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ZT)《玛丽和马克思》:你生而孤独,终将孤独,但我爱你

(2020-05-15 16:06:03) 下一个

分享一篇好影评,原文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9uaBLDPE60wZXnNcGNfv0w

作者 | 天雅
责编 | 五花鹿
 
身处于这个繁华的世界,想必许多人都有过这样的感受:看似处处热闹,内心却常常倍感孤独。
 
正如日本哲学家三木清所说的一样:
 
孤独不是在山上,而是在街上;
不在一个人里面,而在许多人中间。
 
也许是因为被拒绝过、伤害过,许多曾付出真心、建立关系的人,最终选择了退回黑暗角落中,封闭了自己,彻底与其他人隔离。
 
但事实上,孤独不是那么无可救药。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部治愈系影片《玛丽和马克思》,看看这两位异常孤独的主人公,是如何产生联结,并成为毕生挚友的吧。
 
 
01
两个隐蔽的孤独患者,意外交汇
 
在澳大利亚的一个小镇上,有一个8岁的小女孩,她的名字叫玛丽。
 
玛丽是一个内向而自卑的孩子,她生长在一个冷漠的家庭里,从来不曾被父母真心爱过。
 
她的脸上长满了雀斑,额头上有一块明显的棕色胎记,因此没有孩子愿意跟她一起玩。
 
玛丽的爸爸在工厂工作,他性情孤僻,一回到家就躲在小棚屋,跟他收集的动物标本呆在一起。玛丽希望爸爸能多陪陪自己,但是她这个愿望从来没有实现过。
 
玛丽的妈妈则是一个糟糕的家庭主妇,终日在家酗酒,经常一边喝酒一边烤蛋糕,然后把蛋糕烤糊。醉醺醺的她无法穿针引线,给玛丽的衣服缝上扣子,只能用木夹子代替,因此让玛丽遭到同学的嘲笑。
 
这个家并不欢迎玛丽。就像她妈妈说的:玛丽的到来,仅仅是一个意外。
 
为此,玛丽经常因孤独而忧伤。她手上戴着的一枚可以随心情变换颜色的戒指,总是显现出暗淡的灰色。
 
她渴望朋友。
 
她喜欢看《阿诺这一家》,因为里面有许多朋友。她甚至幻想出一个名叫厄尔·格蕾的男子,并且打算以后嫁给他。
 
玛丽就像是许多人幼年时期的一个缩影:
 
渴望得到父母的陪伴、同伴们的喜欢,但总无法如愿,只能一个人孤独地成长。
 
 
 
在地球的另一端,在美国纽约街道的一个破旧的公寓里,住着44岁的马克思,也是一样的孤独。
 
马克思的人生之路非常坎坷。
 
他出生的时候,父亲不辞而别;在他6岁的时候,母亲开枪自杀了。
 
他的大脑存在一些认知缺陷,经常会做出一些别人无法理解的行为。
 
他需要充满秩序的生活。
 
比如,每个星期都会循环地吃重复的食物;连续9年都在买同一串数字的乐透;
 
他经常会因为一些小小的变化而陷入恐慌,需要通过暴食来平息内心的不安,于是身材也因此变得臃肿。
 
他无法正常与人打交道,也无法融入外面的世界,他甚至想自己一个人去月球生活。
 
但同时,他内心深处,还是渴望拥有一个朋友。
 
他也爱看《阿诺那一家》。并且也有一个想象出来的朋友,叫欧利先生。他从来不会与欧利先生交谈,欧利先生总是一个人坐在角落那里看书。
 
 
玛丽和马克思就这样生活在各自的孤岛上,他们渴望朋友,却又不懂得如何交朋友。
 
还好,命运并没有将他们彻底遗忘。
 
某一天在邮局,闲来无事的玛丽翻开了一本纽约电话簿。看着一大堆奇怪的美国人的名字,玛丽突发奇想,想问问他们美国宝宝是从哪里来的。
 
于是,她撕下了马克思的地址,给他写信。
 
这两个不同国家、不同年龄的人,开始产生关系,也开启他们各自走出孤独的重要一课。
 
   
 
02
真实的关系,比“伪装”的人生更持久
 
在信件往来中,玛丽以为自己找到了愿意听她倾诉,并耐心回答她问题的“人生导师”。
 
但没想到,回信的并不是一个真实的马克思,而是一个努力镇定、假装什么都懂的“超人叔叔”。
 
在第一封信中,玛丽介绍了自己和家人,并且问了马克思一个思考已久的问题:美国宝宝是从哪里来的?是不是从可乐罐里来的?
 
