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再议【唐宋韵】

(2023-03-15 19:45:23) 下一个
      诗评系列【唐宋韵】是好文章!
 
      上次“【唐宋韵】之我见”(见下),简单谈了几点愚见,未展开。一是忙,二是现如今,长篇大论不讨喜。今儿周末,抽空稍作铺陈。
 
      我为何喜欢唐宋韵?难能可贵也。作者自言理科出身,竟然如此有勇气,如此执着地登上文学殿堂之顶端,对唐诗宋词,品头论足。有事有人,有典有史,品中见悟,疑处见析,自立新论,兼顾他说,一气呵成,洋洋十篇。捕获众多阅/赞者,着实不简单。

    【唐宋韵】作者虚怀兼听,有错必纠,此乃作文者之大勇者也。有鉴如此,以下啰嗦几句商榷之处,惟期大作日臻完善。
 
      - 影响力评分,也许从科研文章影响因子一说而来。诗词之影响力,如何量而衡之?更何况唐诗宋词,历千年,逾百世,魅力不减。读者随时代变迁,身世阅历,悲欢离合,老少尊卑之别,见仁见智,更兼趣舍兴怀不同,感悟万殊者亦有之。凭一己之见,下武断之论,难免授人以柄,引申争议,不要也罢。例如,杜甫之《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被【唐宋韵】评为10分。完美无缺?单论平仄对仗,此诗或有欠工之处。
 
      -【唐宋韵】开篇之诗或词,排编中夹带注释符号(1)、(2)、... ... ,或有碍观瞻。“汉文字之美,从书法、诗词可窥一斑”——此摘自前议。尤其唐诗,或五言,或七言,字数为奇,以示阳刚之气,平仄粘连,以现韵律之雅,排篇整齐,以彰形式之工。古人诗文,并无标点,夹带注释符,实在多余。注释另有它法,何必拘泥俗套。此纯属个见,吹毛求疵,仅供参考。
 
      - 见识贵于视角独特,考证重在蹊径另开。还望读到针对一首诗或词之立意谋篇的解说,以及对音律对仗,平仄粘连等诗词独特之美的剖析。再以《春望》为例,此诗当属意识流之杰作。从城国到花鸟,从战乱到白头,看似无关联,实则触景生情,顺(意识)流而下。“家书抵万金”,千古绝唱!然尔杰则杰矣,是否10分杰?记得很久前,在哪个旧书摊,读到过就此诗颔联对仗的评议,“时”对“别”,稍嫌不工。我虽不以为然,但评家说,“时”是名词,而单独一个“别”字,动词成分多于名词成分,或可勉强算是动名词。平仄上,“感时花溅泪”(仄平平仄仄),平声处用了仄声“感”,此即所谓的拗口。严格按音律而论,拗口不工。用“伤时花溅泪”(平平平仄仄),是否更工?评家又解释,以平水韵论,“感”字为仄声,但以中原音韵,“感”实为平声。立意上,“感时”比“伤时”更进一层,“感”意深而泛,“伤”仅为感之一。故而,“感”字用得更好。但是,如何论“烽火连三月”(平仄平平仄)?为何不是“战火连三月”(仄仄平平仄)?借以上一例,期翼【唐宋韵】更上层楼。
 
      - 多一分严谨,少一些仓促。别字病句也就罢了,一些诗词概念,须慎之又慎。譬如押韵,律诗并非不押仄韵。律诗押平韵,始自永明体(新诗体)。唐诗押仄韵,屡见不鲜,李白之《栖贤寺》,杜甫之《望岳》,刘禹锡之《蒙池》,岑参之《冬夕》;宋人作律诗,押仄韵者,亦不乏少数。今人也有偏爱仄韵者,另当别论。
 
      不当之处,敬祈指正。多谢赏读,周末愉快!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