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头山

无意邀众赏,一心追残阳
个人资料
朱头山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从一战爆发看中美要怎么才能走向战争

(2021-04-20 13:54:18) 下一个

现在国人都很兴奋,经过耻辱百年,连美帝国主义也承认,中国是它们的头号对手,俄国只是个小混混,拜登都懒得理它。这和朝鲜战争时不一样,虽然当时出人命的是中国,美国还是没把这笔仇记在中国头上,中国只是俄国的爪牙。能混上世界头号强国的头号对手,是中国一百多年努力的结果,国人能不兴奋吗?如果能打败美国,那更是一个令人向往的梦想了,就像陈微将军说的那样,除了胜利,别无选择!

要想胜利,就得向历史学习。在现代历史上,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最大的转折点。俄国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战、冷战都是源于这次大转折。但一战的起因,不像二战那样有个清楚的脉络,至今历史学家对此依然争论不休。让我们回顾一战的历史,来看中国要采取什么样的对策,才能避免或加速战争的发动!

在1914年之前,欧洲处于自己的巅峰时代,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国力强盛。然后这个黄金岁月忽然结束,欧洲开启了地狱模式,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大动荡,一直折腾到1945年,才算大致尘埃落定。

那么第一次世界大战到底怎么打起来的?有很多种解释。比如说有种传统说法,说垄断资产阶级发动了这场战争,好攫取巨额利润。第一次世界大战刚结束的时候,就有很多人这么说,但这个解释经不起推敲,现在主流学术界很少这么说了。事实上,在战争爆发的时候,大部分银行家和企业家比老百姓更反战。比如说罗斯柴尔德银行董事长又是托关系,又是花钱,希望《泰晤士报》发表一些反战文章,但是《泰晤士报》根本没有理他,热情澎湃地呼吁出兵。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各个大国为了争夺殖民地、争夺海外市场、原材料供应,而发动的世界大战。这个说法有点道理,但也禁不起推敲。

我们还是回到事件现场,看看战争怎么爆发的。最粗略的一个线条,就是:奥匈帝国要打塞尔维亚;俄国说奥匈你要打塞尔维亚,我就打你;德国说俄国你要是敢打奥匈帝国,我就打你。然后其他国家一个一个被拖下水。

奥匈帝国根本没有殖民地。德国只在非洲有点殖民地,跟俄国离着十万八千里。这几个国家完全没有海外冲突。如果要是为了抢夺海外殖民地,英国就应该跟法国开战。它们俩的殖民地犬牙交错,很容易有冲突。1898年,双方就在非洲闹过一次大的。英国想要从北到南打通非洲,把英属殖民地连起来;法国想要从东到西打通非洲,把法属殖民地连起来。结果在两条线的交点上,双方发生了严重冲突。不过法国很快就让步了。没过几年,英国和法国还成了铁杆盟友。

事实上,对欧洲大国来说,海外殖民地并不那么重要。唯一的例外可能是英国。其他的国家并不怎么需要那些殖民地。就拿德国来说,它的殖民地基本都是赔钱货。搜刮的那点税还不够养活派去的士兵呢。德国外交部殖民司的司长,在1907年提出的宏图远略就是让殖民地能不亏损。德国想要占领殖民地,主要不是为了经济目的,喀麦隆的黑人也买不了多少德国机床。它主要出于一种虚荣心:别的大国都有殖民地,那我也得有。管它有用没用,反正抢了再说,说不定哪天就有用了呢?对于1914年的欧洲列强来说,殖民地和海外市场只是边缘利益,不足以挑起世界大战。所以,这个理由也不能成立。

那么还有一个很常见的理由:英德矛盾。英国是老牌霸主。德国快速崛起,经济力量超过了英国,所以双方落入了修昔底德陷阱,导致了世界大战的爆发。很多历史书上都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核心矛盾就是英德矛盾。这个理由很抽象,并不符合实际情况。