而这封信的到来,打破了马克思维持已久的生活秩序。他整整用了18个小时凝望窗外,去平复内心的恐慌。
 
还好平静之后,他第一次体会到了 被 需 要 的感觉。
 
这种感觉就像一束光,照亮了他的存在。
 
于是,他决定给玛丽回信,扮演导师,耐心地解答了玛丽的问题,并且详细介绍了自己曾经从事过的7份不同的工作,一切显得那么的多彩有趣。
 
 
在第二封信中,玛丽向马克思倾诉了自己因额头上的胎记而遭到同学嘲笑的烦恼。
 
这让马克思不断回忆起自己曾被嘲笑的经历,激起了他进一步的狂躁,他不得不通过暴食的方式来缓解内心的不安。
 
思量许久,他让玛丽告诉同学,她掌管着天堂所有的巧克力,她额头上的胎记也是巧克力变的。这个方法有效地让玛丽获得了同学的尊重。
 
然而,马克思的“扮演导师”之路越来越难行。
 
在第三封信中,玛丽聊到自己暗恋的邻居男孩,她问马克思:什么是爱情?
 
马克思被这个问题难倒了,因为他曾被无情拒绝过。但为了回答玛丽的问题,他还是跑去公园观摩恋爱中的男女,没想到却被对方误会成变态,被赶了出来。
 
这时焦虑、压力、挫败感一下子涌了出来,让他彻底陷入了躁狂的状态,大脑也因此罢工了。
 
他患上了重度抑郁与肥胖,不得不住院接受治疗。
 
信件,因此断了8个月。
 
8个月后,出院后的他想立刻回信,却又担心自己再度躁狂发作,所以不敢去做。
 
眼看着生活慢慢回归到了原来的秩序与平静,可他却依然觉得孤单,仿佛缺少了什么。
 
心理医生伯纳德给了马克思一些建议:
 
写信给玛丽,不再用导师来伪装自己,而是去坦诚一切,告诉她一个真实的自己,包括缺点与不完美。
 
于是,马克思终于在回信中敞开了自己:
 
……每次我收到你的信,我都会经历一场焦虑症……
 
住院这8个月以来,我终于搞明白了原来我患有阿斯伯格综合征,简称阿斯派。
 
我喜欢当个阿斯派,我不觉得自己有病、有缺陷,或者需要治疗。我并不想改变这个事实。
 
不过有一件事,我确实希望自己能够改变:我希望,我能像正常人一样哭泣。难过的时候,我曾用力挤眼睛,却什么也挤不出来……
 
当信寄出去的时候,马克思终于如释重负。
 
那一刻,他不再逃避,接受了真实的自己,包括自身的不完美。
 
当马克思在玛丽面前卸下所有的面具,表露出一个真实的自己的时候,他们的联结才真正开始。
 
 
年幼的玛丽,并不理解什么是阿斯伯格综合征,但是她看懂了马克思无法像正常人一样哭泣。
 
于是,她拿出一个瓶子,收集了一瓶自己的眼泪,寄给马克思。
 
那瓶眼泪,是马克思这辈子收到过的最棒的礼物。
 
至此,他们的友谊再次迎来了春天。
 
马克思学会了小心翼翼地阅读玛丽的来信,他用各种方式舒缓神经,继续回答玛丽提出的各种问题。
 
同时,他也与玛丽分享自己对这个世界真实的看法,包括他对这个世界的不理解。
 
两人相互滋养对方,直到玛丽慢慢长大。
 
 
03
华丽的优秀,比不过真心
 
世界著名思想家斯宾塞·约翰逊曾经说过: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
 
随着玛丽慢慢长大,她的身上也发生了许多变化:
 
她不再是一个懵懂的小女孩,她有了更多的想法和欲望,并且想得到更多的东西,包括美貌与功名。
 
父亲的意外去世给她留下一大笔遗产。她用这笔钱去医院祛除了脸上的雀斑和胎记,获得了自信,并且鼓足勇气向自己暗恋的邻居男孩打招呼……
 
不久之后,玛丽妈妈也因酒后误食甲醇而意外去世。在妈妈的葬礼上,邻居男孩牵起了她的手,并且愿意照顾她一生。
 
表面上看,她的人生越来越好。
 
但实际上,父母的离世,让她变成了一个成人孤儿。
 
孤独感再次悄悄侵扰着她,使得她想努力变得更优越、更受欢迎,以此缓解内心的孤寂。
 
同一年,她顺利进入了大学,自信心越来越膨胀,励志要攻克精神疾病。
 
她开始写论文研究阿斯伯格综合征,未经允许,她用马克思做了研究案例,把他公开在大众面前,声称要治好他的病,并受到了认可和追捧。
 
 
可是,她忽略了马克思的想法——他喜欢当个阿斯派,并不觉得自己有病。
 
心理学家阿德勒曾经说过:
 
当一个人过度追求优越感,过度关注自己的人生意义时,往往会分不清对错。
 
跟之前扮演导师的马克思一样,玛丽无法接受自己的“丑陋”和不完美,所以她想要快点成功给所有人看,也因此无意伤害了马克思。
 
果然,这让马克思愤怒不已,他拆掉了打字机上面的M键寄过来,以示友谊的决裂。
 
直到这时,玛丽才知道这件事的严重性,意识到自己可以不成功,但不能失去这段关系。
 
为了挽回友谊,她马上碾碎了所有即将出版的书籍,同时也碾碎了自己的前途,她还给马克思寄去一个罐头,上面写着:我很抱歉。
 
然而,日复一日,她再也没有收到马克思的回信。
 
在等不到来信的日子,她充满自责,患上抑郁,终日酗酒,无所事事,导致她的丈夫也因此离开了。
 
渐渐地,她对世界失去了兴趣,整个人生彻底瘫痪,她甚至打算结束自己的生命。
 
她这才意识到:
 
