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

本人是喜欢历史的机械工程师,有点风马牛不相及。
个人资料
正文

隋唐系列五:贞观盛世之十八:马周进谏重视州县官吏与一代名儒虞世南病逝

(2017-07-06 13:37:57) 下一个


贞观十一年即公元637年四月二十五(己卯),魏徵上疏提出著名的十思进谏。六月初,右仆射虞恭公温彦博病逝。秋七月初一(癸未),洛阳一带下大雨,接着发生水灾。


八月十二(甲子),唐太宗李世民跟侍臣说:“呈上密封奏事的人都指责朕游猎太过频繁。如今天下无事,但不能忘记武备。朕时常和身边侍从到后苑狩猎,没有做过一件叨扰百姓的事情,有什么妨碍!”魏徵说:“远古的三王唯恐听不到自己的过失。陛下既然让臣下上呈密封奏事,只能让他们尽情陈述。如果他们的话有可取之处,固然有益于国家。如果没什么可取,也无伤大雅。”唐太宗说:“魏公说得是。”于是对上封事的大臣全都慰劳了一番后,送他们离去。


侍御史马周上疏认为:“夏商周三代以及汉朝,历时长的八百年,少的也不下四百年,都是因为他们用恩信联结人心,所以人们不能忘怀。自从那时以来,多的六十年,少的才二十多年,都是因为没有恩信于人,所以根基不够牢固。陛下应当兴隆大禹、成汤、文武的大业,为子孙建立万代基业,怎能仅仅维持当代而已!现在天下的户口不到隋朝盛世时的什分之一,而前去服役的人们兄去弟回,络绎不绝。陛下虽然下了恩诏,命令加以裁剪,然而宫室的营缮照样不停,百姓如何得到休息!所以有司部门徒劳地发行文书,却没有任何效果。当年汉朝的文景二帝,恭俭养民,汉武帝继承了他们的丰富积累,才能穷奢极欲而不至于造成动乱。假使汉高祖之后直接传到汉武帝,汉朝岂能维持长久?又有,京师以及全国各地所造的御驾乘舆和各种器用,以及诸王、嫔妃、公主的服饰,朝臣们并不认为是节俭。一般说来,开国君主起早贪黑地操劳政事,但后世帝王仍然会懒散怠惰。陛下少年时身居民间,知道百姓的疾苦,尚且如此,更何况皇太子生长在深宫,对外头的事情基本不了解。陛下也应该为自己身后的事有所担忧。臣观察自古以来,一旦百姓愁苦抱怨,然后相聚为盗,国家没有不败亡的。人主即使想要追悔改过,也往往恢复不过来。所以应当在还来得及的时候修正过错,而不能在失去机会后才开始后悔。周幽王和周厉王也都取笑过桀、纣,隋炀帝也曾讥笑过周、齐;所以不能让后世取笑今天,就像我们今天取笑隋炀帝那样!贞观初年,全国饥荒,粮食歉收,一斗米价值一匹绢,而百姓却毫无抱怨。那是因为陛下总是忧虑国家,不忘前朝的教训。近年来粮食丰收,一匹绢可以换得十来斛谷粟,而百姓仍然抱怨。这是因为他们知道陛下不再把前朝的教训放在心上,而开始大肆营造并非当务之急的建筑。自古以来,国家的兴亡,不在于积蓄有多少,而在于百姓的苦乐。况且,就近代发生的事而论,隋朝储量巨大的洛口仓结果被李密用了,东都(洛阳)积累的大量布帛结果被王世充用了,西京(长安)庞大的府库也落到了陛下手里,至今尚未用尽。财物的积蓄当然也很重要,但必须在百姓有宽余时,才去征收,而不能强行聚敛,最后反而帮助了敌寇。朝廷靠节俭与民休息,陛下早在贞观初年就亲自推行了这一政策,所以今天要继续推行,当然不是件难事。陛下如果一定要做长久的打算,用不着去远求上古,只要像贞观初年那样,那么天下兆民就很幸运了。陛下宠幸厚待分封的诸王,似乎有些过头;不能不对千秋后代的事深思熟虑。当年魏武帝(曹操)疼爱陈思王(曹植),但到魏文帝(曹丕)即位时,囚禁了诸王,陈思王还不照样遇到被监禁的命运?所以魏武帝的溺爱,最终却是害了他。又有,百姓所以安宁,关键在刺史和县令;如果选用得人,那么陛下可以高枕无忧,端拱无为。如今陛下只看重朝廷大臣而轻视州县官吏的选拔,刺史用的大多都是武人,或者让不称职的京官去填补外任的空缺。边远的地方,用人更为轻率。所以百姓没有得到安宁,几乎都是因为这个原因。”唐太宗看了奏折后,赞叹了许久,然后跟侍臣说:“今后刺史朕将亲自挑选。县令则应当下诏让京官以上的大臣各自举荐一人。”


