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游

踏尽山川,游遍江湖
正文

长津湖战役再审视 (这篇还挺客观 - 阿游评语)

(2015-12-09 20:05:43) 下一个

转载

/ 张 枫

1950年9月末,朝鲜半岛战事逆转,以美军 为首的“联合国军”不顾中国政府的警告,越过 三八线,向中朝边境进犯。中国政府决定出兵朝鲜, 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打响了抗美援朝的 第一枪。 第一次战役后,未受到重大打击的“联合国 军”继续分两路北犯,其中西线为美第八集团军, 东线为美第十集团军。志愿军采取诱敌深入的战 略,隐蔽接敌,对敌军构成包围态势,并于 11 月 25 日发动反击,第二次战役开始了。在这次具有 决定性的战役中,东线的长津湖及其附近地区爆 发了一场惨烈的战斗,参战双方都宣称自己获胜, 这便是闻名世界的“长津湖战役”。 严格地讲,长津湖战役有“第一次”与“第二次” 之分。“第一次长津湖战役”又 称“黄草岭战役”,是指在第一 次战役期间,志愿军42军与美 陆战一师以及南朝鲜首都师、三 师等在位于长津湖以南的黄草岭 地区发生的战斗,42 军给予敌方 一定打击后主动撤退。之后,“联 合国军”中计,草率北进,一头 扎进了刚入朝不久的志愿军 9 兵 团的包围圈中,在我军的打击下 突围南逃,并从兴南港撤到海上, 彻底退出了朝鲜东北部,这便是 “第二次长津湖战役”。因为战 役的规模及影响更大,第二次长 津湖战役更为人们所深知。 对于这次战役,中方声称重创美陆战一师等部,并且歼灭了美七师三十一团 级战斗群,即“北极熊团”,还缴获了该团团旗, 此为朝鲜战场唯一一次成建制歼灭美军团级部队。 而美军则声称部队主力成功突出包围圈,保存了 大多数重装备,并且在突围过程中消灭了大量中 国军队,因“长津湖战役”而被授勋的军人达 11 人之多,为美军历次战役之最。 目前国内也有一些对长津湖战役的分析议论, 主要是9兵团伤亡较多,尤其是非战斗伤亡过大, 没有歼灭美陆战一师的主力,以及到底是歼灭还 是击溃“北极熊”团的争议。本文将对以上问题 进行再度审视。


