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珊博士心理工作室

专业的心理干预,情绪调节,亲子关系,两性关系等心理主题的原创小文。旨在普及心理科学知识普及,推动大家对心理咨询的认识和重视。欢迎提问和讨论!
正文

答父母问 | 如果我的孩子是同性恋

(2015-06-29 22:10:12) 下一个
如果我的孩子是同性恋
美国心理学家答父母问







文/幸福客 徐艺珊




美国弗尼吉亚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
 
国最高法院的九位大法官以5:4的比例通过了同性恋婚姻在宪法上的合法性,自此,美国成为了世界上第21个全国范围内允许同性恋婚姻的国家。
 
最近朋友圈被刷屏,全球舆论一片哗然,支持的,反对的,各种口水大战,硝烟四起。做为一个临床心理学家,我在咨询中见过很多身为同性恋的来访者,有的为如何出柜,如何应对父母家人的怒火与失望而心力交瘁,有的为了约会的不顺利而神伤,还有的,在确认了自己的性向后,一方面痛苦着自己的性向不是自己能决定的,一方面担心着今后如何忍受社会压力和别人的白眼。我在生活中也接触过很多这样的朋友们,曾经也为了支持朋友去观看了加州同性恋大游行。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如果今后我的孩子是这个群体中的一员,我虽然会心疼他们将要面对的艰难,但是我会全力支持。
 
但是,在跟很多已经为人父母的朋友们聊天时,我了解到很多父母无法接受自己的孩子是同性恋,也收到了很多关于如何防止孩子“变成”同性恋的疑问。尽管这个领域的科学研究还不够成熟,我还是想从一种客观中立的视角,通过一些有代表性的心理学研究来帮助父母们更加科学的来看待这个问题。
 
 
同性恋是完全由基因决定,还是有后天环境因素影响?
 

1993年,美国心理学家Dean Hamer第一次用一个小样本数据提出了基因对性取向形成的影响,引起了社会大讨论,也受到了宗教界为首的猛烈抨击。20年后的今天,美国NorthShore University HealthSystem Research Institute的精神科医生Alan Sanders和美国西北大学的心理学家Michael Bailey在分析了409对男同性恋双生子的基因特征后,锁定了两个跟同性恋性取向联系最紧密的基因点:Xq28 (Hamer 在1993年第一次发现这个基因点),和8q12 (2005年被第一次发现)。这一研究用大样本重复验证了之前这个领域的双生子研究结果。目前,这个团队在重新收集新的1000对同性恋双生子样本,以期望提供更加有力的实证研究结果。
 
读者们需要注意的是:
 
1)目前基因与性取向关系的研究正在发展中,下明确的定论还为时过早。
 
2)目前这个领域的基因研究只在男同性恋群体中发现了基因证据,女同性恋群体的基因研究还有待更多的数据收集。
 
3)根据二十多年来已有的双生子研究和基因研究,心理学家倾向于这样的暂时性结论:性取向离不开基因学和生物学的决定因素,但同时也会受到后天环境的影响。但具体什么样子的环境影响因素,目前研究中没有定论。
 
4)同样的研究结果,会被不同的群体从不同的角度解读。
这些研究结果,有的人认为是证明了同性恋受环境影响,是可以“选择”的;也有人认为这是支持“同性恋无法后天选择”的铁证。我鼓励感兴趣的读者找出原文文献仔细读读,希望你们能够客观全面的看待这些研究结果。
 
 
同性恋父母的孩子会不会问题多多?
 

有时候会听到朋友们讨论,万一自己的孩子是同性恋,以后领养或者代孕个孩子的话,孩子懂事后会不会由于不适应或者社会压力而有心理问题,甚至会不会也更容易有喜欢同性的倾向?甚至还有些家长担心,孩子生活中有同性恋的朋友,会不会负面的影响孩子?
 
其实这些问题,在同性恋群体看来,肯定是非常具有侮辱性的,就好像一堆保守派白人在担心如果自己的孩子和黄种人接触,也会改变肤色变成黄种人一样,这样的担心让人倍感无奈。心理学界,相关的研究无数,结论也各不相同。最近,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的心理学家Jimi Adams和美国俄勒冈大学的Ryan light综合分析了1977年至2013年间的19430篇同性恋父母养育孩子的相关文献后,发现科学研究数据显示出较一致的结论:同性恋夫妇抚养的孩子与其他家庭的孩子没有差异。

 
如果孩子很小的时候显示出对同性的兴趣,比如坚持要和某个同性结婚,这会意味着孩子是同性恋吗?
 

美国有一个大型的数据库,从1994年到2009年,跟踪调查了10106位青少年的从14成长中的各项心理指标。
 
我和德州州立大学心理学家Yueqin Hu在我们2015年新发表的研究里,一起分析了这个数据,并发现孩子对同性和异性的性吸引甚至约会交往都是非常不稳定的。

90%左右的孩子青少年时期对同性的兴趣在十年后都消失殆尽了。而在青少年时期既喜欢同性也喜欢异性的孩子,几年后,只有16.85%继续抱有这样的对同性异性双向兴趣。从这份数据整体来看,如果在20岁出头的时候发现自己更喜欢同性, 8-10年后,超过90%的男性会保有这样的同性性取向,而只有不到50%的女性会保持这种稳定的性取向。而在从青春初期到30多岁的这二十多年中,早期对同性异性都抱有兴趣的孩子,在后期,女生稳定的保有这种双向性取向的比例是男生的两倍。
 
 
环境因素是如何影响孩子的性取向的?
 