九月初六(丁亥),黄河闹洪水,损坏了陕州河北县,毁坏了河阳中潭。唐太宗临幸白司马坂检查灾情,赐给灾民不同的谷粟和布帛。


冬十月初二(癸丑),唐太宗下诏,让去世的功臣贵戚都陪葬在皇家山陵。


唐太宗到洛阳苑狩猎,有一群野猪突然丛树林中跑出。唐太宗张弓连发四箭,射死了四只野猪。有一只野猪突然冲上前来,都到了唐太宗的马镫边。民部尚书唐俭跳下马来和野猪搏斗,唐太宗拔剑把野猪砍死,然后看着唐俭笑道:“天策长史难道没见上将当年击杀贼寇吗?有什么好害怕的!”唐俭答道:“汉高祖在马上得到天下,但不在马上治理天下。陛下以神武平定四方,岂能在一只野兽身上也逞英豪!”唐太宗很欣赏他的话,为他取消了狩猎,不久又加授他为光禄大夫。


安州都督吴王李恪多次外出畋猎,给居民带来不少损害。侍御史柳范上奏弹劾他。十月二十六(丁丑),李恪因此被罢官,还削减了食邑三百户。唐太宗说:“长史权万纪事奉朕的儿子,却不能匡正他的行为,罪当处死。”柳范说:“房玄龄事奉陛下,还不能谏止陛下的畋猎,又怎能单独对权万纪治罪!”唐太宗勃然大怒,拂衣而去,回到后宫。不久之后,他单独召见柳范,问他道:“为何要当面羞辱朕!”柳范答道:“陛下仁慈英明,臣不敢不尽自己的愚忠和直言。”唐太宗听了很高兴。


十一月十一(辛卯),唐太宗临幸怀州。十一月十五(乙未),他到济源狩猎。十一月二十六(丙午),唐太宗御驾回洛阳宫。


十二月十一(辛酉),百济王派他太子扶余隆来上朝。


以故荆州都督武士彟的女儿这年十四岁。唐太宗听说她的美貌,便召入后宫,册封为才人。


武士彟是并州文水人。他家非常富有,也喜好交结朋友宾客。李渊当年在汾、晋一带行军时,曾在他家休恬,得到他的热情接待。李渊出任太原留守后,聘他为行军司铠。当时群雄蜂起,武士彟曾暗中劝李渊起兵,还送给他兵书以及符瑞。李渊跟他说:“千万不要多提此事。兵书和禁物,将来也许有用。我理解你的一片心意,将来会和你一同大富大贵。”当义兵将起时,李渊到处招募人马,派刘弘基和长孙顺德等分别统领。太原副留守王威和高君雅暗中跟武士彟说:“刘弘基等人都是逃避出征高丽而到这里避难的。他们犯的是死罪,怎能领兵?我打算将他们关押起来,立案调查。”武士彟说:“他们都是唐公的门客。如果这样,一定会导致众说纷纭。”王威他们因此迟疑而没有动手。留守司兵田德平又想劝王威等人去了解李渊招募兵马的情况,武士彟跟田德平说:“新招募去讨伐贼兵的人马,全都隶属唐公。王威和高君雅他们,不过做做样子罢了,能有什么作为!”田德平这才作罢。义旗举起后,李渊任命武士彟为大将军府铠曹。他后来因为跟从李渊平定长安的功劳,官拜光禄大夫,封太原郡公。当初李渊准备起兵时,武士彟预先并不知情。当平定京师时,他自我吹嘘说:“臣曾梦见陛下进入西京,升为天子。”那时已经称帝的唐高祖李渊取笑他说:“你其实是王威的党羽。因为你曾谏止他囚禁刘弘基他们,觉得还有些微小的功劳,所以封赏了你。今天见到大事成功,才说出这些迂腐荒诞的话,是想取媚于朕吗?”武德中年,他经过累迁官至工部尚书,进封应国公,又历任利州和荆州都督。他在两年前贞观九年(637)死在任上,追赠为礼部尚书,谥号为应定公。


