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瀚

曾在国内航空工业数十年,92年下海加入华为,94年创办华为美国分公司,在硅谷生活二十多年,有关硅谷的译、著数种。
正文

盛给老师的一碗水 ----- 来自母校的最初的记忆

(2017-01-30 15:37:41) 下一个

盛给老师的一碗水

-----  来自母校的最初的记忆

    每每想起母校哈工大,就想起一个引路人,那就是八系教授高乃光老师。我是他1965年奉派去西安招的20名陕西新生之一。

    接到工大录取通知书后的一天,我家突然来了一位不速之客,他就是哈工大派赴西安招生的高乃光老师。原来,高老师在逐个家访新生的家庭。他可是我这个父母都目不识丁的农家接待一位大学教授破天荒第一次,而这中间发生的一幕至今情景历历在目。

    1965年,最困难的时期虽已度过,但我家里清贫寡陋的状况依然。高老师到我家只能坐在家中唯一的一个粗木凳上。那时正值盛夏,我母亲给他盛了一碗水,盛水的是一个老土陶碗。虽然家中井水本是清撤见底如泉水,但盛在这土瓷碗中却水、碗一色如泥水般。母亲把水递到高老师手中时突然意识到这一点,感到很难为情。但家里实在连一个像样的水杯也没有。然而高老师接过水碗豪不犹豫就喝了下去,而这碗水就是我们当时给母校老师-我的引路人唯一的招待!事后每每谈及此事,我们一家都怀着对高老师深深的歉意和敬佩,从心底里为高老师的理解而感慨。父母在世时常念叨此事,它让我终生难忘,成为母校留给我最初的记忆。80年代末赴美进修期间碰到一位哈工大八系的老师,才知道高老师是留过苏的教授。得知他还在工大,我给他打电话,追忆此事,他说这是他该做的。 这不仅是工大留给我的一份美好的回忆,也是我奉以为人生感恩的经典之一。愿母校永远是贫寒学子的追求理想的福地,为国发掘人才的路上不让一个人掉队。

 

背景:

        顺便讲讲当时作为一个农家子弟上大学的境况:那时候从西安到哈尔滨坐火车(慢车)15.4元的学生票,家里掏不起。我还找大队、公社和县教育局层层打证明免了了一半。火车路上站站停,还要换三次车,四天到达哈尔滨。一路上吃家里自带的干粮,到哈尔滨身上剩下的钱不够买两个搪瓷碗。于是只买了一个搪瓷盆和一只瓷碗。这对碗一直用到毕业,因为小木箱实在装不下才依依不舍地留在了宿舍里。虽然学校的录取通知中告知哈尔滨天寒地冻要带足衣物,母亲还在临别前特意给我加厚了衣、被,但到校方知远不足以御寒。多亏学校分发的(二手)军被、服,才使我们得以正常生活和学习。所有这些经历,都使我长怀感恩之心。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蓝天白云915LQB 回复 悄悄话 我家现在就住哈工大旁。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