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nov2016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北平岁月(一) 生于忧患 苦难在前

(2017-01-18 08:19:04) 下一个
从出生起就生活在北平,一直到11周岁后,离开北平回湘西,那里是父母亲的老家。记事前的一些事情多是听母亲讲述,父亲不爱讲话,更少和子女交谈,好在母亲喜欢讲话。
 
父亲是一众堂兄弟中年龄最长的。上世纪二十年代末期,姐姐在湘西老家出生,也是“长(chang)”字辈的第一个孩子。之后,父亲只身一人去北平读书,母亲则带着姐姐,和祖父祖母一起住在老家。在老家,还有好几位叔祖父母,很多堂叔和堂姑。当时外公也已辞去公职,在湘西所里(古乾城,现吉首,湘西自治州首府)老家居住,离他的女儿和外孙女不太远,也有一些照应。所里,当年只是一个镇,后来被选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首府,叫吉首,现在已建设成为吉首市,还有一所吉首大学。
在北平,父亲上了北京大学,从预科,到本科,读了好几年。1935年大学毕业,有了工作和稳定住处后,就把家人接来北平同住。那时祖母已去世,祖父也随母亲和姐姐一起来到北平。全家北上团聚,老家的房子没人住,部分借给亲戚使用。
 
听母亲说,父亲许久未见自己的第一个孩子——他心爱的女儿了,如今,掌上明珠已经长成可爱的 7 岁小姑娘,健康,漂亮,父亲对她宠爱有加。随即,安排姐姐入读和平门外的北平师大附小(现在是北京第一实验小学),离家不远。
 
第二年,我在协和医院出生。过满月时,父亲跟一众朋友说起给小孩起名,有人提议叫 “抗日”,众人皆曰好,就叫了“抗日”。后来去医院看病,喊到我名字的时候,护士说:“这孩子叫,叫。。。。什么?”,说是不妥(可能是日本人已经占领北平了),改了吧。改成一个隐含原意的名字,初衷不变。后来,这个名字用了一辈子。另有一个 “长(chang)” 字辈的名字  ,只有家人知道,后来也写在家谱上,但从未正式使用过。
 
作为父母久别重逢之后到来的孩子,比姐姐小了 8 岁,又是男孩,长子,长孙(若从曾祖父算,还是长重孙,上面只有姐姐和几位堂姐), 大概曾给长辈带来过许多欢愉。但,终是生于忧患,接着到来的是大灾难。
 
刚满周岁的时候,日军进攻北平。中国军队虽奋起抵抗,仍不敌强寇,不到一月北平沦陷。之后整整八年,北平人生活在日本侵略者的统治压迫之下,苦难深重。
 
不足两岁时,母亲又为我们添了一个小弟,有了玩伴。但记事后,有时会觉得他是拖累,尤其是在我跟小伙伴满北平城疯玩的时候,还有我们群和别的小孩发生冲突要迅速避险的时候。
 
那时侯,我们家住在北平南城,宣武门外永靖会馆,当时的地址是宣武门外, 永光寺中街1号。很小的时候,父母担心孩子被“拍小孩”或走失,要我们把这个地址背得熟熟的,“家住北京市,宣武门外,永光寺中街,门牌一号”。永光寺中街,在宣武门外大街东侧,南北走向,与宣外大街平行。大约1965年,永光寺中街改名为永光东街,永靖会馆的地址也变成:宣武区,椿树街道,永光东街15号。
 
西边是宣武门外大街。东边,有荣宝斋,琉璃厂。往东走,南新华街附近,有北平师范大学,师大附小,师大附中,厂甸。过了和平门,再往东,就大栅栏前门不远了。
 
我家南边不远处的一条胡同里,是尚小云公馆。里面经常传出锣鼓乐器喧闹的声音,也常看见很多十来岁的孩子,一律身穿月白色长衫,排着队进来出去的,神情严肃,目不斜视。南边一条大些的马路是骡马市大街,很多商店。再往南有窑台(后来的陶然亭),可以游泳,也是童年时期和小伙伴乱窜的地方。。。
 
1981年,陪同父母和1949年随姐夫去台后首次回国探亲的姐姐,去了北京原来住的地方回访、怀旧了一番,母亲说我们是来“敛脚迹”的。哦,可能是湘西人的说法吧,还挺有哲理的。前几年再去看时,永靖会馆不见了,尚小云旧居和胡同也没了,只有高楼。问之,答曰已拆。不远处的荣宝斋、文物商店、书店等等的,大都还在,否则的话,连坐标、参照系都找不着了。
 
当年的永靖会馆是一个住了好几家人的普通四合院。院落坐西朝东,四合院东南角上的大门,向东开在永光寺中街上。大门两边有一对不大的石墩,门楣上有“永靖会馆”四个字。
 
 6 岁时候上的幼稚园也在永光寺中街上,和永靖会馆斜对门,特近。一年后上小学,上的是梁家园小学,一直到1947年暑假,读完四年级,我和母亲最后一拨离开北平。梁家园小学地处南新华街与骡马市大街交界的西北角上,也是挺好的学校。解放后不知何时,梁家园小学没有了,查了一下,好像是先改成梁家园中学,。。。后来梁家园中学也没了。我开始上小学的时侯, 姐姐已经小学毕业,上了师大附中。
 
八十年代,看电影《城南旧事》,感觉对那个环境、那些语言、那些儿歌、那些习俗都非常熟悉和亲切。还记得“小小子,坐门墩,哭着喊着要媳妇儿。。。。”吗?还记得“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吗?后来知道,我们原来住的永光寺中街永靖会馆,离小说作者林海音住的南柳巷(福建省)晋江会馆很近,她的弟、妹也在梁家园小学上过学。林海音工作的报馆也在附近,我的一个小伙伴是报童,每天去报馆取报纸来卖。林海音婚后,住丈夫夏承楹的家,好像也就在永光寺街上。不过,算起来,她比我大了将近20岁,是两代人了,她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日本人还没有占领北平,应该是相对和安定的年代。
 
看电视剧《四世同堂》的时候,也让我回想起小时侯日本占领北平时期的许多往事。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夕阳影里一归舟 回复 悄悄话 向前辈致礼!九十年代我也在北京居住过6年,但您笔下的北平据说已不复存在。。。林海音的童年、少年时代,应该是中国教育最好的年代,尤其在北平,她有福。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