贞观十二年即公元638年正月十五(乙未),礼部尚书王珪上奏说:“三品以上官员如今遇见亲王,全都下车在路旁迎候。这不合礼仪。”唐太宗说:“你们果然自我尊贵,看不起朕的儿子们。”特进魏徵说:“亲王们位在三公之下,如今三品以上官员不是九卿便是八座。他们为亲王下车行礼,的确不太妥当。”唐太宗说:“人生的寿命无人可知。万一太子发生不幸,谁知道某位亲王哪天就成了你们的主人了呢!怎能轻视他们!”魏徴说:“自从周朝以来,都是子孙相继,不立兄弟。这是因为庶出或孽障对皇位的觊觎,总是祸乱的根源。这是拥有国家的君主深以为戒的。”唐太宗这才批准了王珪的奏折。


吏部尚书高士廉、黄门侍郎韦挺、礼部侍郎令狐德、中书侍郎岑文本撰写成了《氏族志》,呈上给唐太宗。先前,崤山以东的世族崔、卢、李、郑诸姓,喜欢靠门第和名望自我尊大。虽然已经衰败了连续好几代,如果其他族姓想要和他们联姻,他们还总要勒索人家的钱财。他们之中有人舍弃乡里而到其他地方妄称名族,有人兄弟地位相当而靠妻族相互欺凌。唐太宗很厌恶这些现象,便命令高士廉等人到全国普查族谱,检验地方史籍,考查豪门大户的真伪,分辩他们的长幼次序,评定他们的门第等级,褒扬推荐忠贤,贬弃辞退奸逆,然后将豪门望族分为九等。高士廉等人以黄门侍郎崔民幹为第一。唐太宗说:“汉高祖与萧何、曹参、樊哙、灌婴都是乡闾平民出身,你们至今仍然推崇敬仰,把他们当作英贤。所以英豪岂在于门阀和出身!高氏只占据崤山以东,梁陈也仅据有长江以南,虽然有些英雄人物,又何足挂齿!何况他们的子孙才干和操行都很浅薄,官职和爵位也都衰落。然而他们还张狂地以门第自负,贩卖祖坟的松槚(意即依靠祖先的名望),依托出身的富贵,弃廉忘耻,不知道自己有什么地方值得尊贵!如今三品以上官员,有的是靠自己的德行,有的是靠自己的功勋,有的是靠自己的文学,才达到今天的高位和显贵。而那些衰败的世家旧门,实在没什么值得羡慕!而人们却还争着向他们求婚,送给他们大量金银丝帛,还遭到他们的白眼和歧视,朕真不能理解这都是为何!如今朕想要纠正谬误,舍弃虚名,取求真实,而你们这帮人还将崔民幹排为第一,这等于是轻视朕封赐的官爵,而落入流俗的那一套。”于是命令他们重新刊定,专门以在朝廷的品秩为标准,评定高下。于是以皇族为首,外戚次之,降崔民幹为第三。由此评定为贵族的总共有二百九十三姓,一千六百五十一家,在全国颁布。


正月二十二(壬寅),松、丛二州发生地震,损坏了一些百姓的庐舍,有人被压死。


二月初六(乙卯),唐太宗的御驾西还,并于二月十四(癸亥)临幸河北,观看黄河的中流砥柱山,并在那里铭刻碑文纪念功德。


二月十五(甲子),巫州(《旧唐书》说夜郎)獠人造反,州都督齐善行出兵打败他们,俘虏了男女三千多人。


二月十六(乙丑),唐太宗来到陕州,经过新桥临幸河北县,到禹庙祭祀大禹,并在两天后到达柳谷,观看了盐池。二月二十一(庚午),唐太宗来到薄州。刺史赵元楷要求父老身穿黄纱单衣出来迎接皇帝的车驾,将唐太宗下榻的廨舍楼观大规模装饰了一番,还送给皇家贵戚一百多只羊和数百条鱼。唐太宗责备他道:“朕巡视黄河和洛阳地区,御驾的必须品,都必须来自府库。你的所作所为是导致隋朝灭亡的坏习惯。”二月二十五(甲戌),唐太宗临幸长春宫。


