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金融视角下的中国近代史新解读38

(2016-09-12 05:28:34) 下一个

第五章:以汇丰为轴心的中国白银外汇体系的崩溃

这样一个精巧设计的体系,从1900直到1930年,运行了近30年,崩溃了。怎么会崩溃的?要慢慢地叙述。白银和外汇是二个各自独立又相互衔接的循环圈,要循环的下去,需要满足一些条件。

一个,外汇缺口必须要有人来填补,这个貌似没有问题呀。所谓外汇无非是英格兰银行发出的数字符号罢了。这样的符号当时在全世界大量游荡,1913年达到40亿英镑。想想看,当时的全球贸易额不过30亿英镑不到。那么每年匀给中国166万镑会有什么问题?但是仔细想想,忧患颇深,英,日凭什么这么照顾中国,他又不欠你的,对吧!他们这样做完全是一本利己的动机,当这个动机消失之时,就是中国经济的大难临头之日。

二个,随着清末民初的日益近代化,中国经济的存量越来越大,相应的货币供应就要越来越多。可是中国哪里来的货币?他没有现代意义上的货币体系,当然也谈不上货币运行操作。经济运行所依仗的就是些天然的银块,而且他自己还不产银。哪里去搞得来越来越多的白银呢?可行的办法只有快速周转加票据替代, 这个晚清以来就一直这么做的。但是这总有个上限吧,根本解决还是要靠白银的数量。换句话说,清末民初,中国白银的存量只能增加,不能减少。一旦减少,就是中国经济的无底深渊。那么怎么才能做到白银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 你看当时的印度,一直依靠贸易性农业,手工业,自发的工业和世界交换产品,一直保持顺差,一直源源不断地输入金银。偏偏中国走不了这条路,中国走上了一条催发的工业化道路,一条逆差之路,靠了列强维持的,强加给中国的现代贸易货币管理体制才勉强堵住白银的外流,保持存量尚且不易,遑论增量!那么还是老问题,列强又不欠你的,对吧!他们这样做完全是一本利己的动机,当这个动机消失之时,就是中国经济的大难临头之日。

第一节:白银周转的迟滞和大条的意外流入

第一小节:1920年代初的银根紧张

1.政权转换带动了农村对银元的需求

还是回到1911年吧。清政府死的又冤又不冤。不冤是指庚子赔款。之前还有因甲午战争借的3亿两外债,之后有3.16亿两的铁路外债。这些也是要还本付息的。1900-1911年,净支出4.08亿两白银。[1]当时全国的白银保有量大概也只有12亿库平两。30%的货币从国家财政里流失了,哪还不亡国?可为什么又说它冤呢?因为你杀了它的那个理由不对。铁路这个东西不是你有白银就可以造的,因为牵涉到外汇。单纯地在本国集资造路,会导致本国白银的流出。你机车材料只能进口嘛。再说就中国当时的资金状况,你也集不了多少资。广东,浙江还勉强可以凑点钱,四川完全是借个名目瞎起哄。你四川一没资金,二没人才,闹了半天,名义上集了700万两,实际拿不出多少现银,四川哪来的现钱,你每年日用商品的进货还都欠着上海的呢。结果闹了五,六年,一公里铁路没建成,还亏了200万两。这事儿随便放哪儿都是一骗子公司,独独放在清末的四川,公众舆论一面倒指责政府。你丧权辱国,700万现银拿来,我们二清,不然,嘿嘿。这样说来清也是到了时辰,不亡不行,至于理由可以随便安上一个,都无所谓的。

清亡了,谁最悲哀?英国人。因为清政府是最最符合大英帝国利益的政府。它弱到必须顺从帝国的意志,又强到足以统领全中国,就算大清临死之际,上谕一下,没有人敢公开反抗的。该分摊到的洋款份额每月一分不少地汇到上海。辛亥革命了,第一个看得见的结果是各省再也不向上海汇款了。英国人赶紧控制住关税,但是毕竟和各省每月按数支付有所不同的。晚清这几十年其实就是大清和英国人联合统治,如今合伙人走了,新人顶替不上,英国人在中国的统治开始动摇了。辛亥革命同十月革命一样,也是一声炮响,开启了中国20世纪的变局。

