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关于合掌

(2015-10-24 18:44:15) 下一个

关于合掌

什么是合掌?
合掌,又称合十(十:指)。它原是指“佛教的一种敬礼方式”。(《新华字典》286页,2001年修订版,商务印书馆)《辞海》(上册)对它作了详细的阐 释:“合十,亦称合掌。佛教徒普通礼节。左右合掌,十指并拢,置于胸前,表示敬意。”(1999年9月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910页)后来,人们将这一佛 教用语,引入诗词。
那么合掌在诗词中又是什么意思呢?宋人蔡宽夫在《诗话》中说“上下多出一意”谓之合掌。王力在所著《诗词格律》(45页,1997年·中华书局出版)中 说:“出句与对句完全同义(或基本同义),叫做合掌。”《唐诗鉴赏辞典·诗体诗律词语简释》中说:“合掌,诗病的一种。指对仗中意义相同的现象。一联中对 仗,出句和对句完全同义,或基本同义,称为合掌。此为诗家大忌。”
上述这些定义,都明确告诉我们:所谓合掌,就是对仗一联中对应词语在词义上没有什么变化,像左右手合在一起,造成内容重复,这是应当避免的。然而,从宋代 起,特别是到了明清,合掌的含义,从一联扩大到两联,从一联的词义扩大到两联词性、结构和节奏句型等,清规戒律越来越多,“中两联对仗上的要求更趋严格, 甚至中两联每句后三字都要两两结构不相同(但每联结构却要一致)。”(《古代汉语知识辞典·诗词典律》324页,2007年6月第1版,四川辞书出版社)
这里我们不妨先探讨一下,究竟有哪些东西被认为是合掌。笔者综合梳理有关资料,其内容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同义词或近义词相对
例一、唐王藉《若耶溪》:
蝉噪林逾静,
鸟鸣山更幽。
诗中两句都以声衬“静”,“噪”对“鸣”、“逾静”对“更幽”,是同义词或近义词相对。
例二、明王世懋在《艺圃撷余》中说:“(唐人)郎士元诗起句云:‘暮蝉不可听,落叶岂堪闻?’合掌可笑。”为什么可笑?因为“不可听”与“岂堪闻”句意相近。
例三、明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宋人)耿湋《赠山家翁》诗:‘蚕屋朝寒闭,田家昼而闲。’此写出村居景象,但上句语拙,‘朝’、‘昼’二字合掌”。“朝”与“昼”都是实词,词义相同。
例四、《红楼梦》第76回“中秋夜大观园即景联句三十五韵”中,黛玉出句“犯斗邀牛女”(进入北斗星座邀请织女),湘云对道“乘槎访帝孙”(乘着仙筏去拜 访天帝的孙女)。黛玉听后说:“对句不好,合掌。”为什么说合掌呢?因为牛女就是织女,而“织女,天帝孙也。”(《汉书·天文志》)牛女与帝孙是一个意 思,所以黛玉说“合掌”。
例五、今人徐先生在贺湖北诗词学会成立的七律中,其颔联曰:
继往开来鸣玉振,
承前启后响金声。
对仗句中的“继往开来”与“承前启后”近义。
以上诸例句意犯复,符合合掌的定义,应视为犯了合掌的毛病。
但如果是同义或近义的虚词相对,算不算合掌呢?如杜甫的《客至》颔联:
花径不曾缘客扫,
蓬门今始为君开。
“缘”与“为”是同义词,王力先生在评论这一联时认为:“因为它们是虚词(介词),不是实词,所以不算缺点。再说,在一首诗中,偶然用一对同义词也不要紧,多用就不妥当了。”(王力著《诗词格律》第45页)
由此,我们也可以认为杜甫的七律《小寒食舟中作》颔联:“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中的“如”和“似”也不应视为合掌。
左成文先生解释这两句的意思是:“春来水涨,江流浩漫,所以在舟中漂荡起伏犹如坐在天上云间;诗人身体衰迈,老眼昏蒙,看岸边的花草犹如隔着一层薄雾。” (《唐诗鉴赏辞典》第599页)显然,“如”和“似”在这里是当作动词来使用的,意思是“像”,虽然它们是实词,但“在一首诗中,偶然用一对同义词也不要 紧。”笔者认为王力先生的这一重要论述,不仅解除了对这一千古名句合掌的误解,也为学写诗词的今人解除了思想束缚。
又如著名诗人林从龙在《纪念秦观编管横州八九○周年》诗中也将“似”与“如”相对仗:“情寄新章柔似水,愁牵微雨细如丝。“
二、四言一法
四言一法,是明代后七子之一王世祯的胞弟王世懋提出来的。他认为中间两联的后三字,若两两结构一致,句型节奏一样就是四言一法,就是合掌。他以唐代岑参的七律《奉和相公发昌益》中两联为例:
朝登剑阁云随马,夜渡巴江雨洗兵。
山花万朵迎征盖,川柳千条拂云旌。
王世懋在《艺圃撷余》中评论此诗说:“岑嘉州(参)‘云随马’、‘雨洗兵’、‘花迎盖’、‘柳拂旌’四言一法……今用之能无受人揶揄?”揶揄,嘲笑的意 思。为什么要嘲笑呢?他认为那四个短语(后三字)的结构都是主—谓—宾,句型节奏都是前一言,后二言,犯了所谓四言一法的毛病。这里笔者要特别说明的是岑 诗“今本中二联后三字结构不同(如上述)……,看来,今本此诗盖明清代文人所改。”(向熹主编《古代汉语知识辞典》323-324页,四川辞书出版 社,2007年6月第1版)。
如果我们按王世懋的四言一法去审视古今诗作,将会使许多古今名人名诗带上合掌的毛病,如:
例一、杜甫的《旅夜书怀》中间两联: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此诗中间两联后三字虽然结构不同(颔联后三字为主谓结构,颈联后三字为偏正结构。“文章著”是因文章而著名的意思,“文章”是原因状语,“老病休”是因老 病而罢官的意思,“老病”也是原因状语。)但是,这两联后三字的节奏型式没有变化,都是前两言,后一言。为“2-1”句式。
例二、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间两联: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这是描摹西湖胜景的名作,但若按四言一法衡量,诗中的“争暖树”、“啄春泥”、“迷人眼”、“没马蹄”全是动宾结构,而且句型节奏没有变化,都是前一言、后二言,为“1-2”句式。
例三、毛泽东的《登庐山》中间两联:
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
诗中的“看世界”、“洒江天”、“浮黄鹤”、“起白烟”全是动宾结构,句型节奏也都是前一言,后二言,为“1-2”句式。
例四、林从龙的《离会》(1982.3)中间两联:
曲江怀胜事,雁塔赋新篇。
泾渭同疏凿,幽微任探研。
此诗中的中两联后三字虽然结构不同,但也都是“1-2”节奏,句型没有变化,而且在四句开头都是名词性词组。
例五、星汉的《伊梨拜林则徐塑像,步邓世广吟兄韵》中间两联是:
臣罪但知酬百姓,皇恩只许住三年。
北京尘起遮红日,西域鹰飞搏碧天。
诗中的“酬百姓”、“遮红日”、“搏碧天”都是动宾结构,“住三年”是动补结构。但此四个短语的节奏句型都是“1-2”没有变化。
三、中两联的整个句子组成与句型相同
例一、南宋徐玑《春日游张提举园池》中两联:
山城依曲渚,古渡入修林。
长日多飞絮,游人爱绿阴。
诗中的“山城”与“古渡”,“曲渚”与“修林”都是名词性词组,是偏正结构。另外,中两联四句都是主—谓—宾结构,句子的组成情况一样,句型节奏也都是“2-1-2”,两联没有变化。
例二、唐人高适七律《送杜少府贬峡中王少甫贬长沙》中两联:
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
青枫江上秋天远,白帝城边古木疏。
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上评论此诗时说,中间两联“连用四地名,究非律诗所宜。”四地名指巫峡、衡阳、青枫江、白帝城。意思是此诗犯了同类连叠的毛病,把四地名用在每句诗的开头,词性相同,没有变化。
例三、由此,我们联想到了毛泽东《长征》诗中间两联: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诗中,两联的开头也连用了四个地名:“五岭”“乌蒙”“金沙江”“大渡河”词性相同。若按沈德潜的说法,岂不属于合掌?
四、门类重复
如:李商隐诗《马嵬》的中间两联: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清代纪昀在《瀛奎律髓刊误》中说:“此二联连用虎、鸡、马、牛犯复。”为什么说犯复?是因为颔联的“虎”“鸡”是走兽门类,颈联的“马”“牛”也是走兽门类,虎与鸡相对,马与牛相对。
综上所述,所谓合掌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上下句同义或近义,二是四言一法,三是两联的句子组成和句型节奏类同,四是门类重复。笔者认为,除了第一点可 取外,其余三点都是苛求。如果每首律诗都要用所谓四言一法等尺度去创作、去评价,那就必然会造成对一些优秀诗作阅读、鉴赏上的尴尬和写作上的困难。
第一,包括杜甫、毛泽东在内的许多古今名人的千古绝唱,都要被打入合掌的行列。
第二,把诗词创作引入“纤巧”的歧途。王力先生说:“一般地说,宋诗的对仗比唐诗纤巧,但是,宋诗的艺术水平反而比较低”。(《诗词格律》第45页)。 “总的来说,近体诗的对仗不像平仄那样严格,太拘泥了,就会束缚思想内容的表达,宋诗在对仗上比唐诗纤巧,风格也往往卑下一些。”(王力主编《古代汉语》 (第4册)第1538页,中华书局出版社,2004年7月,北京第35次印刷)。事实确如王力先生所言,从宋开始到明清几代,关于对仗的要求越来越限定严 格,形式的讲究到了苛刻的程度,而诗的风格反而卑下,艺术水平反不如前。笔者认为,写诗要讲格律规范,要讲形式,但过于教条刻板到形式主义就不好了,一首 好诗真正能打动人心的并不是形式。这对当代写诗、论诗的人们实在是个应当吸取的严重教训。
第三,如果将四言一法或两联词语结构相同、句型节奏相同等等视为合掌,那会给学诗者设下重重障碍,使人望诗生畏,既不敢学诗,也不敢写诗,哪还谈得上什么 诗词的普及?因此,笔者认为不要把王世懋、谢榛、沈德潜等人的个别诗话当作写诗、评诗的清规戒律。只要一联对仗句中,上下句意义不重复、不相近,并避免同 义词相对,就是避免了合掌,这也是诗界所公认的。
纵观格律诗的发展史,自唐至今的名家,他们并不斤斤计较于个别词语的严格对仗和所谓的四言一法,因为诗歌的对仗,贵在巧妙工稳,自由地表达文思,抒发感情。以自然能工为佳,若字字拘泥,就会板滞晦涩,就会束缚思想内容的表达。