德国的崛起确实引起了英国的不安。尤其是德国海军扩张,更是让英国极为厌恶。但是,在1913年的时候,德国把兴趣转移到陆军上了,海军竞赛大致告一段落,英国和德国没有太多矛盾。在协约三国里,英国是最不愿开战的一个,拖拖拉拉一直拖到最后。法国总统急的都要崩溃了,英国还不紧不慢地在议会里辩论。至少就这次战争而言,英国和德国并没有落入修昔底德陷阱。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当然是很多因素的合力。但论起最重要的推动力,那就是两个:地缘政治和极端民族主义,如果要再加上一条,那就是政治家的误判

先说地缘政治。要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就要追溯到1870年的普法战争。普法战争中,法国惨败,德意志帝国就此建立,改变了欧洲的格局。同时,它也附带产生了一件影响极其深远的事件:法国割让了阿尔萨斯-洛林。

这件事是俾斯麦一生中最大的失误。他在其他时候都很克制,比如打败奥地利的时候,就坚持不要一点领土。但是在阿尔萨斯-洛林问题上,他没扛得住国内的压力,逼着法国割了这块领土。

这属于触及到核心利益了。领土不像赔款。普法战争后,法国赔款50亿法郎,折算成白银的话,大概是7亿多两,比中国辛丑条约赔的钱多多了。但是这笔钱法国很快就赔完了,时间一长也就忘了。钱能忘,可是丢掉的领土不会忘。法国人只要一看地图,就会怒火上冲。所以从割地之后,法国就永久地恨上了德国。以后欧洲各国关系变来变去,只有一件事不变,那就是法国是德国的敌人。这是欧洲地缘政治的定海之锚。

土耳其帝国衰落后,巴尔干半岛出现了很多小国家吗。这些小国家在地理上离奥匈帝国近,但是在民族性上离俄国近,都是斯拉夫人。离奥匈帝国近,奥匈帝国就要向它们伸手;民族性上离俄国近,它们就要向俄国求援。而同为日耳曼人,德国最后决定与了奥匈结盟,于是俄国和法国结盟。欧洲的地缘政治导致了两个互相对立的盟约形成,剑拔弩张!

民族主义一直就有,但是到了一战前夕,它和黑格尔的“世界精神”、尼采的“权力意志”,还有达尔文的“优胜劣汰”这些思潮搅和在了一起,有了强烈的进攻性。在1914年的欧洲,大家喜欢把“盎格鲁撒克逊民族”、“法兰西民族”、“日耳曼民族”、“斯拉夫民族”挂在嘴上,认为每个民族都非常独特,都有自己的历史使命,彼此之间是尖锐的竞争关系。以前战争就是战争,为了得到具体的利益,实现具体的目标而作战。现在战争却是为了“民族的生死存亡”。利益可以妥协,目标可以改变,但是民族的生死存亡怎么能妥协呢?如此一来,就切断了大家的退路。

而且,世界变小了。以前,欧洲可以向外扩张,现在扩张已经达到了极限,力量不得不转而向内。于是,欧洲就成了一个刘慈欣笔下的“黑暗森林”。那世界是不是个黑暗森林呢?也说不是,也说不上不是。因为它是一个自我实现的预言。只要大家认为自己身处于黑暗森林,那么世界就算原来不是,也会变成一个黑暗森林

这个转变大致发生在1880年到1890年之间。没有人能说得清准确的变化过程,也没有标志性事件。它好像是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在1890年之后,欧洲的整个气氛都变了,大家的思想模式也变了。大家普遍有一种“战争迟早会来”的感觉。

有些人是欢迎战争的,他们把战争当成一种冒险,一种奇遇,一种打破枯燥生活的途径。和平久了,人是会有这种妄念的。还有一些人倒是害怕战争。但是老觉得恐惧,时间久了,神经绷得太紧,反而会有一种“既然逃不过,还不如早打早省心”的感受。所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时候,参战各国的老百姓往往有一种兴奋感,或者是一种如释重负感。

不光是老百姓,最高层也收到了思潮的影响。在以前,外交家们可以相当随意地谈判,可是到了一战前夕,他们收到了舆论的巨大压力。谁也不敢随意退让,否则很容易垮台。七月危机到来的时候,俄国沙皇就非常担心,自己如果向德国让步,国内会爆发革命。