首先,政府行为变了。以前大清的时候,农民并不很需要银子。前清的田赋是以两计算,以钱支付。而且税率不高。乾隆年间的赋额,直到宣统都没变,那米价已经是乾隆时的2倍多了。所以农民的实际税负不高。河北定县有个资料1858年地丁正额4分, 杂项1分,田赋共5分。假设亩产为一石米, 则此时一石米可卖二两银。税负2.5%。到了1911年, 正额仍然是4分,杂项增加到3分,但是此时一石米可卖四两银,税负1.75%。减轻了一半,还没算50年来的产量提高。[2]所以前清时的白银就是贸易支付时用的,从农民手里收购土货还是给铜钱爽快。即使是贸易支付如前所述也尽可能地用申汇庄票,用不到现银。到了民国,变了。民国的财政是中央地方分税的。关税,盐税归中央,田赋,厘金归地方。东南各省财政总算可以靠厘金,内地则只有田赋,要不就是鸦片税。所以民国的田赋税额大大地超过了前清。终清之世,田赋3500万库平两,没有变过。但是一入北洋,1913年田赋8200万元合5904万库平两。上涨68.6%,1916年高达9700万元,翻了一倍。到了南京政府,田赋正式划归地方,那帮孙子收起来那个黑心呢,好点的如江苏,山东4倍于1902年全国最好的田亩(2钱8分)。差点的9倍都是正常的,刘湘收到12倍。南京政府的田赋总数超过2亿元,又翻了北洋的倍。田赋大大增加的同时,交税方式也变了,北洋时代全国大多数省份交纳田赋改用银元。所以民国农村,下去收购土货,没有银元不行。

以前你要去采购土货,根本就不用带现银,带张庄票好了,甚至连庄票都不用带。净身而行,到地方找当地的钱庄写张客票交进去,立马掉现,就地采购。[3] 那当地的钱庄怎么就敢掉你的现?申票需求旺盛呢,全中国的商户都要往上海办货,申票是最好的支付工具。当地钱庄立马转手倒卖,只赚不赔。即使偏僻内地小镇,当地的小钱店也照样敢于掉现,无现则承担土货的货款债务,那张客票他拿到大码头卖掉,转手就是利润。可是现在呢?农民要交税,那就得要现大洋,政府不收庄票的。全中国农民春秋二季一起要现大洋,想想都觉得可怕。所以到了一战以后,那套票据周转的把戏就玩不起来了。

 

[1]总支出5.58亿两,新外债3.16亿两,因为它是铁路外债,实收白银大概只有1.5亿两。

[2]这样的计算还是反映不出农民的真实税负。旧中国田赋里面可以玩弄的花样实在太多了。比如以银两定的税额,却要求用铜钱支付。晚清铜钱和银的比例一直在1350-1500文一两。可是很多地方交税是却要按照官府给出的4000文一两来交。这个就是平白多收三倍。这据说还是有良心的。有用9000文换一两的记录。不过呢,无论怎么算,晚清的农业税基本都是在10%以下的。这个比民国要轻了许多。