      长津湖战役前的形势
内德·阿尔蒙德少将指挥的美 第十集团军以陆战一师、第七步兵 师为基干,在仁川登陆中夺得头功。 登陆成功后,以沃尔顿·沃克中将 为指挥官的第八集团军接替第十集 团军向平壤进攻,而第十集团军由 釜山和仁川登舰,准备在朝鲜东部 的元山港再次上演登陆好戏,以与 第八集团军南北夹击平壤。 美军的这一安排被一些人称为 分兵战略,导致其后来被志愿军各 个击破。这个说法有一定道理,但 是朝鲜半岛北部东西距离较大,美 军以一路向北挺进不利于攻占朝鲜 全境,而且仅有仁川一个港口也不 利于保障美军的后勤补给,因此这一战略也有一定的可取之处。只是计划跟不上变 化,朝鲜人民军放弃平壤一线迅速北撤,第八集 团军轻易攻克平壤,南朝鲜第一军也从陆路攻占 了元山港,而此时第十集团军刚乘船到达元山港 外。第十集团军登陆后,将陆战一师、第七步兵师、 南朝鲜第一军从西向东排开,向北推进。 这里有必要介绍一下长津湖附近地区的地理 特点:长津湖地处朝鲜东北部的盖马高原,地质 为玄武岩台地,平均海拔 1200 米,被称为“朝鲜 的屋脊”,当地年平均气温 1—2℃,月平均最低 -15℃。看到“朝鲜的屋脊”一词语,读者可能会 联想到“世界屋脊”,两者确实有一定的相似性, 而中国军队在两个屋脊上进行的战斗也有一定的 相似性。这种高原山地地形,决定了军事双方的 行军路线会被限制在山谷之中,而且数量庞大的 军队为避免拥挤在一条山谷中,就必须分兵而进, 这便导致很容易受到攻击。可以说,长津湖地区 是进行伏击战的理想地带。而长津湖战役和十几 年后的对印自卫反击战一样,同为中国军队成功 的伏击战。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盖马高原年平均 气温很低,而长津湖战役又发生在11月底12月 初的严冬时分,导致了双方人员,尤其是志愿军 的大量冻死冻伤。 美陆战一师和第七师一部通过黄草岭,进入 长津湖地区后,为了进一步北犯,调整了部署, 主要组成3个集团。其中:柳谭里有陆战一师的 两个团和一个炮兵团;下碣隅里有陆战一师师部 及直属、后勤、坦克部队;新兴里有第三十一团级战斗群,即所谓“北极熊团”。柳谭里在长津 湖的西北方向,新兴里在长津湖的东边,下碣隅 里在长津湖的南边,三地构成一个倒三角,陆战 一师的另一个团分布在这个三角附近的要点上, 保障师部及后勤线的安全。美军的部署成犄角之 势,似乎并无太大漏洞,可考虑到在他们附近埋 伏着两个军 10 万人的志愿军部队,那么他们的分 兵三处确实将自身置于危险的境地。而且,陆战 一师的主力集结在柳谭里,掩护其右翼的“北极 熊团”在新兴里,两者被长津湖分隔开,一旦遇 到攻击难以互相支援,这便为“北极熊团”的覆 灭埋下了伏笔。 美第十集团军对面的志愿军第9兵团,由第 20军、26军、27军组成,是解放军第三野战军 的主力之一,司令员为宋时轮,副司令员陶勇。9 兵团本为攻台主力,驻扎在东南沿海。随着朝鲜 形势的发展,该兵团于1950年10月北调山东, 本来计划要进行针对性的培训,但是以美军为首 的“联合国军”迅速突破三八线,与志愿军一线 部队交火,形势要求9兵团马上入朝。紧张的行 军后,至11月中下旬,20军、27军已基本入朝 完毕,并按预定部署向长津湖地区开进。这两个 军严格执行隐蔽要求,晓宿夜行,躲过美军飞机 的严密侦察,悄然进入战区,准备给美第十集团 军一个“惊喜”。 9兵团的进攻部署是:以20军(4个师)从 长津湖西南发动进攻,切断柳谭里与下碣隅里的 联系,并从西南方向攻击柳谭里和下碣隅里;以 27 军 79 师从北面攻击柳谭里,80 师及 81 师一个 团攻击新兴里;其余部队担任预备队和对其余敌 军的警戒;26 军还在向前线运动中。双方一线的 兵力对比是:柳谭里、下碣隅里,中方5个师对 美方4个团;新兴里,中方4个团对美方1个团。 兵力对比约为 4:1。 但是,9兵团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因为入朝 过于仓促,加上美空军的严密封锁,后勤补给严 重不足,缺衣少食,尤其紧缺防寒服装,因冻饿 而导致战斗力下降和大量人员损失。11 月 14 日,西伯利亚寒流影响朝鲜北部,当地温度 14 日夜降 至零下 20—30℃,这更加剧了 9 兵团的战役部署 难度,被迫将进攻时间推后两天,至11月27日 才发起进攻。