互相真实的关系更加可贵;
华丽成功吸引来的关系,在心里不过是一片虚无。
 
 
同样,被背叛的马克思,日子也不好过。
 
他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愤怒、暴食和颓废。
 
直到有一天他在一次冲突中听到别人说了句“我很抱歉”,想起了远方的玛丽,想到自己当时的愤怒和决绝,有可能伤害到了真心道歉、等待原谅的她。
 
既然玛丽曾经接纳和安抚有缺点的他,那么他也可以试着去理解真实而不完美的玛丽。
 
于是,他选择回信,并且送给玛丽一整套阿诺玩偶,代表对她的原谅:
 
……
 
我原谅你,因为你并非完人。你有缺陷,我也有,全人类都有。
 
我小时候,想成为任何人,除了我自己。后来,我不得不接受我自己,包括缺点以及一切。
 
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缺点,然而,我们可以选择自己的朋友。我很高兴我选择了你。
 
你是我最好的朋友,你是我唯一的朋友。
 
……
 
信寄出去的时候,马克思脸上第一次出现了微笑的表情。          
 
 
马克思的原谅,也让玛丽再次感受到了生命之光,她有了重新振作的勇气。
 
真我的联结,从来都不需要我们是完美的人,而是需要我们是真实的人。
 
也正因为这份真实,关系才显出它的力量和光芒。
 
 
04
 
一年以后,玛丽鼓起勇气,远渡重洋,来到马克思的公寓。
 
遗憾的是,那一天早上,当马克思吃完最后一罐炼乳之后,他在自己的公寓里平静而安详地去世了。
 
他们始终没有面对面地交谈过。
 
当玛丽看到桌面上她曾经送给马克思的一瓶眼泪,还有公寓墙上粘满了自己寄过来的书信与照片时,她的泪水滚落下来,点亮了她那双棕色的眼睛。
 
 
周国平老师曾经说过:
 
孤独是人的宿命,爱和友谊不能把它根除,但可以将它抚慰。
 
玛丽和马克思曾经生活在各自的孤岛上,偶然的联结,让他们的人生出现了新的可能性。
 
在向玛丽坦露真我的过程中,马克思接受了真实的自己;而在原谅玛丽的过程中,马克思接受了真实的玛丽。
 
玛丽内心昏暗的角落里,也因为有了马克思的原谅,从此有了一束光,照亮了她的未来之路。
 
尽管玛丽生而孤独,而且终将孤独。但是,她心中的那一束光,并不会随着马克思的离开而熄灭,它会一直陪伴着她,直到永远。
 
就像我们每个孤独的人一样。
 
一旦有了联结,一旦能被完整地接纳,那么人生就会被点亮。
 
所以,不要害怕袒露自己,不要放弃付出真心。
 
也许下一次联结,就能给我们的内心注入一道光,让我们感受到了温暖和明亮。
 

作者:天雅,一个默默无闻的心理学爱好者。
本文原创首发公众号:武志红(ID:wzhxlx)。
[ 打印 ]
阅读 ()评论 (6)
评论
星如雨86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asalways' 的评论 : 这篇影评不是武志红写的,但是武志红的平台很大,他推荐的好文也往往不错。

中国心理学学院派们对武志红如是评论:“武成名时,对客体关系理论的学养不算深厚,也不做心理咨询,凭着把书本的理论和热点事件相结合,帮助大众解释了很多现象背后的心理学(特指客体关系)原理,赢得了口碑。这也跟他在传媒领域的资源和技巧分不开。成名之后,武有一段时间沉迷于灵修,经历过大量灵性体验,有时甚至分不清想象和现实,,同时开始开公司,做咨询,做培训,膨胀得比较厉害,这段时间的观点比较不靠谱。现在武重新回到客体关系理论的老路上来,踏实了不少,但还是有些积重难返的意味....” 感觉有些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吧,我觉得武志红的文章质量很高,破除了大众对心理学=心灵鸡汤的误解,也向普罗大众推广普及了心理学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asalways 回复 悄悄话 很有意思的故事和电影。 我也喜欢武志红, 处处在点啊!
星如雨86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guoke001' 的评论 : 电影更好看:)
星如雨86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土豆-禾苗' 的评论 : 幸亏结尾不鸡汤,孤独可以被理解但不可以被消除,可以被原谅但不可以被入侵。因为孤独才渴望爱,但没有孤独也就没有了自我。矛盾的人类啊。
guoke001 回复 悄悄话 好文章。
土豆-禾苗 回复 悄悄话 为数不多的用动画片形式拍真实事件,看到最后被那种孤独感给包围了;
武志红公众号内很多心理学文章都很棒。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