在当时,殖民地可以谈判,关税可以谈判,经济利益可以谈判,巴格达铁路可以谈判,这些东西在大家眼里,并不是特别重要。最无法谈判的是两个东西,一个是盟友。地缘政治的形势咄咄逼人,谁也不敢抛弃盟友,因为孤家寡人无法在黑暗森林里存活。哪怕强大如德国也不行。再有一个就是面子。一个在敌人面前丢面子的国家,根本顶不住舆论的压力。

最后就是政治人物的错误,首当其冲的是德皇威廉二世。威廉二世是个奇葩。他胆子并不大,绝非希特勒式的人物。但是他性格轻浮多变,喜欢出风头,到处惹事。而且还特别楞。楞到什么程度呢?举一个例子就知道。保加利亚国王是到柏林做客,正在窗口眺望风景。大庭广众之下,威廉二世走过去,伸手往人家屁股上一拍:老哥,弄啥嘞?保加利亚国王视此为奇耻大辱,愤然离开柏林,恨了他一辈子。

威廉二世对复杂的世界局势缺乏洞察力,就像个愤青一样夸夸其谈,把局面搞得一团糟。第一次世界大战是集体合力导致的一场悲剧,但如果要细分责任的话,威廉二世的责任是最大的。他有个根深蒂固的想法,就是德国被英、美两个盎格鲁撒克逊国家,从海洋上封锁住了。为了打破封锁,他提出了一个“世界政策”。但这个政策到底是啥,包括他自己在内,没人知道。

德国其实没有太多的领土需求。威廉二世没想大肆扩张。他可能想在非洲再多捞块殖民地,在土耳其多点影响力,其他就没有太多想法了。但是他的口号很吓人:德国的世界政策!听上去好像要制定一个全新的世界秩序。你可以提出具体要求,殖民地也好,关税也好,巴格达铁路也好,都可以谈,但是这样一个模糊的东西是没法谈的。美国作家塔奇曼就说,“俾斯麦追求的目标很清晰,志在必得;威廉二世却海阔天空到处伸手,但是真正想要什么,自己却并不知道。”但越是这样,别人越吃不准你,却吃不准你,越觉得你恐怖。

再加上威廉二世是个大嘴巴,想什么说什么,有点像推特上的特朗普。他到处嚷嚷:大英帝国啊,我要挑战你!英国雄狮啊,见了我,你的尾巴要卷起来了!他始终没搞明白一件事:德国国力太强了,无论他说什么,别人都会特别认真地对待。比如“世界政策”,对他来说,可能只是一种抒情的表达,但是对于其他国家,它们都会从这四个字里感到真实的威胁。威廉二世一直有点委屈。英国和法国拥有庞大的海外殖民地;奥匈帝国想要在巴尔干扩展;俄国想要得到君士坦丁堡海峡;德国呢?没有什么特别想要的东西,也没有怎么扩张,可是在别人眼里,它却成了充满威胁的头号大坏蛋。

归根结底,第一次世界大战不是因为经济原因打起来的,也不是因为贪婪打起来的。它是一场根源于恐惧的政治性战争。

现在世界的局势和一战前有的一比,而中国特别像当时的德国。

地缘政治:虽然中国实际上并没有取代美国的意思,中国政府也反复如此表白,但实际上的一些行为,让美国极其担心:中国要在经济上取代美国,还要建立一套自己的“世界秩序”。虽然中国领导人自己觉得很冤枉,觉得没有什么特别想要的东西,也没有怎么扩张,可是在别人眼里,它却成了充满威胁的头号大坏蛋。这和当时的德国一样,由于中国的个头,你韬光养晦别人尚且狐疑,你还战狼,人家早吓得结盟了。

亚洲四国联盟就像当年针对德国的三国协约,中国唯一的同盟对象就是俄国,就像当时的奥匈,伊朗则像当时的奥斯曼土耳其。未来的世界大战,大约会发生在中俄伊为一方,盎格鲁撒克逊同盟(五眼),北约和亚洲民主国家(日印韩澳台)为另一方之间。中国也有个像威廉二世一样的二世,也是一个变数!

