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烟云

营养益健康,运动延生命;追求,自信,求新,恒心可助成功!
个人资料
chaly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追梦 - (13)要吃皇粮- 回乡好好锻炼吧(一)?

(2016-01-09 16:22:46) 下一个

4.1       乡下乡,回乡务农的农民生涯

 

吃皇粮知青上乡下乡或回乡当农民真的不该有什么关系。 可是,对亚昌来说, 这关系还真的很密切。为什么呢? 因为只有当工人,提干和国家事业职员,才不会吃农村粮而吃到皇粮。当看完了以下的几个帖子,相信大家都会有同感。

 

从1973年到1977的五年时间里,是亚昌人生成长中的重要时期。 它不但是他的青春发育的最旺盛时期,也是他经受风风雨雨,艰苦磨练的五年。这段经历赋予了亚昌见证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难忘的时期,也给他一个难得的学习和成长过程。 他从一个高中毕业生变成了一个有抱负并为理想而奋斗的年轻人。其中的一个最突出的人生转折点就是:从梦想上大学到了追求当工人或干部,跳出农村,吃皇粮去

亚昌是于1973年七月从荣高中毕业的。 当时正是知青上乡下乡的盛旺时期。这一运动的热潮席卷全国,轰轰烈烈。 老三届 (66,67,68 年) 的高中生和当时68届的初中生都在响应毛主席的号召, 到农村去, 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全国就有约1600万的知青下乡。荣县也不例外。亚昌的大队也有几十位知青。他所在的生产队也来了两位女知青。她们扦进了一户农民家里,跟着农民学习,包括日常生活的三歺和农田的种植和收割。一开始基本什么都不懂,不会拿锄头和镰刀,不会插秧收,也不会煮饭呢!然而经过几年的锻炼磨练后,她们基本熟练各种农活。这也许是毛主席上山下乡成就的具体体现吧!

亚昌在这样的革命浪潮里,既然大学梦已经破灭,他只好响应国家号召。亚昌是从农村来的毕业生,自然而然的就是要回农村去了叫回乡。回乡对于亚昌这73届高中毕业生来说是多么大的打击呀,因为在高中的两年里,他们刻苦学习,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而且,在校期间,一直被灌输的都是有机会上学的梦想。真是没有办法,有谁能左右这一历史发展? 亚昌的高中两年的努力也就付之东流了。一下子把他和其他不爱读书的同龄青年摆到了同一起跑线上。尽管这样失望的结果对亚昌来说,是一个较大的打击,但他很快就调整个人的理想和目标。他相信,只要努力,总能混出个人样的。只要是金子,放到那里总会有发光机会的。

一回到农村,亚昌自然就是一为名付其实的农民了。原本以为,当个农民有何难,既然是农民出身并在农村长大的孩子,应该会很快上路的。然而,现实很快就摆到了亚昌的面前。具体来说,有三个较为突出和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首先,亚昌得承受三级劳动力的现实。从高中毕业回乡时,个子还是较痩小。在农村,没有强壮的身体,那不是一等劳动力。不是一级劳动力, 就不能争到最高工分。那时的生产队是大寨式记工,由记分员登记出勤时间和天数,到月底或者有时候三个月后才开会评分。最高分的为10分,然后是9分、8分、7分或者更少。这种记工评分方法,看起来好像也能体现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但事实上並非如此。主要的问题是,大部分的社员都因为没文化和胆子小,开会时不敢也不会发言,或者少发言。这样一来,开会时就往往成了一言堂或几言堂。甚至是谁的声音大,谁能骂人,甚至发难和打架等流亡相的社员就一般没有几个人说个“不”字,这些人往往拿到高分,相反的,老老实实,不会讲话的往往拿到低分。因此,大寨记工评工法,实际上是吃大锅饭的翻版而已。它严重地影响了群众的积极性。由于个子矮小,不能挑起重担,再加上嘴上无毛,亚昌在一开始就被评为三级劳动力,一般拿7、8分而已。

其次,要取得队干部和社员的认同。由于亚昌的生产队较小,人口不多,只有80多人,劳动力也只有30-40人。因为没有几个年轻人具有高中文凭,所以亚昌无疑就成了他队里的秀才。平时能帮助农民学点文化,出工时多做点力所能及的工作,再加上不参与吵架打架等。这样一来,亚昌就比较快的就得到了大部分社员的好评。随着时间的推移,亚昌个子也长大得较快,不用一年,他就成了公认的主要劳动力。能挑起百斤,放得下百斤,成为了大人的象征。所以到高中毕业后第二年头,工分也随着上升至9-10分了。

还有,亚昌要跟上政治形势,学会得到大队干部和工宣队的认同。当时正是农业学大寨运动,滾滾浪潮,势如破竹,无可抵挡。全县从各机关单位和学校抽调了大批的干部,组成了工作宣传队(工宣队),进驻各大队和各生产队,帮助抓革命促生产。亚昌的大队共有十多个工宣队干部,帮助搞运动。亚昌的生产队也来了一位。那时宣传队的口号:政治挂帅,以阶级斗争为纲,狠抓生产,学大寨、赶大寨,争取革命生产双丰收。亚昌的脑子还算聪明,知道他只能在这浪潮中随波逐浪,跟上形势,不掉队。所以他除了干农活外,就积极参加各种远动,开会多发言,起一个积极分子的作用。由于他的努力,亚昌很快就得到了队里,大队和工宣队干部的认可。

有了毕业后的一年多的农民实践,亚昌已开始慢慢的建立了自己在生产队和大队中里的好印象。这是个好开端,它为亚昌的下一步的“皇粮梦”打下了必不可少的基础。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