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珊博士心理工作室

专业的心理干预,情绪调节,亲子关系,两性关系等心理主题的原创小文。旨在普及心理科学知识普及,推动大家对心理咨询的认识和重视。欢迎提问和讨论!
正文

美国心理学家的儿童节礼物攻略!

(2015-05-29 20:14:29) 下一个
儿童节礼物攻略
幸福客帮你给孩子挑礼物啦~(≧▽≦)/~


六一儿童节是每个小朋友最开心的节日。因为这一天,能够收到爸爸妈妈充满爱意的礼物。那么爸爸妈妈到底应该送给孩子什么礼物呢?
送礼物,也是一门大学问~


爸妈们有没有为礼物犯愁?
有没有觉得孩子的对礼物的要求一年比一年高,一年比一年贵?
有些孩子有自己的愿望名单,平时看到什么好东西就加到名单里,节日的时候拿出来一看,长长的单子上玲琅满目且不乏昂贵物品,让当爸妈的头痛不已。

教育心理学家Lynne Namka指出,当今文化背景下,我们都在鼓励孩子去获取他们能得到的一切东西,因此,很多时候孩子觉得他们理应得到所有他们想要的东西,而不去考虑他们的父母的经济压力。
抱着这种心态,不论父母如何满足孩子,总有让孩子失望的一天。

如果孩子心有所属,家长却无法满足,该如何防止孩子撒泼打滚哭闹不休呢?


1. 不要制造惊喜


儿童心理学家发现,相比较成年人对惊喜的热爱,孩子更喜欢对未来发生的事情有比较清楚的认识。因此,父母应提前告知孩子什么样的礼物无法得到,他们该期待怎样的失望。

2. 让“失望”变成健康的一课


小孩子需要亲身经历各种失败和失望才能逐渐成熟的控制自己的情绪,在实践中体会如何面对失望情绪对孩子今后的社会交往能力和抗挫折能力都有好处。

而且,过去几十年中全世界儿童学家反复验证过的棉花糖实验也明确指出,能延迟满足自己欲望的孩子,长大后普遍有更高的成就。

因此,父母可以有意的制造一些小失望,遏制自己立即满足孩子购买欲望的冲动。

3. 聆听孩子的“为什么”

美国一位专门研究孩子玩具选择的专家Julie Creighton指出,与其问孩子想要什么,不如问孩子为什么想要这样礼物。

孩子想要的很多时候源于电视媒体的广告效应,周围小朋友的攀比效应。但如果父母能够静下心来聆听孩子到底“为什么”需要这样礼物,父母就能更多的了解孩子的生理心理发展需求,从而做出合理的选择,或者买,或者一起动手制作,或者选择作用相似但价格便宜的其他产品。

4. 分享自己的“为什么”

当父母的不需要时时把自己塑造成百毒不侵的权威形象。相反的,与孩子分享自己无法满足他们愿望的原因很可能拉近亲子关系。

例如,诚实的告知孩子家庭的经济压力,给孩子一点儿钱(不要太多),让他们去商店买玩具,他们就有机会体会到在经济压力下做出选择有多么艰难,从而更加理解父母。

再例如,在孩子失望的时候分享自己儿时得不到想要的礼物时如何应对失望情绪,借机为孩子树立好的情绪调节的榜样。

5. 鼓励孩子将自己的愿望排序

当孩子想要很多礼物时,这是个非常好的教育机会。

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探讨这些物品的意义,一起找出优先级并给这些小“愿望”排个队。这样可以从小培养孩子思辨的能力,条理清晰的组织分配庞杂事情的能力。

在心理咨询中,不擅长这种思维习惯的患者常常更容易焦虑,因为他们无法轻易有效的解决问题。

6. 强调分享与感恩

很多中国的家长都觉得自己的就是孩子的,当父母的就是应该把一切都奉献给孩子。因此父母给的慷慨,孩子也接受的泰然,而“感恩”二字完全不在家庭字典中。

在实践中,父母与孩子交换礼物可以是鼓励孩子动手动脑表达自己谢意的一股动力。而且,鼓励孩子讲注意力转移到为别人制作礼物并分享节日的愉悦,可以在灌输分享理念的同时,迅速的降低孩子的失望情绪。


金钱不是万能的
哪些礼物经济实惠,有创意
且又有寓教于乐的意义呢?


最佳礼品清单

1. 父母和孩子的“玩耍约会”,和孩子一起玩耍,或者邀请朋友的家庭一起玩耍,并在过程中积极的关注,聆听,赞美孩子。

2. 父母与孩子一起动手制作礼物,然后相互交换。

3. 买一套家庭游戏套装,爸妈陪孩子一起开展家庭游戏时间!

4. 家庭照片(孩子关键的成长时刻,表演,运动比赛,家庭旅游等等),配以温馨的卡片,文字,或图画,向孩子表达父母的爱与支持。这项小礼物对于有自闭症等心理问题孩子尤其的有意义。



看了以上的内容,爸爸妈妈有没有觉得有帮助呢?
还是赶快去给孩子准备儿童节的礼物吧~
让爸爸妈妈和孩子共同成长,一起来组建幸福的家庭。

参考文献
Metcalfe, J., & Mischel, W. (1999). A hot/cool-system analysis of delay of gratification: dynamics ofwillpower. Psychological review, 106(1), 3.
Articles and books from Dr. Holly VanScoy, Julie Creighton, Ann LaForge, and Ed. D. Lynne Namka.

作者:徐艺珊, clinical psychologist
作者微信公众号:北美心理小站
作者微信亲子专栏:幸福创客

全文地址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