柳谭里及下碣隅里附近的激战
11月27日黄昏,长津湖地区爆发大规模战斗。 志愿军 20 军迅速切断美军柳谭里与下碣隅里之间 的联系,并围攻两地;27军79师也从北面攻击 柳谭里;27 军 80 师与 81 师的一个团围攻新兴里。 11月27日至12月1日,双方形成了僵持局面, 夜晚志愿军进攻,白天美军反攻,志愿军无法歼 灭美军,美军也一时无法改变被包围的局面。 下碣隅里的位置十分重要,一旦被志愿军攻 占,柳谭里及新兴里的美军将被彻底切断退路。 所以,美军除固守柳谭里、下碣隅里外,还从古 土里向北出击,企图打通与下碣隅里的联系。29 日,由英国海军陆战队道格拉斯·德莱斯代尔中 校指挥的美英混编部队,包括1000余人、17辆 坦克和140多辆汽车,在炮火支援下,由古土里 向北挺进,途中又有 12 辆坦克加入。29 日白天, 这支部队在志愿军 60 师阻击下,虽有进展,但进 度很慢。到了夜间,60师从道路两侧发起攻击,“德 莱斯代尔特遣队”被截为两段,一部在坦克掩护 下逃回古土里,麦克劳林中校率130余人被围后 投降,另有100余人零散被俘。最终到达下碣隅 里的部队只有 300 余人和 17 辆坦克。不过,这支 部队,尤其是坦克部队的到达,对于下碣隅里的 防御起到了很大作用。 12 月 1 日,美第十集团军开始突围南撤,柳 谭里、新兴里的美军向下碣隅里撤退。三十一团 级战斗群在突围中被消灭,而陆战五团、七团经 死鹰岭撤向下碣隅里。当时防守死鹰岭的志愿军 59 师 177 团,伤亡惨重,弹药缺乏,严寒的天气 也使幸存的士兵失去战斗力,尽管如此仍打退了 美军 8 次进攻,直到阵地上剩余的 60 多名士兵都 冻在冰雪中,动弹不得,美陆战队才得以从死鹰 岭下的公路上通过,进入下碣隅里。
陆战一师及美七师一部在下碣隅里会合后, 力量更加集中,遂在飞机、坦克掩护下,于 12 月 6日向南突围,此时志愿军前线部队经数日激战 及严寒侵袭已伤亡严重,而且后勤补给无法跟上, 士兵们只能在战场收集弹药、食品以及防寒服装, 战斗力已近枯竭,无力阻挡陆战一师整师规模的 突围。长津湖战役期间,美陆战一师非战斗减员 达 7000 多人,其中多数为冻死冻伤,而装备补给 和医护条件更差的志愿军因寒冷所受到的损失则 更加严重,其中,守卫黄草岭1081高地的60师 180团2连在战斗打响、冲锋号吹响时,没有一 个人呐喊冲杀,已经全部冻死在阵地上。在此情 况下,美陆战一师等部凭借现代化的机动能力在 空中掩护下突出长津湖地区,与接应的美第三步 兵师会合,一路南撤至兴南港,期间,志愿军27军、 26 军展开追击,但没能追上拥有全面装备优势的 美军,至此,长津湖战役结束。12 月中下旬,退 至兴南的美军在海空火力掩护下从海路撤走,12 月24日,志愿军收复元山、兴南等港及附近地区。 客观地评价,美陆战一师的战斗力是很强的, 其被志愿军分割包围在柳谭里、下碣隅里、古土里 等数个据点,却无一被攻破,在撤退过程中也比较 有序,整个部队保持着组织呼应,伤员大都得到后 送,并保存了大量重武器。美军拥有现代化的装备 和空中优势,但战争的决定因素毕竟是人,几乎同 样条件下,三十一团级战斗群突围失败,陆战一师 却能突围成功,其决定原因是陆战队的官兵具有较高的组织力和战斗素养,善于打逆境仗。


“北极熊团”的覆灭
