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朱自清那两段荷塘月色般淡雅而美好的婚恋

(2015-07-16 18:56:05) 下一个

“……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读着这如诗如画如歌的优美文字,我们仿佛置身在荷塘的美景之中,任凭皎洁的月光洒满全身,使劲地嗅着那从荷塘中飘来的阵阵荷香。这就是我国一代文学大师朱自清在1927年写的著名散文《荷塘月色》。

朱自清的一生,先后经历了两段爱情。它们也如同这荷香美景一样,淡雅而美好,充满了甜蜜和幸福。

朱自清那两段荷塘月色般淡雅而美好的婚恋

武仲谦:虽是包办婚姻,但仍相亲相爱

叶圣陶先生曾将婚姻比喻为“好比蜗牛背了个壳”。朱自清自然也明白其中的道理。他原本是不愿过早结婚的,但终究拗不过父母,结果他在19岁时,就在父母包办下与一个名叫武仲谦的女子结了婚。

提起武仲谦这个名字,或许读者大为陌生。其实,在朱自清的名作《荷塘月色》里,他写的“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这当中的妻,指的就是武仲谦。

武仲谦,这个听起来有点像男人名字的女人,其实是一个典型的贤妻良母,属于内向而沉静的人。她与朱自清同岁,原籍浙江杭州人,在江苏扬州长大,她的父亲武威三是当地名医。

朱自清和武仲谦是1917年结的婚,他们共同生活了12年,养育了6个儿女(长子朱迈先,其后依次是长女朱采芷、次女朱逖先、次子朱闰生、小女朱效武、小儿朱六儿。但朱六儿只有1岁时就夭折了)。尽管他们的婚姻是父母包办的,且性格也不尽相同,但他们婚后的生活还是幸福和谐的。

那时,朱自清在清华教书。他讲一口扬州方言,说话时很急,有时还会脸红。朱自清是个不喜欢孩子哭闹的人,每次吃饭时,他看到一溜儿孩子坐下来,有的要吃干饭,有的要吃稀饭,有的要喝汤……吵吵嚷嚷的,就觉得心里烦躁,性急时还会挥起巴掌打下去。也只有在孩子们都吃饱喝足跑开后,他才算舒了口气。妻子武仲谦则不同,她性格温和,说话和蔼,对孩子们总是有着极大的耐心。

在他们12年的夫妻生活中,武仲谦整日为丈夫与儿女们操劳,还时常拖儿带女地逃避战乱。由于积劳成疾,她在一次严重的肺病中永远地离去了,年仅31岁。

朱自清对前妻武仲谦一直充溢着真挚的情爱,在她去世3年后还写了一篇《给亡妇》,情真意切,缠绵悱恻。我们不妨选择其中几段读一读:

“谦,日子真快,一眨眼你已经死了3个年头了。这3年里世事不知变化了多少回,但你未必注意这些个。我知道,你第一惦记的是你几个孩子,第二便轮着我。孩子和我平分你的世界,你在日如此,你死后若还有知,想来还如此的……”

“……你的短短的12年结婚生活,有11年耗费在孩子们身上;而你一点不厌倦,有多少力量用多少,一直到自己毁灭为止。你对孩子一般儿爱,不问男的女的,大的小的。也不想到什么‘养儿防老,积谷防饥’,只拚命的爱去……”

“……除了孩子,你心里只有我……你换了金镯子帮助我的学费,叫我以后还你;但直到你死,我没有还你。你在我家受了许多气,又因为我家的缘故受你家里的气,你都忍着,这全为的是我。我知道,那回我从家乡一个中学半途辞职出走,家里人讽你也走。哪里走!只得硬着头皮往你家去。那时你家像个冰窖子,你们在窖里足足住了3个月。好容易我才将你们领出来了,一同上外省去。小家庭这样组织起来了。你虽不是什么阔小姐,可也是自小娇生惯养的,做起主妇来,什么都得干一两手;你居然做下去了,而且高高兴兴地做下去了,菜照例满是你做,可是吃的都是我们,你至多夹上两三筷子就算了……”

“……在浙江住的时候,逃过两回兵难,我都在北平。真亏你领着母亲和一群孩子东藏西躲的;末一回还要走多少里路,翻一道大岭。这两回差不多只靠你一个人。你不但带了母亲和孩子们,还带了我一箱箱的书;你知道我是最爱书的。在短短的12年里,你操的心比人家一辈子还多;谦,你那样身子怎么经得住!你将我的责任一股脑儿担负了去,压死了你;我如何对得起你!……这12年里你为我吃的苦真不少,可是没有过几天好日子。我们在一起住,算来也还不到5个年头。无论日子怎么坏,无论是离是合,你从来没对我发过脾气,连一句怨言也没有。别说怨我,就是怨命也没有过……”