二月二十九(戊寅),唐太宗下诏说:“隋朝已故鹰击郎将尧君素,虽是桀犬吠尧(各为其主),没有倒戈投顺,然而疾风知劲草,着实表现了岁寒方知松柏之后凋。现追赠他为蒲州刺史,并要求官府寻访他的子孙,上报朝廷。”


尧君素是魏郡汤阴人。隋炀帝还只是晋王时,尧君素作为侍从跟随他。隋炀地即位后,他累迁官至鹰击郎将。大业末年,义军蜂起,隋朝官员很多都逃亡了,只有尧君素所部独全。他后来跟从骁卫大将军屈突通在河东抗拒李渊的义军。不久屈突通带兵南遁,因为尧君素有胆略,便任命他为河东通守。当各地隋将纷纷投降唐朝时,只有尧君素坚守河东,长达一年多,最后被身边随从杀害。他的事迹前面已经细说。唐太宗欣赏他的忠义,才这样追封了他。


闰二月初一(庚辰),日食。


闰二月二十八(丁未),唐太宗的御驾回到京师长安。


三月初二(幸亥),著作佐郎邓世隆上表请求收集唐太宗的文章。唐太宗说:“朕的辞令,有益于百姓的,史书都已经记载了,足以成为不朽的史料。如果无益于百姓,收集了又有什么用处!梁武帝父子、陈后主、隋炀帝都有文集流行于世,能拯救他们的败亡吗?身为人主,担心的是没有推行德政,文章能做些什么!”因此没有答应。


三月二十七(丙子),唐太宗因为皇孙的出生,在东宫宴请五品以上的官员。唐太宗说:“贞观之前,跟从朕经营天下,是房玄龄的功劳。贞观以来,纠正朝廷的谬误,则是魏徵的功劳。”因此赐给他俩各一柄佩刀。唐太宗跟魏徵说:“朕的为政,跟往年相比如何?”魏徴说:“陛下的威德,比起贞观初年增添了不少;但百姓的心悦诚服则不如以前。”唐太宗问道:“远方人们敬畏朕的威严,仰慕朕的仁德,所以纷纷前来宾服。如果还不如以前,怎会这样?”魏徴答道:“陛下以往总是为天下尚未大治担忧,所以仁义日新月异。如今觉得天下已经大治而心安理得,所以不如以前。”唐太宗说:“如今的所作所为,还像往年一样,有什么不同?”魏徴答道:“陛下贞观初年,只怕大臣不肯谏诤,常常引导他们进言,说对时陛下总是高兴地采纳了。如今则不然,虽勉然听从,但总显得不太乐意。所以不同。”唐太宗说:“可以举些例子吗?”魏徴说:“陛下当年想杀元律师,孙伏伽认为根据法律,他不当死。陛下因为他的直谏赐给孙伏伽兰陵公主园,价值百万。有人说:‘赏赐太重。’陛下说:‘朕即位以来,还没有直谏的,所以这样赏赐了他。’这就是引导大臣直言。司户柳雄妄称自己在隋朝的资历,陛下想要杀他,结果采纳了戴胄的进谏而没杀他。这就是高兴地采纳谏言的例子。近来皇甫德参上书直谏有关修建洛阳宫的事,陛下心里怨恨,虽然后来因为臣的谏言取消了这工程,但只是勉强同意而已。”唐太宗说:“要不是魏公,没人有这样的见解。人担心的就是没有自知之明!”