因为目前的研究进展显示环境是除了基因之外的另一个影响因素,就有很多父母想知道环境因素具体有什么,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干预呢。
 
我也看到一些文章,试图用心理学的理论模型来解释环境因素。但我要提醒读者的是,目前来说,环境对性取向的影响并没有成熟统一的数据支持。现有的研究很多还在自相矛盾中,样本的规模也有这样那样的局限性。例如,Blanchard在他2011年关于出生顺序与孩子同性恋倾向的研究中称,哥哥越多,男孩的女性特质就越明显,成为同性恋的可能性也越高。但是,Rieger等心理学家在2012年的研究中发现了相反的结果:同性恋孩子比异性恋孩子有更多的妹妹而非哥哥,而且这一结果与Camperio-Ciani 和Iemmola等前人的结果相似。类似的结论相互矛盾的研究还有很多,难以达成定论。
 
我相信每个人每个家庭都有自己准则和信念,因此在家庭同性恋的问题上处理方式也不可能相同。作为咨询师,我只是想抛砖引玉的建议大家思考几点:
 
1)如果孩子是同性恋,你会进行干预,逼孩子“矫正”吗?
 
在美国,同性恋早在1973年就从精神疾病的范畴中移除,同性恋矫正疗法之后也被废除。例如,电击厌恶疗法让同性恋在电击下出于生理恐惧而丧失对同性的性唤起,却无法唤起他们对异性的好感,最终导致很多人在治疗后抑郁的无法自拔甚至自杀。美国心理学家Haldeman在2002年总结道,大部分接受过矫正治疗的同性恋人群之后都经历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创伤,从慢性抑郁,低自尊,到人际交往障碍和性功能障碍等等。中国还有报道说父母为了纠正同性恋女儿而找人强暴自己的女儿,触目惊心。家长们,你们能接受这些折磨发生在自己孩子身上吗?
 
2)你想向孩子传达怎样的理念?
 
有些家长可能相信,如果自己从小就向孩子灌输自己对同性恋的不赞同,传达同性恋是负面的概念,孩子就会承载着这种理念长大而不会成为同性恋。从我的咨询经验来看,我只能说,就算我们能成功的将这种负面观点根植入孩子的脑海,但是很遗憾,这并不能决定我们孩子的性取向,而且结果会更糟。带着这种负面观点长大的孩子,如果在长大后发现自己是“父母心中厌恶”的同性恋,就会连带着自我厌恶,在我是谁和我应该是谁中徘徊迷茫,对自己的未来丧失信心,很容易焦虑和抑郁。
 
3)父母能做些什么?
 
为人父母的读者们,不论你们离这个群体有多远,从咨询师的角度看,你们在和自己孩子的交流中可以考虑把握这样几点:
 
Tip1: 不带判断色彩的倾听。
孩子的身边可能会有这样的朋友,老师,经过社交媒体和电视新闻的洗礼,孩子对类似的主题也不会陌生。爸妈们可以在和孩子交流的时候,刻意的回避自己的主观想法,专注的倾听孩子对这些问题的态度,问一些“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为什么会这么想呢?”“妈妈/爸爸想听听你的想法,”诸如此类的不带判断色彩的,显示出父母好奇心的问题。这样的开放式的沟通态度在显示出父母重视孩子意见的同时,为良好的亲子沟通奠定了基础。
 
Tip2: 多角度讨论。
父母在和孩子交流这类敏感话题时,需要和自己先入为主的观点做斗争,用思辨的形式和孩子一起讨论正面还有负面的论点。如果父母自己只能想到负面的论点,可以上网搜索一些辩论中正面的切入点,然后和孩子分享。这样的谈话方式可以帮助孩子形成全面客观的思考问题的方式,而这种思维方式也是学校教育和各种选拔考试中的关键一环。
 
Tip3: 爱 ≠控制
父母们经常向孩子传达自己的爱意。但是面对这样的敏感话题时,有些父母会说,“你千万不要这样子,要不然我们就赶你出去/打断你的腿/不认你这个儿子(女儿)。。。”虽然父母们是想通过这样的话语起到一种震慑作用,但是其实传达了一种观念:“我们爱你,但是这种爱是有条件的。”也就是说,“孩子,你听我们的掌控,我们才会爱你。”这种时不时的有意无意传达出的观点,很可能会增加孩子们为了满足父母的条件而获得父母爱的焦虑感。

主要参考文献/资料
Adams, J., & Light, R. (2015). Scientific Consensus, the Law, and Same Sex Parenting Outcomes.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Hu, Y., Xu, Y., & Tornello, S. L. (2015). Stability of Self-Reported Same-Sex and Both-Sex Attraction from Adolescence to Young Adulthood. Archives of sexual behavior, 1-9.
Sanders, A. R., Martin, E. R., Beecham, G. W., Guo, S., Dawood, K., Rieger, G., ... & Bailey, J. M. (2015). Genome-wide scan demonstrates significant linkage for male sexual orientation. Psychological medicine, 45(07), 1379-1388.
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620c42450100f6hm.html?type=-1
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620c42450100f6dz.html?type=-1
 
公众号:北美心理小站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