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正教授的学术博客

内容涵盖:传统经学为主的中国思想史研究、商周金文为主的古文字学研究、宗教史和制度史为主的商周史研究、版本学和校勘学为主的古典文献研究、京都学派为主的海外汉学研究、古代神话和诗论为主的中国文学史研究
个人资料
正文

刘正教授论文《阪口直树教授的〈十五年战争期の中国文学〉述评》

(2016-08-09 11:31:58) 下一个

阪口直树教授的《十五年战争期の中国文学》述评

一般来说,以战争为题材的文学作品是比较受欢迎的。从《战争与和平》到《雪白血红》都曾引起过我对血与火的战争背后的那种既恐怖又神秘的艺术世界的一番神往。但这些作品绝大多数是创作在战争终结后的和平时代,是想教唆人们挑起冲突还是呼唤和平,需要认真鉴别。相反,在战争的炮火中能进行创作的作家,不论是为了记录历史还是为稻粮谋都是值得尊敬的。

在中国大陆,研究在战争的炮火中进行创作的作家,特别是研究1930到1945年间在国统区进行文学创作的作家,却一直是近几十年来文学史界的一个不大不小的禁区。大陆的文学史家们,一向把中国现代文学史划分为六大板块,既:巴老曹鲁郭茅,近十几年来,钱钟书、张爱玲、沈从文、张恨水等人虽又得以出土并回到文学史中,但涉及1930年到1945年间十五年战争期的文学,一直以左联文学为主,而国统区文学,与国民党正面战场一样,是为现代文学史界所不语的”怪、力、乱、神“之一。终于有人出来说三道四了:先有周锦教授的《中国新文学史》对鲁迅和内山完造的关系进行质疑,并提出内山是日本军部文化特务说。次说在国外一时鼓噪,引起了鲁迅博物馆研究室主任陈漱渝先生激烈反弹。紧接着,北师大王一川教授的本世纪文学大师评选中又把矛盾哄了出去,大小报刊又是一连串的惊讶!面对乱哄哄的文学世界,几位高人挺身而出,意欲收拾残局:北京大学陈平原教授和复旦大学张培源教授等人开始重写现代文学史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杨义和名古屋大学中井政喜教授等人作出了图说本现代文学史,现在又有阪口直树教授的《十五年战争期の中国文学》这本专题文学著作。

我对文学史研究的兴致并不浓厚,虽然说在大学和研究生时代都是在中文系度过的,但到了日本后,就进入哲学系,从事我所喜爱的古代思想和文化的专题研究,文学创作和文学史研究反而成了业余爱好。现在,蒙阪口先生的器重,送我一部样书,读后深觉有必要把一点感想写出来,与各位交流。

这本新作的副标题是“国民党系文化潮流の视觉……”,与此相应的是,阪口先生在本书中提出了“方法……国民党”的新概念。这一概念是从竹内好教授的《方法……》和沟口雄三教授的《方法......中国》中形成的。阪口先生认为,在已出版的现代文学史著作中,对于十五年战争期的文学,大多是以左联文学为中心的。而当时的文学流派和文学作品又并非只是左联文学一种表现,因此,他主张以“方法……国民党”这一概念为中心,力图全面、彻底描述十五年战争期文学活动、打破传统的左联中心论。

在国内的现代文学史教科书中,左联中心论好像是哥不能亵渎的圣地,因为受这一中心论的制约,对作家、作品的研究明显地带有政治取舍,如对作家茅盾的研究过去过多地介绍他的《子夜》,而对他和中统特务之间的密切来往关系(包括他从特务组织文运会中接受金钱、参加活动等)则视而不见、知而不提。现在,阪口先生的书中对此问题作了详细的说明,完善了我们对茅盾生平和多种个性特点的认识,由此可以增加我们对矛盾创作《腐蚀》的真正含义的了解。根据我本人粗浅的知识,茅盾当时并没有为党从事地下工作的任务,他晚年曾向捷克学者Marik Galik先生亲口说明他1921年入党之事,此中用心,也就别有一番风味可求了。阪口先生想把国民党的文化传统上溯到民国初期的新旧思想之争,为十五年战争期的文学的发展找到了内在的思想基础,也为解读作为旧知识人之一的茅盾的多种表现提供了依据。   

东京大学丸尾喜教授看完此书后对“方法……国民党”这一概念表示认可。大阪外国语大学西村成雄教授特别肯定阪口先生的此书在建立新文学史观、复原国民党系文学潮流的文化成果上的意义和价值。关西大学北冈正子教授也肯定了此书在探索文学史写作的新角度新方法上的贡献。在最近的中国文艺研究会上,阪口先生的专题发言受到与会者的好评。

当然,这类研究在大陆或许尚待以时日,但我们深深地期待着。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