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党报记忆: 刘主席 万岁!zt

(2016-06-19 04:27:36) 下一个

党报记忆: 刘主席 万岁!

记忆:“刘主席万岁”及其它
  作者: 李学强 | 2009年04月25日
  
  想起一些往事。与“万岁”有关。

  “万岁”两字,太好写,也太容易喊了,当然,我说的是从前--我能记事的从前。再从前,“万岁”两字,笔划有点多,不大好写,寻常,人也不会无故地大喊特喊的。
  
   
  “中国人民站起来”之后,“万岁”,倒成了时代的标志性词语,尤其在那大革文化之命的岁月。人人喊万岁,喊到后来,因着一种人所共知的原因,出现了这样一句话:“当面喊万岁,背后下毒手”,让人感到历史的诡谲,在眼前露出点真相。不过,这不是本文想说的情节。
  
   
  想说的,是“刘主席万岁”。这句话,依据记忆,是从四十多年前所读的国家级新闻报导中看来的,五个字,有引号。
  
   
  那时,我在读初中。学校的中心区,有一个阅报窗。窗内,掛着浙江日报。有时,我会在窗前读会儿报纸。当报纸上出现重大消息时,我往往会看。
  
   
  一天,在一篇大报道中,读到这样五个字:“刘主席万岁”,心里有点感到吃惊。这在以往,是从没看到过的。这篇新闻,是刘少奇主席访问某友好国家的消息。新闻版面上,还配发了当地民众欢迎刘少奇的图片,图片中,无数人簇拥着,在迎接中国国家主席的光临。人群中,有多幅人们手举的刘少奇的画像。
  
   
  那一年,应该是一九六三年。刘少奇所访问的是那个国家,记不清了。“刘主席万岁”,则是刘少奇往访之处的人们所呼喊的。虽然是外国人喊的“万岁”,但我当时的惊讶之感,至今记忆犹新。读报时,我甚至觉得,那些外国人是不是喊得有点过头了?中国人没喊过刘主席万岁,外国人这样喊,喊了也罢了,还在报纸上把这句话登出来,这是不是也有点过头了?心里,还掠过这样的想法:毛主席看到这句口号,会怎样想?又想,新华社的通稿发了出来,是经过上面审查的,那么,这就是一种认同了,至少是对外国人这样喊的认同。
  
   
  后来,又读到几次这样的新闻报道。报道中,都出现“刘主席万岁”的字眼。每次见到这几个字,我都会产生第一次读到时的那种感受。对这几个字,我都会看上一会儿,直到确认没读错,才会离开。
  
   
  一九六三年,一九六四年,刘少奇多次出访印度尼西亚、缅甸、柬埔寨、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国,他是在这些国家的某几国,接受“万岁”的呼喊的。同期,周恩来也出访过不少友好国家,同样也有新闻在报纸上出现,消息中,同样也配发欢迎人群中持有大量周恩来画像的图片,但,“周总理万岁”的欢迎口号,却是一次也没有出现过。这,我也记得清清楚楚。
  
   
  斯时,我虽还算是少年,但对“万岁”一词的用法,是十分明白的。也看过一些书,知道“万岁”前面的定语,无论在历史或现实,都是特定的,任谁也不能加以改变。更懂得,对领袖而言,这两个字,是只能用在一个人身上的。现在,友好国家的人们,在欢迎中喊了“刘主席万岁”,在我的理解中,那不是人们随意喊出,而是经过欢迎队伍组织者授意的。而浙江日报的消息中,“刘主席万岁”以被翻译的面目出现,那,表明这句口号除了表示欢迎人群对中国的友好或感激之情外,对刘少奇的称赞,也是公然地得到许可的。
  
   
  那几年,每逢国庆等重大节日,报纸上必发重要社论或文章。头版上,毛泽东与刘少奇的标准像,并列在版面上。当时,刘少奇会是毛主席准接班人的提法,也几乎人所共知。有时,看着刘少奇标准像上的一头白发,我会觉得他似乎比毛主席还老一点。
  
   
  再后来,一九六六年八月十九日,我从报纸上读到昨日天安门广场上红卫兵集会的消息。在报道中列出的出席大会的中央领导人名单上,刘少奇的名字,被挪到靠后了。那个集会,“毛主席万岁”被呼喊得惊天动地。这由无数学生喊出的声音,成了毛主席“只要动一个小手指头就可以打倒你”中的那个“小手指头”的一部分,弹指之间,刘主席就被打垮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