新兴里地区的美军分为两部分:新兴里,有 一个步兵营和一个炮兵营(其中包括一个自行防 空炮连),指挥官有步兵营长威廉·莱利中校和 炮兵营长雷·恩布利中校;新兴里西北约5公里 的内峙洞,有一个步兵营和一个重迫击炮连,由 营长唐·费斯中校指挥;另有一个坦克连在向新 兴里开进途中;艾伦·麦克莱恩上校是这个团级 战斗群的最高指挥官,当时在新兴里以南的后浦。 11 月 27 日子夜,志愿军 27 军 80 师与 81 师 的一个团(242团)向“北极熊团”发起进攻。 战斗打响后,志愿军迅速切断新兴里、内峙洞与 后浦的联系,238团4连还趁势攻入新兴里,捣 毁了美军一个营部,袭击一个炮兵连,消灭了大 批美军,但敌机炮连火力强大,难以攻克,加上 天亮后美军发动反击,4连又撤出了新兴里。与 此同时,内峙洞的美军也遭到志愿军的猛烈攻击。 28 日天亮后,美军组织兵力反攻附近被志愿 军控制的制高点,但进展不大,留在后浦的坦克 连北进增援也被击退。大约此时,麦克莱恩上校 率前进指挥所到达内峙洞。28 日夜晚,志愿军继 续进攻,在美军自行高射炮的火力阻击下,伤亡 巨大,没有取得明显进展。29 日凌晨,内峙洞的 美军支撑不住,撤往新兴里,麦克莱恩在转移中 误认志愿军为美军,前去联络,身中4弹后被俘, 不久伤重身亡,而此时另两个营长都已负伤,费斯便接替指挥三十一团级战斗群。 经29日休整加强兵力后,志愿军于30日夜 再次发动猛攻。此时,新兴里的美军弹药行将耗尽, 空投补给也效果不佳,而志愿军则趁机加强了攻 势,迫使美军于 12 月 1 日突围。突围中,美军不 断受到志愿军的打击,狼狈南逃,费斯中校也被 手榴弹炸死,部队完全失去控制,除留在后浦的 少量配属部队外,三十一团级战斗群有组织的部 队不复存在。 对于美军三十一团级战斗群是否算作被全 歼,有一定的争议。首先,美方就不承认其被歼 灭,其理由是该战斗群的团部和一些配属部队还 存在,另有一些人员分散逃回,损失的人员只占 该战斗群总人数的过半数。而我方认为,三十一 团级战斗群的两任指挥官先后被击毙,建制被打 散,重装备全部损失,绝大部分人员被消灭,而 且三十一团的团旗也被缴获,完全可以称其为歼 灭战。 客观地说,一个不剩的歼灭战在世界上是基 本不存在的。新兴里的美军在志愿军围攻之下, 被迫突围,但没有成建制的单位突围成功,装备 也损失殆尽,虽有零散人员逃出,但这个团的主 体已不存在,宣布其被歼灭应该是合适的。 美方对三十一团级战斗群评价甚高,认为其 独力阻挡了志愿军5个团的进攻,成功掩护了陆 战一师的右翼,为陆战一师的成功突围作出巨大 贡献,这似乎有为鼓舞士气而自吹自擂的嫌疑。 其实,该团级战斗群在战斗中的表现并不值得称 赞。首先,其在新兴里的部队麻痹大意,在27 日夜首战中,被志愿军突入阵地,损失惨重,仅 凭借机炮的火力优势才站稳脚跟;其次,团营指 挥官能力一般,团长稀里糊涂地阵亡,两个营长 负伤后,乘直升机逃走,严重影响士气;而且, 该团战斗意志不强,突围中只能依靠空军轰炸开 路,与陆战一师突围的表现相去甚远,而且在突 围中组织涣散,一些人员擅自脱队,致使部队解 体。该团之所以能支撑4天,主要依靠了其配属 的自行高炮以及空军的对地支援。当然在客观上,
美军拍摄的战斗场面三十一团级战斗群以自己的覆灭为代价,掩护了 陆战一师,其牺牲并非毫无价值。


