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nov2016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一路辛苦到兰州(含图,家住师院之一)

(2017-11-02 12:07:02) 下一个
1951年夏天,母亲带着15岁的我和小两岁的弟弟离开住了4年的湘西老家小县城,数千里迢迢,来到甘肃省会兰州市,与早一年来到西北师范学院任教的父亲团聚。
 
母子三人或坐汽车、或乘火车,从湘西山区的小县城——>常德——>长沙——>武汉——>郑州——>西安——>兰州。先由西向东到长沙,再由南而北到郑州,然后一路向西到兰州,行程数千里,一路辛苦颠簸,历时将近半个月才抵达甘肃兰州。
 
和之前出行的所有人不同,我们是坐汽车离开家乡的。
 
湘西老家的小县城有条从四川流过来的美丽大河——酉水河,被称为湘西的母亲河,她蜿蜒曲折向东,汇入沅江水路。自古以来,家乡经由水路与沅陵、常德相通。老家人们出行、货物交流,多先经水路到沅陵或常德,才有公路通省会长沙和其他地方。当年曾祖父做生意,每年租船从老家去常德,运去在家乡向山民、农民收购的桐油、猪鬃、药材等土产山货,到常德出售。再购买棉布、盐巴、火柴、煤油、肥皂等当地百姓需要的商品返回,每年大约往返两趟。水路漫长曲折,不少急流、险滩、暗礁,行船费时,风险也大。1949年姐姐带着俩婴儿和她婆婆出行,就是先坐船到常德,坐汽车到长沙再前往广州;1950年父亲出行,也是先坐船到常德,再辗转前往兰州。1951年,公路刚刚修通到老家,所以,我们从老家出发是坐汽车,一路经过吉首、沅陵、常德,到达长沙,转火车继续向北向西。
 
1951年的时候,公路不好,汽车更破,坐长途汽车不是美好的体验。就说从西安到兰州这最后一程路吧,那时陇海铁路尚未修到兰州,只能坐长途汽车。年久失修,路况不好,有的路段简直就是所谓“锯齿路”,颠簸得要命,加上尘土飞扬。汽车更是经常出毛病,不时要停车修理。那天,从西安出发向西,开了半天,汽车就停下不走了,司机师傅说,气缸活塞环断了,如果不换,把气缸壁刮坏,车子就得报废。只能再开回西安,修好汽车再出发。那时夜间不能行车,每晚要住店,都是大通铺,被褥很脏。就这样开开停停,从西安出发,直到第四天晚上才终于到达兰州城里的长途汽车站。天色已晚,白天来接我们的父亲已经返回家中,他关照汽车站的人帮我们找个旅店住下。第五天,才把我们母子三人接到十里店的家中。相比上一篇转贴的李秉德先生文中说的,1950年他们那一次从西安到兰州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我们的情况还不算太差。
 
由西安到兰州,一路看过来,越接近兰州,周围山上的绿色越少,到兰州附近,不仅不见树木,灌木,连野草都看不见了,满目全是土黄土黄的颜色。主要由自然条件决定的这种景观,后来很多年都没能改变,恐怕是很难改变的了。
 
兰州地处偏远、干旱、贫瘠的西北黄土高原,虽有滚滚黄河水自西而东、沿山谷、河道流过市区,天气却是干旱少雨。受南北山地所限,当年的城区东西向很长,南北向很窄,南岸还算比较开阔,是主要城区所在,北岸的很多地方是山地。黄河两岸以及周围的山都是黄土山坡、尤其是北山(黄河北岸的山),一年四季都是光秃秃的土黄色,天晴的时候,在阳光照耀下显得刺眼。
 
居民房屋多是土房,不用砖瓦,用黄土夯成墙垛、用掺进切成碎段麦秸的黄泥抹屋顶,下雨的时候倒也没塌掉。道路也都是黄土路,极细的土面盖过脚。。。。这些景象与我刚离开的家乡小县城温暖湿润的气候,葱郁碧绿的山岭、清澈见底的河流、砖木结构的房屋、平整洁净的青石板路街道形成鲜明对比,令少年的我印象非常深刻。
 
虽然是省会城市,毕竟自然环境差,又地处偏僻、边远地区,那时兰州十分闭塞、贫穷、落后,市政设施很差,几近于零。实际情况,同时期生活在东部沿海城市的人大概难以想象。
 
我们初到兰州的时侯,没有自来水,也没有井水可用,居民用水多是从黄河里打上来的混浊黄水,用驴驮或驴车拉回来。在师院,是用驴车拉水并送到各家,倒在水缸里,必须加明矾澄清后才能使用和饮用。
 
很多地方没有电,照明得用煤油灯。我们在教室里上晚自习,四、五个人凑在一块,共用一盏墨水瓶加灯芯做成的小小煤油灯。
 
城里的道路全是黄土路,公交极少,出行远程的,多乘马车,也可坐羊皮筏子走水路。公交车、马车、筏子都要凑够人数,才会出发,不按钟点。东西向流经全城的黄河,只在离市中心不远的地方有一座横跨南北两岸的黄河铁桥(1928年改名为中山桥),是光绪末年由一家德国公司建造的。
 
听说过羊皮筏子吗?我是当年到兰州后才听说、看见,亲自体验过的。我们住十里店,想要进城,可以先坐羊皮筏子顺流而下,到黄河铁桥处上南岸,再步行向南进城。简而言之,羊皮筏子,视大小不同,大约相当于由十个或十七八个很牢实的独立充气包(羊皮)紧密连结在一起、形成的近方形大气垫(羊皮筏子),绑在木棍捆扎的方架上,用以载人,向下游行进。算牢靠,还是有点害怕,坐筏子的,青年人居多。一个羊皮筏子上可以坐6-7人,十来个人,屁股坐在木架上有点硌,被水打湿也是难免的。
 
 
图一   民国末期黄河铁桥(中山桥,未加拱,北望)
 
 
                  图二   黄河铁桥(中山桥,北望)
 
 
 
 
图三     羊皮筏子
 
图四     黄河铁桥与羊皮筏子
 
 
 
此帖也贴几曾回首论坛: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半途 回复 悄悄话 那您也是兰州老人啦。现在城市变化很多。我曾在十里店上高中三年。故土难忘~!
世事沧桑 回复 悄悄话 写得非常好。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