夏五月二十四(壬申),弘文馆学士永兴文懿公虞世南去世。虞世南字伯施,是越州余姚人,隋内史侍郎虞世基的弟弟。他祖父虞检曾任南梁始兴王的谘议;父亲虞荔曾任陈太子中庶子,两人都很有名。他叔父虞寄曾任南陈中书侍郎,因为没有儿子,就过继了虞世南为后嗣。虞世南生性沉静寡欲,笃志勤学,少年时和兄长虞世基就学于吴郡人顾野王,经历了十多年,始终孜孜不倦,有时甚至几十天都不洗浴。他擅长写文章,经常遵循徐陵的学说,徐陵也说虞世南对自己的观点理解很深。同郡沙门僧智永,善于王羲之书法,虞世南师从他,也写得一手好字体,因此声名远扬。陈文帝天嘉中年(561),虞荔去世,那时虞世南还小,但居丧时非常哀痛。陈文帝陈蒨知道虞荔两个儿子都很博学,总是派中使(宦官)到他家去照顾他们。服丧完毕,陈文帝即召他任建安王的法曹参军。虞寄陷身在陈宝应那里,在闽越一带。虞世南虽然除去丧服,但依然布衣蔬食。到陈孝宣帝太建末年(582),陈宝应失败,虞寄从南方回来,才让虞世南恢复正常穿衣吃肉。陈后主至德初年(583),他被任命为西阳王友。南陈灭亡后,他和虞世基一同进入长安。两人名声都很大,当时人们将他俩比作晋初的二陆(陆机和陆云)。当时隋炀帝杨广还只是晋王,听说他们的名声,便和秦王杨俊争着要聘用他们。虞世南以母亲年老为理由坚决推辞,晋王竟然派使者去追他。隋炀帝大业初年,他历任秘书郎和起居舍人。当时虞世基在朝廷权倾一时,妻儿得到的恩宠都有如封王。虞世南虽然跟他们住在一起,却非常勤俭,不失朴素的本色。隋朝灭亡时,宇文化及弑杀了隋炀帝。虞世基作为内史侍郎,即将被杀时,虞世南抱着他号哭,请求代他去死,但宇文化及不同意。他因悲哀过度而骨瘦如柴,被时人称道。他跟从宇文化及到聊城,又陷身在窦建德那里,担任黄门侍郎。


李世民作为秦王灭了窦建德后,聘他为秦府参军,不久转为记室,兼任弘文馆学士,和房玄龄共掌文翰。李世民曾命令他书写《列女传》装潢屏风。当时没有那书,但虞世南居然一字不漏地背下写上。李世民成为太子后,他升迁为太子中舍人。李世民即位成为唐太宗后,他转为著作郎,仍兼弘文馆学士。那时虞世南年已衰老,上表请求离职,但唐太宗没答应。贞观七年,他转秘书监,赐爵永兴县子。唐太宗看重他的博识,政务之余,总是情他前来谈论,一同研究经史。虞世南虽然一副文弱书生的样子,但志气豪迈,性格刚烈,每当论及先古帝王的为政得失时,总要规劝讽谏,很有补益。唐太宗曾跟侍臣说:“朕利用闲暇日和虞世南谈论古今时,他只要说错一句话,总会十分怅恨,可见他诚恳的程度,实在让朕嘉许。群臣如果都像虞世南那样,哪还用得着担心天下不能治理!”虞世南的事前面都已细说,这里就不再赘述。


虞世南死时年八十一岁。唐太宗为他的死痛哭流泪,还赐给东园丧葬的器物,让他陪葬在昭陵,追赠他为礼部尚书,谥号文懿。他亲笔写了手敕给魏王李泰,说:“虞世南于朕,犹如一体。他对朕的帮助指正,朕时刻都记得,实在是当代的名臣,人伦的准则。朕有小过失,他必会犯颜直谏。今天他去世,石渠和东观之中,再也见不到他了,痛惜这两字岂够表达朕对他的思念!”没多久,唐太宗作了一首诗,追述古往今来的兴亡之道,接着叹息道:“钟子期死了,伯牙不再鼓琴。朕的这诗,将给谁看?”然后让起居郎褚遂良到虞世南的灵堂,在他牌位前朗读了这诗后就把诗稿给烧了,希望虞世南能神识感悟。几年后,唐太宗曾在夜里梦见他,就跟平时一般。翌日,他下制说:为了申展自己思旧之情,要求在他家里为他设五百僧斋,并建造天尊像一座。他又敕令将他的画像挂在凌烟阁。虞世南有文集三十卷,褚遂良作序。虞世南外表柔和而内心忠直,唐太宗曾称赞他有五绝:一德行,二忠直,三博学,四文辞,五书翰。


要想知道唐太宗后来的事情,请看下篇文章。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