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金融视角下的中国近代史新解读2

(2015-11-04 05:20:11) 下一个
本文立论的基础是中国近代存在着巨大的贸易逆差。不管你对本文观点相信与否,欣赏与否,你都应该牢牢记住:这个立论的基础是薄弱的。中国的国际收支主要是以英镑,日元在外商银行里收入支出的。而中国的贸易逆差统计是以海关两位为单位的。这还不是一个汇率换算的问题。海关确认的商品价格不是按照发票统计的,它另有算法。而收支则大致是按照发票价格的。因此,对中国对外贸易到底有没有逆差,逆差是不是如关册统计上这么庞大,是历来有争议的。一代代的学者都以关册为依据,尽量缩小逆差,至今还没有学者认为逆差不存在的。但是毕竟收支的是英镑,日元,记录的是海关两,二者之间也没有必然关系。所以逻辑上并不能排除逆差不存在的可能性。虽然有其他证据显示这种可能性几乎没有。一旦承认了这种可能性的存在,那么本文就有Fail的可能。这是本文的第一个逻辑漏洞。本文的第二个逻辑漏洞是在阐述汇丰的作用时发生的。因为没有直接证据,就使用环境证据去猜度。汇丰研究目前就这几本书,我还不能通读。即使通读也无济于事。汇丰作为私有银行,没有信息公开的义务,它从来不公开自己的账册,通信,学界汇丰研究的基本资料就是公开的财务报表和零碎报刊报道。英国人呢!一切都烂在肚子里。所以还有另一个本文失败的可能,汇丰原始文件的曝光。之所以要提醒你这二点,是要你明白所谓历史真相其实相当脆弱。真相在其发生的同时就湮灭了。留下的只是追述。而任何追述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逻辑漏洞。因而可能失真。中国的读者都有历史崇拜情节,拿历史当圣经,从小也没有接受过很好的文科思考训练。容易轻易地接受某种既定的,或者是风行的历史叙述。本文试图对中国近代史进行另类叙述,其目的并不是认为自己掌握了历史真相,而是让你明白历史原来还可以有另外的叙述,原来你从小知道的历史。或者最近流行的历史,只是许许多多的叙述中的一个,就像任何的历史叙述一样,它也有自己的逻辑漏洞。或者根本就不用观察得那么深刻,单凭常识就可以怀疑其观点。西方的进步是从质疑教会开始的,中国要进步,必须从质疑自己的历史开始,质疑不是否定,是端掉你绝对真理的架子,把选择权交还给个人。然后个人的价值才能凸现。人道主义而非达尔文主义才能引领社会,成为社会大众普遍接受的常识。只有到了这个阶段,中国才能真正进入现代社会,光物质建设是没有用的。

最后谈一下本文的数据来源问题。本文是意外诞生的。本人作为一个业余历史爱好者,即没有资源,也没有精力时间去做宏伟的布局,想都不敢想。这篇11.7万字的文章最初只想写五千字,就是讨论一下中国到底有过多少白银。这也是本人读书不多的错,不然何以要自己探索,前人都有结论的。因为白银来自贸易,所以转而研究对外贸易,然后发现逆差,然后疑惑于如何平衡逆差,就是这样越陷越深,无法自拔的。其间读书无数,大概三年时间吧,平均每天4小时是无论如何有的。边读边记,copy,paste,建立了自己的庞大的数据库,文中引用的数据都是来自这个数据库的,其量还不到整个数据库的5%。问题是本人是个业余的,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没有养成保存数据来源的意识。一段数据,copy paste后就没想到再到下面的注释里去copy paste来源。再说很多数据直接上表格,逐一注明来源比较麻烦。开始我没意识到这是个问题,这事儿就是我一个人的头脑游戏。后来贴出来就有人来问了“数据来源?”我这才知道我闯祸了。现在怎么办?我只好说我没有数据来源。否则还能怎么办?大的系列的数据,是可以回忆一点的。海关进出口数据来自陈争平先生,海关两和美元的历年汇率也来自陈先生,外汇汇率是我随读随记的。外债数据来自徐义生先生,上海历年银底来自上海钱庄资料这本书,上海的银拆,洋厘的历年数据也是来自此书。黄金白银的进出口数据来自关册。如此等等。其实呢,有数据来源的不一定就可靠。随手一引,根本不管其意义的,我见得多了。我可以向你保证每个数据我都是仔细核对过的,知道其中的意义。当然最终还是要你相信,再说一遍,历史就是你愿意相信的那个样子。
谢谢您阅读这篇文章。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