[3]庄客在外地向本庄发出付款通知,叫做客票。有货庄客票,有钱庄客票,后者自然信誉高些。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4)
评论
豆腐干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哈神探' 的评论 : 呵呵,说嘴容易办事难.他说要加利息收筹码,人家拿着free的筹码正玩到一半,你说收就收?那你得做独裁者。他也就是要过个总统瘾,希也一样,有瘾,类似毒瘾。
中秋快乐!
哈神探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豆腐干' 的评论 : 豆兄中秋快乐。
川普真当选了能改到什么程度,还是问号。
反正历史民粹领导人还有大选上台的记录,他要上台必定要与建制派交易妥协的
豆腐干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哈神探' 的评论 : 是啊,估计货币供应学派最终会臭了大街的.好像奥地利学派给船普一封公开信?他们把希望寄托在船铺头上.就是说他门对整个主流丧失了信心.凯恩斯这个玩笑开大了,收不了场.
哈神探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豆腐干' 的评论 : 我看加息跟TG喊房地产调控一样,喊喊而已,
作为调控市场的手段,不会认真去做的,只有MIT货币学派的还做央行行长,不会有什么真的改变
豆腐干 回复 悄悄话 回复哈神探:美国不知道,加拿大的真实工薪处于下降通道中,未来的二,三十年看不到走出的迹象。我猜这是世界性的现象。这是他们应付这次经济收缩的手段,如此物价应该不会降下很多,不然不是起不到削减成本的作用了吗?
豆腐干 回复 悄悄话 回复哈神探:要看fed加息的决心。世界经济明显在收缩,货币本来就是超发,经济再一缩,大通胀的节奏。fed加息,回笼货币几乎是定局。不过这要得罪很多人的。今年大选年,加息得罪民主党。明年不知又会得罪谁。一年一年边嚷嚷边拖下去的可能也是有的。华尔街 全世界的权贵都被qe惯坏了。
哈神探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豆腐干' 的评论 : 物价涨得没有房价快,所以有房族还不觉得什么,没房的比较紧张。
2005年左右油价涨带动其它物价涨,这次油价回到十年前,物价跟着回来吗?
豆腐干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哈神探' 的评论 : 定向注水,不过时间长了,也要水漫金山的。我估计了一下,多伦多的日常开销比我刚来的时候高了一倍。现在上海早上买个小菜不带300元是不行的。
哈神探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豆腐干' 的评论 : 负利率就是通胀,或者说资产通胀,只是不明说而已,
现在央行管理货币的技术比以前先进了,能管住不发生消费品通胀
豆腐干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哈神探' 的评论 : 民初的国家财政是2亿两,2.8亿元左右。当然是纸面财政。实际上到底有多少银元进出,我们不知道。不过民国用银的规模比晚清大是肯定的。一战后到20年代中期,上海的银根一直是很紧的。用银的坏处就是受限制。很难受。后来用钞。呵呵。现在回过头来想想还是用银好。如今的世界也是这样,挂了黄金很难受的,一旦不挂了,呵呵。负利率的国债我还能理解,负利率的公司债,什么意思?我只能理解成市场对负利率的国债的竞争性叫价。
哈神探 回复 悄悄话 曾经看到过的一本书上说,清末民初官僚体制改革,官员数量大量增加,科处局厅部的体制是那时开始建立的,再加上新学堂的教师教授,都要发大洋工资。新朝初建,国家用人任事,增加税收是不可避免的,TG刚建国的时候也是如此,大量行政人员都是靠印钞发薪,按下去葫芦浮起瓢,就用两只手把葫芦和瓢都按下去:)
哈神探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豆腐干' 的评论 : 看你继续往下写
豆腐干 回复 悄悄话 洋货都是靠赊账销售的,一般乡下店铺哪里会有现洋购买洋货? 反过来,土货20年代+18,19年都是要现大洋才能收购,这是清灭亡后对中国经济的一个大影响。中国农村不好一概而论,但至少长江中下游,四川,广东,福建,浙江这些地方,在晚清的时候就相对富裕的地方。开埠后,土货需求旺盛,对农村转入贸易农业起着推动作用。农村的生活普遍改善,不光是有地农民,无地农民也在改善,比如武汉完全是依靠对俄茶砖贸易而发展起来的,当时武汉周边到处都是茶田,吸收了大量闲杂劳力。再比如纺织,一般都宣传帝国主义倾销,小户纺织破产。其实传统手工业远没有想象得那么脆弱,他能借助现代机械工业的成果,比如棉纱,小型机械,利用工价低,运输便利的优势能和现代大工业周旋个七,八十年都没问题。直到1930年,上海周边的手工织布机上有几十万台。纺线这活的确是被大工业消灭了,织布没有,就是今天手工织布照样存在。被摧毁的不是中国的传统纺织手工业,而是一家一户,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因为有了洋纱,农村里反而兴起了专门从事纺织的资本主义工业企业,一般人认为中国农村办小工业是文革后期开始的,其实早在1,20年代就有了,纺织,制茶,然后附带的机械修理,乃至新机械的发明20年代都有,而且普遍分布,南北方皆有。
中国农村日子难过是从1925年开始的,到了30年以后, 随着白银的流向上海,农村破产了,然后就是革命了。其原因慢慢我一点点贴出来,土地不是关键,至少对南方人民来说,没有占地千亩,万亩的大地主,人均占地不过10亩,日子过的好坏都不靠这10亩地,靠外国对土货的需求。靠自由的贸易农业,一句话,靠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强加给中国的那个贸易金融体制,30年以后,这个体崩溃了,中国经济就崩溃了,而农村作为经济的底层,最大限度地承受了崩溃的痛苦。革命爆发了。
哈神探 回复 悄悄话 原来"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是这个意思,
电影林家铺子里面有个角色是陈述演的,
他是从上海滩来铺子里收账的,可能铺子里的货都是赊销的。

二十年代的时候,很多中农以上的都日子不好过,面临破产的边缘
这些家庭的子弟寻找出路,都参加了国共两党。。。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