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方水圆

陸美港台, 男女老少, 華人心聲, 日子過好。
正文

他们沒有成為美国的負担 (下)

(2015-11-03 13:52:08) 下一个

一般美國大學對當年台灣學生的瞭解很有限因此要求也多一些。別的不提,任何申請研究生的外國人,特別是非英語國家,第一個基本條件就是GRE的成績。而當年通訊來往都靠郵件遞送,既使航空快件,一個來回少說半個月,多則月餘。那有如今電子郵件的便捷!雖說耐心的等待久已習以為常,但殷切的期盼等待也真夠讓人煎熬的。然而無論你所等待的是入學證、助學金、或是全額奬學金,收到的如果是正麵的答復,留學的夢想才有可能再往前推了一步。因為拿到學校的入學通知信件,才能回到教育復核。有了台灣教育部門的核準文件之後,外交部門才會受理出國?照的申請。

上述各個關節都通過後,也僅能說是一半的成功。因為這一切僅是台灣官方對出國留學必備條件的核準,另一半則是指外國部份,也即留學所在國的手續,也是學生們最感到壓力的過程。當年美國與台灣說是一種從屬地位關係並不為過。美國人的頤氣指使和台灣當局的隱忍順從的現實,真是不堪回首。座落在台北市鄭州路附近的美國大使館,在一些有識之士的中國人心裡有著複雜的感受。然而去辦美國簽證的年青人中大多是混沌不清,不僅沒有敏惑的觸動,甚至盲目崇洋媚外的不在少數。

轟動一時的劉自然案件正是那段歲月不平則嗚的例子,以殖民地沿襲的治外法權陋規,當年駐台的蘭欽大使和美軍顧問團長蔡斯少將把槍殺台灣空軍劉自然中校的美國大兵不明不白的放走回國。引起了壓抑已久的民憤,居然在嚴厲的戒嚴法下群起?了那座大使館,相信當年的主政者也吞不下這口窩囊氣,也算是提醒洋人收斂一點之舉。

不論如何,任何有意留美的人,這座代表美國政府的建築是必須多次進出,並且無不期許求得善果。一開始的申請登記手續並不煩瑣,除了填寫申請表時內容詳細的程度頗像三代人的身家調查,並把台灣官方核準文件一併附上,其他的就是預約與領事人員作麵試會談的時日。另外必須作的是去使館指定的醫院做體格檢查,有意思的是,當時美國方麵對香港腳的毛病特別關注,據說嚴重的必須治好之後再作複檢,痊癒後才能算過關。而指定的中心診所和馬楷醫院是當時最受美國使館信賴的體驗單位。一般的評語都認為這兩個單位是出國辦手續過程中最有人情味的地方。

大使館門前一早就排起隊了,看到有人手裏拿著一個黃牛紙大信封,直接走進使館大門。就知道那是按約定時間來麵試的。有人以羨慕的眼光看著,更多人都在揣猜麵試會談的結果,因為每個申辦的人都必須要走過那一關。要通過這一關並不隻是看你學業水準的高低,也不一定跟你的英文或會話能力的強弱而定。美國政府似乎關切最多的是其本身利益。一個外國人到了美國之後會不會給美國帶去麻煩或負擔!特別是對當時相對貧窮落的台灣。尤其突出的是在當時所有亞洲國家中,還沒有這麼多的知識分子如此熱衷地奔向美利堅衆合國。在相關的文件中特別說明為避免申請去美國者因為個人經濟問題,變成了需要接受政府救濟的人(public  charge),因此當年的的二千至四千美元的保證金,就成了留美主要要求或條件之一。除了少部份有特殊經濟能力者,大多數人都為了湊這筆錢而發愁,最甚的是有人因無法湊夠錢數而前功盡棄,乾脆不出國了!據說,所要求的保證金額度多少也無一個科學客觀的標準。是否有雙親在台灣、家庭的背景或經濟狀況、是不是隻身在台、有無結婚或家庭負擔,等等各式各樣的預設條件都成了那位年青的領事或類似人員決定保證金的數額,同時也是決定是否通過麵試的瞬間。聽說複試兩三次的大有人在。當年有一位嚴姓華裔美籍工作人員因為態度冷漠無禮甚至故意刁難,在領使館外麵遭到威脅。