但是在民族主义方面,无论中国还是美国,都不如一战前那么强烈。中国民族主义最起劲的都是些社会下层,韭菜,而上层都和西方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并没有为了民族尊严开战的意愿。如果这第三次世界最后也因为政治恐惧而打起来,此方(中俄伊)与彼方恐惧的东西不一样。

尝到了通过意识形态打垮苏联的好处,美国是想重复这种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故事的。西方对集权制度的妖魔化已经深入人心,例子也比比皆是,纳粹的集中营,古拉格的故事,红色高棉的恐怖,文革的残酷.....在这点上,连中国自己的媒体也不否认,那些黑苏联,黑文革的作品,在中国也没列入禁书。而中国自己的宣传,则完全是防御性的,还搞出什么“污蔑英雄罪“,对英雄事迹表示怀疑就要坐牢,怎么能伏人心。在中国人心里,共产党就是邪恶,干部就是腐败,你再禁言也没用,也无法赢得道德高度,政权也因此缺乏合法性。在意识形态上,中共是多么绝望,多么无助。俄国和伊朗尽管有选举制度,但也同样陷入不民主,无人权的话语权陷阱。那里的人民由于网络封锁不如中国搞得那么好,知道得更多。对此,三国的领导阶层是非常恐怖的,他们下台后不会如西方政治家那么逍遥,可能面临齐奥塞斯库那样的被满门抄斩的命运。因此,此方的恐惧主要是统治阶级对失去权利的恐惧。

彼方的恐惧,则主要来自人民,由于被集权制度的恐怖往事所吓坏,人民害怕集权国家会发动战争,从而把集权制度施加于全球,建立起1984式的老大哥专权的制度。人民的恐惧,会迫使政府加强军备,甚至采取主动攻击,先发制人消灭敌方。如最近透露出来的美韩战争计划,如果朝鲜的核弹数量高于50枚,美国将发动先发制人的斩首攻击。

因此地缘政治和政治恐惧,仍将是下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源。如果中国想加快战争的到来,就采取加剧地缘紧张的措施,加大恐惧的力度,美国也一样。至于有人认为,因为有核武器的存在,不会有世界大战了。热战,也许对,但冷战和新式作战,则一定有。苏联崩溃就是一场政治战,也是一种战争模式,以后还有网络战,金融战,斩首战,代理战,要打,总是有办法的!

 

[ 打印 ]
阅读 ()评论 (8)
评论
全球战略 回复 悄悄话 头山兄又一力作,点赞! 有一点值得商榷:您说:“德国的崛起确实引起了英国的不安。尤其是德国海军扩张,更是让英国极为厌恶。但是,在1913年的时候,德国把兴趣转移到陆军上了,海军竞赛大致告一段落,英国和德国没有太多矛盾。” 我认为是德国不断象下饺子一样不断造舰,硬是将本是一家亲的英国对德产生敌意(一家亲不是比喻:维多利亚女王是威廉的亲外婆,德皇是维多利亚的长外孙)。现在中美交恶原因之一就是天朝海军下饺子般的造舰!
湖光山影 回复 悄悄话 好文,感谢分享.希望博主多写文章,让我们及时嗅到战争的硝烟,也好有所准备.
井观天 回复 悄悄话 “民族主义一直就有,但是到了一战前夕,它和黑格尔的“世界精神”、尼采的“权力意志”,还有达尔文的“优胜劣汰”这些思潮搅和在了一起,有了强烈的进攻性。”这个分析不错。
朱头山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来自加勒比海' 的评论 : 当然!任何战争都不是一方能打起来的,这是一个自我实现的预言
十分僵化 回复 悄悄话 对“威廉二世”的真身还有还魂转世,难得有和我持一样观点的网友,赞
茅山道士 回复 悄悄话 神文也!赞!
pconline 回复 悄悄话 好文!朱大哥目光如炬,润涛阎在世也会击掌!
来自加勒比海 回复 悄悄话 问题是,美国在挑衅吧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