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nov2016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家族往事(四)曾祖父母的儿子们

(2016-12-12 17:06:53) 下一个
这些事也是从家母那里听来的。
 
在湘西老家,我们把曾祖父叫做“老太”,祖父、祖母叫“公(公)、婆(婆)”,叔叔、婶母叫“老,婶娘”。为免混淆,下面主要还是按大家习惯的称呼来写。
 
曾祖父的两位妻子
 
如前所说,这是大约150年前,一个随母亲从江西为避难而出逃,不知怎么来到湘西山区小县城的小青年的故事,他就是我的曾祖父。
 
曾祖父从当学徒开始,凭自己勤勉努力,一步一步地在新的居住地站稳脚跟,有了自己的一小片天地。接下来,自然要娶妻生子,繁衍后代完成为 G 家传承香火的任务。
 
他娶了当地大姓(彭、胡、余、。。。)之一的余姓女儿为妻。过一两年,第一个儿子诞生,G家有后了,老老太有了第一个孙子。想必是家庭的大事,不知当时是怎样的一番喜庆。
 
曾祖父的这位长子,后来成了我的爷爷。
 
母亲说,之后,从高祖母和曾祖父的江西老家某地又来了一个女人,说是小时候在江西老家定的娃娃亲。人家千方百计打听到娃娃亲的“未婚夫”在湘西,日子过得还不错,就找过来了。那也不能不认,是吧,也娶回家来了。那时候还是清朝,没有一夫一妻制的法律。
 
我的亲曾祖母余氏在生下这个家族的长子以后,再未生育。后娶进门的娃娃亲曾祖母,接连生下4个儿子和1个女儿,锋头自然较健。
 
曾祖父的 5 个儿子
 
关于我祖父和他那4位同父异母的弟弟们,母亲讲得不多。每每提及,常常一言以蔽之,“你爷爷这兄弟五个,没有一个有出息的,都是游手好闲,抽大烟、赌博、放高利贷”。这话由孙辈的我再讲出,好像更有些不敬,但也是写家族往事绕不开的话题。
 
据说,在偏僻、闭塞的湘西山区,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当地农民就有了种鸦片的习惯,市面上很容易买到大烟,似乎也不很贵。政府的戒毒运动也管不到这里,富家子弟,若非家中管教很严,很容易受外界引诱而染上大烟瘾。
 
“赌博”,彼时彼地主要是打麻将、推牌九。有一次,我爷爷在外面打麻将,大概已经很长时间了,我奶奶差母亲去叫爷爷回来。母亲说,“我到那里一看,牌桌上已经打出了5张‘白板’。就说,“白板都打出 5 张了,这牌还怎么打啊?都散了,回家吧!”
 
所说“放高利贷”,母亲说,就是他们兄弟几个不时地从商店的账房里支些钱,放高利贷获利。
 
“养不教,父之过”,在教育子女方面,曾祖父和他的妻子们是失败的,和他在生意上的成功恰成对照。他们似乎不具备当年老老太“教子”那样的决断力。
 
也许是因为当地教育很落后,也许是生意太忙,没顾上。如果替他想想的话,作为立足未久的第一代移民,一方面,他要赚钱养这一大家人;另一方面,估计那些年也是他生意上的发展时期,每年卖货批货,要去常德跑两趟,就得三、四个月;也还有同行竞争等种种问题,。。。也不容易,可能真是没顾上。不过,从根本上来讲,应该还是囿于眼界,缺少远见卓识。
 
也许,这就是一部分所谓“富二代” 的宿命?
 
听母亲讲,老老太——曾祖父的母亲决断了一次,狠治了一下她这些不争气的孙子们。某年过年的时候,她叫几个孙子把他们借出的高利贷借据都拿出来,“给我看看”。然后她把这些借据全都投入了火盆,付之一炬,”叫你们一个个不学好,赌钱、抽大烟,放高利贷害人“。不过为时已晚,也改变不了什么。
 
幸亏,曾祖父凭一己努力,已经挣得了一份不薄的家产,至少够他的 5 个儿子和1个女儿适时嫁娶的所有用项,和之后一个大家庭日常生活开销的所有用项。
 
随着曾祖父的 5 个儿子(“庆” 字辈)先后娶妻生子,从二十世纪第一个十年起,曾祖父的孙儿们(“泽” 字辈)相继出生了,除了可能有没能长大的,长大成人的孙辈有十几个,其中有九个男孩。
 
湘西余氏曾祖母只生了一个儿子,是曾祖父母的长子(“庆”字辈老大)。这个长子结婚后,生养的孩子中,也只有一个儿子长大成人,是 “泽” 字辈中最大的男孩子,是曾祖父的长孙,他就是我的父亲,大排行老五。听惯了我的堂叔们叫他五哥,堂堂兄弟姐妹们叫他五伯,却没认真想过,为啥曾祖父的这个长孙排行老五。
 
娃娃亲的江西籍曾祖母生的 4个儿子,一共给我的曾祖父添了不止10个孙子孙女,男丁多于女孩。
 
我的这几位爷爷,后半生平常。他们的儿子长大后,多有外出读书者。我的爷爷离开老家来到北京依附他唯一的孩子——我的父亲,其他几位爷爷没离开故乡,或与儿孙同住,或帮忙在外的工作的儿子带孩子。
 
30年代中期,父亲大学毕业,留北平工作。母亲带着7岁的姐姐从老家来平与父亲团聚。因祖母已去世,爷爷也随母亲离开老家,来到北平,依附他唯一的儿子。随着我和弟弟在1936年和1938年,相继出生,他过起了含饴弄孙的晚年生活,是一位慈祥的爷爷。日据时期,1943年在北平去世,大概是 60 岁上下。
 
二爷(在湘西老家,我们叫 “二公” ),三爷、四爷、五爷,基本上一生没离开过老家,还是住在曾祖父留下的房子里,守着分家后也就不多的几亩田地,收些租子(原粮)过日子。
 
1947年,我第一次回老家时,爷爷辈中,二爷、五爷已故去,见到了三公三婆、四公四婆、两位五婆。因五爷先娶的五婆没生育,又娶龙婆,得了一个儿子,儿子在50年代初参军,后来也一直在外地工作,五婆和龙婆一生互相照顾。
 
四公做了本地私立竞择小学的董事。三公和四公原来些老毛病应该是改掉了。他们的孩子长大后各有出息。
 
 
 
相关链接: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nov2016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moyi7172' 的评论 :

谢谢阅读和评论鼓励。 比很多网友早出生了一些年而已。
我把听说过的家中祖辈的一些情况和自己经历和见闻写出来,就算存个证。以后家里后代,或是网上的年轻人,当他们有时间、有兴趣、想要了解过去的时候,就可以看看。
moyi7172 回复 悄悄话 写得平和生动! 向老前辈致敬!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