【4】如何避免合掌

【1】【合掌对】分为哪三种
合掌对,可分为反对、串对、正对等多种类型,“反对”的意思一正一反,“串对”是一句话分成两半说,上下联的意思一般不会重复。“正对”则不然。“正对”要求上下联互相补充,稍不注意,语意就重复了。因此,完全可以这么说,“正对”是合掌最容易出现的场合。

【2】如何避免合掌

【一】尽量少用正对。正对最容易出现合掌。正对要求上下联互相补充,稍不注意。语意就重复了。
【二】避免同义词使用,如,青丝,白发。实践证明。同义词似工实拙。
【三】注意颔联颈联,各有侧重,前者写景,后者重抒。两联侧重点明确以后,对于避免合掌大有意义。
【四】尽量拉开出句和对句的时空,种类等的距离。如,对句着眼于空间。出句则着眼于时间。对句和出句,一静一动,一山一川,一明一暗,一天一地,一中一外,一古一今,一文一武,一植物一动物等。
【五】是在一句中尽可能选用不相类事物,以动词撮合,使不类为类。
【六】想象力培养,正面避不开,则采取迂回战术,同时储备更多词汇待用。

【5】一首律诗分四联,每一联都要有所变化。尤其每句诗的最后三字中的倒数第三字。上联【出句与对句】中用【动词】。下联【出句对句中】用名词或形容词,若果。通篇全用动词或名词。犯【语法结构相同弊病】
也属于【合掌结构雷同】

下面是一些律诗须知的基本知识与资料。
【1】什么是【字对】。比如。上联是【花】字。下联对【梦柳笛】就不允许。因为他们同属于【草本类】
同样道理,上联是凌波、下联对洛浦,也不允许,因为偏旁结构相同,都有三点水。
【2】对账分【工对】【邻对】【宽对】【借对】【流水对】【扇面对】
【3】合掌对分【正对】【反对】【串对】
只要掌握【工对】【邻对】【宽对】合掌对里的【正对】就可。【正对】容易出现合掌与雷同现象,【反对】能避免【合掌】现象。
【工对】:近体诗中用得很工整的对仗,称为“工对”.要做到对仗工整,一般必须用同一门类的词语为对,如名词中天文、地理、时令、器物、服饰等同一意义范 畴的词.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对仗相当工整.诗中的“两个”对“一行”(数量结构对数量 结构),“黄鹂”对“白鹭”(禽类名词相对)、“翠”对“青”(颜色名词相对)、“千”对“万”(数词相对)都是同类词为对,非常工整.

【邻对】:近体诗对仗中的一种.用词义的门类比较接近的词为对,便叫“邻对”.所谓词义门类相近,如天文与时令、地理与宫室、器物与衣饰、植物与动物、方 位对数量等的关系.用这些意义接近的词为对,就是邻对.如白居易《感春》中的两句:“草青临水地,头白见花人”草与头不同类,水与花不同类,地与人不同 类,这可以算是邻对.

【什么是宽对】
稍为更宽一点,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这是最普通的情况。
又更宽一点,那就是半对半不对了。首联的对仗本来可用可不用,所以首联半对半不对自然是可以的。陈子昂的“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李白的“渡远荆门 外,来从楚国游”就是这种情况。如果首句入韵,半对半不对的情况就更多一些。颔联的对仗本来就不像颈联那样严格,所以半对半不对也是比较常见的。杜甫的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就是这种情况。举毛泽东赠柳亚子先生的诗为证: 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

 

*来源:网络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