关于长津湖战役的争议   
长津湖战役被称为中美“双方都不愿多提及 的战役”,参战双方虽然都声称自己取得重大胜利, 却都不那么理直气壮。 首先,西方媒体形容美第十集团军给予志愿 军重大伤亡并成功从兴南撤走是“在战败中取得 道德上的胜利”。此一奇怪的说法,应该是西方 式的“春秋笔法”,非要将战败撤退和“胜利” 这个字眼联系起来,好比说“我逃跑得很有绅士 风度,所以,其实是我赢了”,至于其为什么要 逃跑则只字不提。当然这作为宣传战手段的一种, 也无可厚非。 其次,中方在评价长津湖战役时,也主要提 及歼灭“北极熊团”和宣传杨根思等志愿军指战 员的壮烈事迹,对于在一次取胜的战役中所付出 的巨大代价虽不讳言,可只是强调装备劣势和天 气因素,而没有特别分析深层次的原因。 此外,在国内也有一些不同声音,比如有人 指责9兵团入朝参战过于仓促,遭到了许多不应 有损失,得不偿失,所以该战役是失败的。还有 人认为长津湖战役根本没有必要进行,一旦西线 美军被击败,长津湖地区的美军自然会撤走,因 此9兵团所付出的代价毫无意义。更有甚者通过 列举此次战役敌我损失对比,试图证明不仅长津 湖战役,即使整个抗美援朝战争都是不该发生的, 云云。 一个社会拥有多元的观点是这个社会健康的 标志,但不容否认,多种观点中仍有对错之分, 那么,哪种观点儿更实事求是呢,长津湖战役给 我们留下的经验教训又是什么呢? 略懂点军事常识的人都知道一句名言:兵贵 神速。《孙子兵法》中也说:“故兵闻拙速,未 睹巧之久也。”强调要速战速决,反对为了准备 得尽善尽美而行动迟缓。这个道理很简单:你做 准备,对方也在做准备,而战机稍纵即逝,等你
准备好了,宝贵的战机已失,准备便成了无用功, 战略目的也无法实现。 放到朝鲜战争中来看,1950年9月末,美军 在仁川登陆,形势逆转,而此时解放军正准备解 放台湾等岛屿,面对快速变化的形势,中央从决 定出兵到调整部署是非常紧迫的。但是,形势不 等人,朝鲜人民军主力被消灭后,“联合国军” 迅速越过三八线,就像美军官所说,中国军队已 经失去了介入朝鲜战争的最佳时机,也就是在仁 川登陆后、平壤失陷前这个时期出兵。为了在朝 鲜全境被占领之前阻挡并击败“联合国军”,志 愿军迅速调集了部队比较集中的9兵团入朝,与 之前入朝的 13 兵团等部队一起对敌作战,也就是 说要抓住逆转朝鲜战争的最后一个机会。此时, 美军刚进入朝鲜北部不久,各部队处于进军状态, 其指挥官对于志愿军可能发起的攻击也抱有麻痹 思想,这对于擅长运动战而装备简陋的志愿军来 说就是难得的战机。试想,一旦美军在朝鲜北部 站稳脚跟,构筑了坚固的防御工事,再加上巨大 海空优势,志愿军就会连一点儿将其赶出朝鲜的 可能性也没有了。所以,志愿军迅速入朝,抓住 以后再也不会有的战机,及时发动第二次战役, 不仅给予敌人重创,而且彻底扭转了朝鲜战争的 局势,虽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却使我国东北的安 全形势得到根本保障,数十年来一直保持和平稳 定。考虑到这点,我们所付出的牺牲是完全值得的, 志愿军入朝作战的决定是正确而及时的。 具体到长津湖战役是否有必要,也要综合分析。就算西线美军被击退,但长津湖地区地形险要, 一旦美军在此构筑工事,依托元山、兴南等港口, 很可能将这里变为第二个釜山,而志愿军以当时 的装备条件是不可能攻破美军严密设防地域的。 如此一来,这一地区的美军就会对平壤一带构成 严重威胁,使入朝志愿军处于东、南两面作战的 不利地位,大量兵力也会被牵制在东线地区。那 种认为西线美军被击败、东线美军自会撤退的想 法过于轻敌,而且一厢情愿,据此来质疑长津湖 战役必要性是非常幼稚的。 还有一个引起国人极端重视的争议,那就是 志愿军在长津湖战役以及朝鲜战争中的损失。民 间及网络上有各种传言,把志愿军的损失数字抬 高到骇人听闻的程度。事实上,除了国家之外, 没有任何组织和个人能够给出有真凭实据的数字, 而国家出于种种条件限制和考虑,要么对数字保 密,要么给出的数字中含有一些玄机,比如美国 关于在朝鲜战争中死亡者的数字就曾多次变脸, 从 33,629 人变为 54,260 人,又变为 36,570 人; 中方对抗美援朝战争伤亡人数的统计不够统一, 直到1992年民政部才公布了171,669人的阵亡数 字,后修正为183,108人。如此种种,给关心这 个问题的人们留下了一定的想象空间。 毫无疑问,朝鲜战争中,中方伤亡要大于美方。 但是,一些常识总被高谈阔论者遗忘,比如,战 争的胜负不是由伤亡数字或比例决定的:第一次 世界大战,协约国以伤亡2200万比1600万,战胜同盟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阵营以阵 亡士兵 1600 万比 800 万,战胜法西斯阵营;美国 南北战争,北方以伤亡64万比39万,战胜南方。 这些耳熟能详的战例说明了一个道理,伤亡比例 与战争胜负没有必然联系,以伤亡比例来否定战 争中的一方只是一种孩子气的说法。 而且从军事上讲,单将中美两军伤亡做对比, 也是一种无知的表现,因为朝鲜战争是一场国际 战争,中美之外,还有南北朝鲜上百万军队和其 他国家的十几万军队参与其中,他们也付出了惨 重的代价。总结这场战争却不考虑这些国家军队 的伤亡,只会让没有偏见的人感到不能理解。 具体到长津湖战役,美方公布第十军损失数 为阵亡 1029 人,伤 4582 人,失踪 4894 人,非战 斗减员7338人,总计17,843人,占第十军总数的 五分之一。志愿军 9 兵团的损失数目,伤亡失踪为 21,300人,非战斗减员28,954人,总计约50,254人, 占 9 兵团总数的三分之一,可以说,双方都付出了 很大的代价。双方人员损失比约为 1:3,各自的战 斗与非战斗减员比都接近 1:1,如此高的非战斗减 员比例在朝鲜战场上是少见的。稍有不同的是美军 战斗减员略高于非战斗减员,而志愿军正相反,这 反映了双方后勤保障与医疗条件上的差距。 总体评价长津湖战役的胜负,应该从战略战 术两个角度分析。战略上,志愿军将“联合国军” 永久赶出兴南地区,解放大片土地,将战线南推 到朝鲜半岛的蜂腰处,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战略局 面,为朝鲜停战的达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 说中方取得战役胜利疑问不大。战术上,美第十 集团军在志愿军十余万人围攻之下,大部安全撤 出了长津湖地区,其部队组织能力强,能做到退 而不乱;装备机械化,机动力与后勤保障能力强大; 海陆空配合密切,火力占压倒性优势。而志愿军 除了人数和士气外,其他各方面全面处于劣势, 仅凭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超强的忍耐力与敌血战, 为战役的胜利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客观地讲,中方是在长津湖战役中惨胜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