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文章分类
归档
正文

外婆 - 民国 共和国 美国

(2016-02-14 23:01:10) 下一个

转眼已过外婆的七七。整理在外婆追思会前后的回忆,以思纪念。

蒙主召唤,外婆走了。

1917 - 2015 近一个世纪。中国人称 仙逝。

仙人逝去,留给我们后代无穷的思念和无尽的回忆。

近日来回顾外婆的一生,三个不同的30多年。1917-1949的民国;1949-1986的共和国;1986-2015的美国。感慨她在三个不同的30多年里人生的起伏,动荡,非我小辈所经历,承受,和想象的。

民国是战乱纷争的年代,经历军阀,抗战和内战。

1917,外婆方慧琴 生于浙江镇海农村。外婆从小家境贫寒,没能受到教育。八岁就随她父亲,我的曾外公,到当时远东第一大城市上海,在西马路(今陕西北路)小菜场打工。1934,外婆的父亲看中来自浙江宁波的邻居,勤劳又肯吃苦的年轻人张宝存,决定将外婆许配给他。随那个时代的习俗,不到18岁的外婆就和外公结婚成家。以现代的眼光,很早就持家立业。

1935, 尽管时局动荡,凭着江浙人特有的勤奋和探索精神,外公和外婆一起白手起家,成立了上海第一家华人咖啡厂,德胜咖啡行。就是现在上海咖啡厂的前身。外公外婆对巴西咖啡,印尼咖啡等进口咖啡悉心研究,寻找适合东方人口味的咖啡配方。德胜行产品的色香味超越当时的同类产品,成为行业的佼佼者。外婆甚至亲自参与抄咖啡豆,对火候的控制,配方的选取,即使半世纪后,她还记忆犹新,津津乐道。

直到1949, 除了咖啡厂,他们还在上海的南京西路,淮海路,和香港开设德胜咖啡馆。南京西路同仁路口的咖啡馆成为上海名流,知识分子,作家,演艺明星喜乐的聚会场所。外公更被选为宁波同乡会会长。

外婆勤劳,精细,和善,达理,协助外公将事业打理得井井有条,声誉满满,进入佳境。同时,她对员工象自己家人一样,亲切友好。对年轻的学徒,更是鼓励他们上夜校,抓紧时间学习。她说,自己从小从农村出来,没有机会读书,要求学徒们年轻时好好学习。后来,咖啡厂的学徒里有成为会计师,工程师的。外婆的鼓励和支持功不可没。

1949,30多岁的外公和外婆面临巨大的时代变局和人生变故。他们留在祖国,守着家业。不懂政治的凡人,却由于政治的需要而任凭摆布。历尽艰辛开创的事业在那个年代成了负的阶级烙印,一直伴随着外公,外婆和子女们。

1950,外公在一次从香港返回上海时,被以历史反革命罪判入狱3年。从此家中出现重大变故。1958,外公又判入狱12年并发配青海, 刑满后留场直到70年代末才回到上海。突变让外婆,十个孩子的母亲,承担起一家老少的生活。当时,大的孩子还在大学,小的才嗷嗷待哺。外婆凭着坚忍的毅力,精打细算,省吃俭用,含辛茹苦的维持,庇护着家庭和孩子们。外婆一直以来的为人处事,好人缘,让亲朋好友都不避嫌疑,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1966,阶级歧视在无产阶级的文化大革命里更是施展至淋漓尽致,将外婆背负的精神压力和生活压力推到极限。文革前17年还有往来的亲朋好友也都自顾不暇,销声匿迹,“老死不相往来”了。个中的辛酸苦辣,她后来很少细述。非经历其中,实难想象和理解。子女们看着她一步步走过,点点滴滴都感同身受。

1978,平反,落实政策开始让外婆和子女们慢慢缓过神来。

1985,外公拖了好几年的申诉,终于在一个访美学者的热心帮助下,从上而下平反了。外公又开始他的中国咖啡梦。。。

1986,年近70的外婆随已定居美国的儿子移居南加州。看着子女们在这片新天地白手起家,一步步生根,开拓,发展,她享受着阖家团聚的天伦之乐。外婆尽可能的分担子女们的后顾之忧,

照顾孙辈幼儿,不希望自己是子女们的负担。她分享子女成功的喜乐和挫折的困顿。她由衷的欣慰,骄傲和欢喜,仿佛看到年轻时的自己。有与有荣焉的参与感。

每年的独立日和圣诞节的家庭聚会,都少不了外婆的身影。外婆是我们的大家长和凝聚核心,这凝聚力对初来乍到异国的子女们尤其难能可贵。感谢外婆的庇荫,让子女,孙子女,重孙子女健康成长,发展。

2003,离别上海十七年后,外婆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去上海,探亲访友。她的记忆力,精神和兴致,让亲友们印象深刻。在苏州,她回忆起五十年代去那里的情形,很多典故,民俗还历历在目。真的返老还童矣。

2007,曾孙女出生时,90高龄的她,还专程坐一个多小时的车,去医院探望新生儿。让曾孙女从出生起就对婆太有自然的亲近感。

 

十个子女如外婆的十指,虽各有长短,却指指连心。外婆通过不同的方式方法关怀各个子女。虽有长短多少,她的爱却是永恒的。

外婆的人生经历给她超强的生命力。让她近十年多次和死神擦身而过。

走过含辛茹苦的大半生,她安享平和福寿的晚年。

感谢主!让外婆无忧无虑安度晚年,颐养天岁。

愿外婆在天国安息!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