除非家學淵源,對美國大學的層次分類早有瞭解,當年大多數留學生的心態是隻要能出去,學校的情形並不是頂重要。更甚的是,一般認為到了美國一切都能解決。換言之,原來在台灣的問題到了彼岸就一切解決,這種或類似的心理,現在回首再看不僅是幼稚更是無知。至於到了美國是不是如此呢?半個多世紀之後,如果對這批人作一次專題普查民調,答案當然是林林總總。但其中一項“問題都能解決”的答案必然是否定的多!

另外一點值得說明。這些人無論學業成就如何,念完書隨即回台灣的可以說鳳毛麟角少之又少。何以如此?其中兩個原因最為明顯:美國太有吸引力,加上當年申請綠卡容易!就這樣很多人幾年後順理成章地就成了入籍人仕。短期性質的留學變成了長期或永久居留的公民。

半個世紀過去了,頭十年出國留學的男女青年,轉眼已是祖父母輩的銀髮族,大部份都已退休養老,不敢說他們全部都是成就斐然,但絕無任何人成了美利堅這個國家的額外負擔,幾乎是可以如此斷言。相反的,在諸多領域中,如教育、文學、醫學、科技、工程、工業、商企等行業中,佼佼者不乏其人。相信他們對這個新大陸國家的貢獻遠不少於任何其他族裔。事實上,美國實力頂盛的半世紀中,不僅有,而且是相當份量的貢獻是這批華裔留學生所提供的!

然而這批人的人生歷程中,卻多得是動盪時代大漩渦中的酸甜苦辣。他們大多是在日寇侵華前後的槍炮聲中來到這世界,接著日子裡的流離失所、父離子散、離鄉背井,天隔一方的離別是他們初成長歲月中刻骨銘心的傷痛。也許,這份沒有選擇的沉重在隨後的日子中焠鍊成了動力。初到台灣的十餘年中,物質條件匱乏的生活雖然清苦,但總算安定下來,同時可以有學校可上。而且,幸運的是,他們趕上了一大批好老師。為什麼呢?當年不少中學或大學裏的老師中是來自我國大江南北著名大學的教授。俗話說,嚴師出高徒。好的師資對學生的要求和影響自然是水漲船高,不僅是高水準的學業傳授,這些師長的風範言行更是成了這批學生日後受益的泉源,在他們的人生道路上充分發揮了良師益友的深遠影響。這些底子紥實心誌堅強的早期留字生,不僅沒有溫室草莓的習性,更無充沛物質的浮華。有的就是往前衝、向上升、不底頭的堅持和奮鬥。因為他們沒有退路,當年大陸老家回去無望,台灣社會也是風雨飄搖。更甚的是他們無不背負著父母親友殷切的期盼,是親情也是承諾。心裡隻有 “ 爭氣,為父母爭氣!”。

學業、事業、和歲月三者纒繞中,他們的下一代的出生、成長、教育、和工作等等也隨著這批帶有中國傳統文化的留學生父母,在這片歐美文化為主流的土地上拙壯和發展。在美國社會不算長的歷史,為數不少這樣兩代的東方家庭的出現是史無前例的。就像其他族裔一樣,代溝是普遍的現象,但不同的是,東西文明的差異在這些家庭裏不時地出現不大不小的波瀾。許多孩子們少年時認為他們是被兩種不同的認知和價值觀擠壓而成的。可是,時至今日這些成長後的第二代,絕大多數不僅沒有抱怨,反之,感激父母對他們的嚴格管教和灌輸,大多有了完整的教育背景和專業歷練,會說流利中國話的第二代更是多一份自豪。 使這些年青的華裔美國人自然地融入了主流社會的精英圈。

他們不僅把自身的精華人生階段給了美利堅合眾國,更為其培育了一大批年青力壯的生力軍。也許,這就是承上啟下。問題是:難道他們自已沒有任何遺憾?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