大臣山县有朋和海军大臣西乡从道。伊藤博文将问题归纳为三个选择供大家讨论。

 

一,断然拒绝俄、德、法三国之劝告;

二,召开国际会议,将辽东半岛问题交该会议处理;

三,接受三国劝告,将辽东半岛还给中国。

 

会议上由伊藤博文首先提出议题然后那两位发表评说。伊藤说:“如采取第一个方案,与三国开启战端是否确有把握?” ,

 

大家没人说话,出现片刻沉默,伊藤接着自问自答的说:“无论如何,现时是不可能的,因为他们的舰队有12万吨,我方的舰队只有8万吨,而且一年来在海上作战大部分受了伤。”

 

西乡从道同意伊藤的观点,他说道:“首相所说极是。据情报,俄国正在向远东边区派遣一支29500人的部队;海参威已被宣布为‘临战区,黑龙江北岸一带正在进行战争准备,海参威的日侨被集中在一个地方,等待撤退的命令。而我国海陆军都在外面,国内空虚,若敌人乘虚而入……”。

 

这时山县有朋接话说:“看来不仅三国联合舰队难以应付,即使单独对抗俄国舰队也无把握。因此,目前不能与第三国失和,树立新敌。”

 

三个人的话一放出来,结论就出来了,第一条不行,放弃。

 

   伊藤又拿出第三个选择来讨论,大家一看就有点泄气,才打了大胜仗,正牛气冲天,以为自己可以傲视列强了,别人一说话,就拱手服软,也太打击自尊心了,接受不了,不可取,也放弃。

 

   那就讨论第二条,三人一讨论,把辽南问题拿到国际会议去讨论,让别人说三道四,自己黄皮肤本来就不被欧洲被人看好,在会上还不被当成批判的对象?!更不好办。所以第二条也不可取。

 

   会议就这样费尽口舌,熬了大半天,还是无果。最后伊藤撂下一句,待我与陆奥外相商量后再说。会议未能作出选择。

 

   伊藤要找陆奥商量,那么陆奥在干涉么?陆奥生病了。陆奥的了肺结核,正在休养。伊藤来到陆奥的病榻前时,碰到大藏大臣松方正义、内务大臣野村靖也在探望陆奥,正好可以一起相商。陆奥召开国际会的议案,陆奥认为,这样会使问题复杂化,弄不好,两已经签订的《马关条约》都可能推倒重来。那可就麻烦大了。所以第二条议案不可取。放弃。强硬拒绝三国的提议,也不可取。最后四个人一致意见,接受三国的提议。但不能就这样便宜了清国。要从清国索赔。主意已定。

 5月4日,日本内阁及大本营首脑召开联席会议。会议通过给三国的答复如下:

“日本帝国政府根据俄、德、法三国政府之友谊的忠告,决定放弃辽东半岛之永久占领。”

 

5月10日,明治天皇发布诏书,宣布接受三国忠告,同意放弃辽东半岛的领土。

 

6月四号,日本内阁会议决议,作为对放弃辽东半岛的补偿,清国必须付出一亿两库平银的赎金。后经几次讨价还价,金额降为3000万两。日清两国商定自金额交清之日起,三个月内日本撤出所有军队。

 

  辽东半岛是拿回来了,俄国以清国恩人自居,开始无度的索求,又使新的矛盾激化。

 

评:每读到这段历史的人,都是热血沸腾,满腔悲愤,或仰天长啸,或老泪横流。但,我们是否想过,如果清廷战胜将是个什么情景?!清朝必然获得中兴,当今的国家必然还在满清的统治之下,最多是个君主立宪的政体,满清皇族将会更长久的延续下去。也许我们还要留个辫子,穿着清服或汉服。这一定是就国家之幸吗?!没有甲午战败,就没有清朝皇帝的倒台。中国需要大变革,需要外力的推动,正所谓祸兮福所倚也。

 

  在这一章,即将结束之际,我们略微交代一下袁世凯的情况。

 

  袁世凯从朝鲜回国后,于1894年8月6号被派往辽东前线,协助周馥转运粮械。1895年5月请假回原籍省亲。通过这次对战场的了解,他萌发了西式练兵的想法。他曾说道:“窃查此次军兴,往往易为敌乘,迭见挫败者,虽由调度之无方,实亦军制之未善,若不权时度势,扫除更张,参用西法,认真训练,则前车之鉴,殊足寒心。”

 

  后经时代的际遇,加上他在朝鲜为朝鲜国王练兵的经历,以及他的钻营,终于获得了为朝廷训练新军的机会。开启了大清新式练兵的时代。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