“……有些话我只和你一个人说,因为世界上只你一个人真关心我,真同情我。你不但为我吃苦,更为我分苦;我之有我现在的精神,大半是你给我培养着的……”

“……前年夏天回家,上你坟上去了……那时圹上圹下密密地长着青草,朝露浸湿了我的布鞋……我和隐今夏回去,本想到你的坟上来,因为她病了没来成。我们想告诉你,5个孩子都好,我们一定尽心教养他们,让他们对得起死了的母亲——你!谦,好好儿放心安睡吧,你。”

陈竹隐(上):一场真正的恋爱

她虽然不是他的结发妻子,却为他养大了他与前妻留下的5个子女;他虽然与她是经媒妁之言而得以相识,却如荷塘清风一般,演绎了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恋之曲。

1929年,与朱自清感情至深的结发妻子武仲谦因病去世。这令他非常悲痛,并打定主意不再续娶。可是接下来的两年里,他的日子几乎变得混乱不堪。亡妻给他留下了5个嗷嗷待哺的孩子,其中最大的不过10岁,最小的年仅3岁多一点儿。像朱自清这样一个靠教书养家的穷教授,既要外出工作,还要当爹当妈照顾身边的5个幼子,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的。

当时,很多朋友看了都不忍心,就劝说他再续娶。可是,朱自清始终无法放下对亡妻的深深思念。尽管他们曾是一桩包办婚姻,且亡妻相貌平平,可毕竟他们相守数年,日复一日累积下了深情,多情善感的朱自清岂能轻易就忘?所以,他对朋友们的好意都婉言谢绝。

过了一个阶段,朋友们见朱自清还是没有续娶的意思,就在他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拉着他去与一个名叫陈竹隐的女子相见。1931年4月的一天,他们骗朱自清说:“我们要去‘大陆春’酒楼会一位朋友,你也去吧!”朱自清便欣然跟着前往了。

那天,朱自清穿了一件米黄色的绸大褂,戴着一副眼镜,显得温文尔雅。可脚上穿的,却是一双过了时的“双梁鞋”。结果,与陈竹隐同去的女伴,看到他这款土里土气的“双梁鞋”,竟忍俊不禁,悄悄对陈竹隐说:“你瞧,他这种穿法简直就是个土包子,你坚决不能嫁!”

当时,陈竹隐微微一笑,没有吭气。其实,陈竹隐早在来见朱自清之前,就已经为他的才气所折服。她的感觉与同伴不同。她觉得,不能因为一双老款的鞋子,就否定一个才华横溢的人。她决意与他交往下去。所以,当朱自清再约她时,她还是爽快地赴约了……

初次见面,陈竹隐也给朱自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那白皙端正的面庞、开朗的性格、落落大方的言谈举止,都与逝去的前妻不同。尤其是她那份纯真、热情,好似一株清新的小荷,让他仿佛呼吸到了一股从全新的情感世界吹来的风。

陈竹隐是四川人,比朱自清小5岁。虽然她出生在一个贫寒之家,早年又经历了丧失父母之痛,但她勤奋好学,从四川省立女子师范学校毕业后,毅然只身前往北平,在艺术专科学校读书。她的爱好很多,除了紧张的课程外,还学习国画和昆曲,可以说是个多才多艺的女孩。

朱自清和陈竹隐两人自相识以后,就经常相约一起去吃饭、看电影。在上个世纪30年代,北京的电影院虽然不比上海街头的电影院奢华,却也是热恋中的男女的好去处。

他们还经常结伴到香山去游玩。深秋的香山,红叶漫天,朱自清和陈竹隐一前一后地走在红叶树下……走着走着,陈竹隐轻轻地吟诵一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身后的朱自清立即接上:“枫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林中看不见,闻诗始觉有人来。”当两个人都抬起头来时,双眸相遇,那份甜蜜已经醉到了心里……

由于他们两人一个在远郊清华园,一个住在城里,平时往来并不是很方便,所以有很多时候还是通过书信来诉说衷肠。热恋期间,朱自清给陈竹隐写了很多情书,现在保存下来的还有71封。

随着两人感情的逐渐升温,他们之间的情书也换成了亲昵的称呼,由开始的朱自清称陈竹隐为“竹隐女士”,落款为“朱自清”;到称她为“竹隐弟”,落款成了“自清”;再从“竹隐弟”变为更亲切的“隐弟”,“自清”也只剩下一个“清”字;再到以后的“亲爱的宝妹”、“隐妹”等,总之是不断地变来变去,犹如朦胧月色下娇羞的荷在慢慢地绽放。

我们不妨找出一些内容来读读:

“隐:一见你的眼睛,我便清醒起来,我更喜欢看你那晕红的双腮,黄昏时的霞彩似的,谢谢你给我力量。”(1931年6月12日)

“亲爱的宝妹,我生平没有尝到这种滋味,很害怕真会整个儿变成你的俘虏呢!”(1931年8月8日)

不难看出,此时的朱自清,已经对陈竹隐产生了深深的爱恋。

虽然他们已是心心相系的恋人,但是谁也没有勇气提出“结婚”二字。朱自清对自己与陈竹隐的这段恋情也有所顾虑,他总觉得自己年龄偏大,孩子又多,怕陈竹隐有什么想法。

热恋中的陈竹隐当然也不例外,虽然她很想将自己的终生托付给这个好男人,但是,每当她想到自己一个二十几岁的青春少女,还来不及享受二人世界的浪漫与温馨,结婚后便要成为5个孩子的继母时,就会感到压力很大。她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承受起那副家庭重担?也不知道,两个人的爱情之火,能不能在柴米油盐的寻常日子中持久燃烧下去?她犹豫着,彷徨着,不经意间慢慢地有些疏远了朱自清。

朱自清是个感情细腻的人,他当然体察到了这一点,因此变得很伤感。有段时间,陈竹隐开始刻意躲避朱自清,可是,她躲开了人,却躲不开心里的牵挂与相思。每当她捧读他的来信,听他诉说思念之苦时;听他诉说自己寝食不安,胃又开始疼痛时,都会撩动她的心,有时甚至不安,恨不得马上去见他。

这年8月底,朱自清赴欧洲游历讲学。他内心了还是深爱着陈竹隐的,因此他在欧洲游学期间,会常常因为不能及早收到陈竹隐的信而焦虑、苦恼。朱自清不想放弃这段恋情,他继续对陈竹隐进行着炽热的表白。在一封情书中他写道:

“竹隐,这个名字几乎费了我这个假期中所有独处的时间。我不能念出,整个人看报也迷迷糊糊的!我相信是个能镇定的人,但是天知道我现在是怎样的扰乱啊。”

从朱自清那一封封情书的字里行间,陈竹隐看到了他的真情、可爱和可信。经过慎重考虑,她最终决定接受朱自清的爱,接受他与前妻的5个孩子。她认为:既然自己爱这个男人,那就应该爱这个男人所爱的子女。

当朱自清得知陈竹隐的决定后,欣喜异常,他紧接着又写了一封情书:“隐:十六那晚是很可纪念的,我们决定了一件大事,谢谢你。想送你一个戒指……”

陈竹隐(下):爱丈夫,也爱孩子

1932年7月31日,朱自清结束了在欧洲的游学,乘坐“拉索伯爵”号客轮回国抵达上海,陈竹隐早早就赶到公共租界的码头上迎候。当她看到朱自清从船上快步下来,朝着自己走来时,激动得张开了双臂。这对相思了1年的恋人,终于又相见了!

第二天一大早,朱自清便去六妹家探访;下午又与叶圣陶、方光焘、王伯祥等几位老朋友相聚畅谈。等到了晚上,他在杏花楼酒家预订了婚宴,并请人印发请柬。忙碌了几天后,朱自清与陈竹隐于8月4日晚上正式举行了婚礼。前来参加他们婚礼的客人很多,包括朱自清在上海的许多朋友,叶圣陶、夏丏尊、王伯祥、章雪村、胡愈之、沈雁冰、柳亚子、匡互生等。在婚宴上,朱自清也兴奋地喝了不少酒,以至于后来醉得不省人事。那一年,朱自清33岁,陈竹隐28岁。

8月6日,朱自清偕新婚妻子陈竹隐乘轮船去普陀度蜜月;8月20日,两人又一起回到扬州省亲。之后,陈竹隐来到清华大学图书馆工作。她与朱自清一道,挑起了养育8个孩子的重任(她与朱自清也生育了3个子女,包括儿子朱乔森、朱思俞,女儿朱蓉隽)。

朱自清和陈竹隐婚后的生活是甜美的,但也是艰辛的。为了让丈夫安心工作,也为了家里那群大大小小的孩子,年轻的陈竹隐几乎操碎了心。她将心爱的画笔尘封,将昆曲搁置,放弃艺术梦想,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自己与朱自清新组织起的家庭上。她们家里总共有10口人,当时只靠朱自清一人教书、著书的收入来维持,日子过得相当紧巴,但是陈竹隐的嘴里却没有一句怨言。

有一次,孩子们该请家庭教师了,可是陈竹隐手头没有多余的钱。她焦急不安,又不想让丈夫为这些事分心,就背着丈夫,偷偷地跑到医院去卖过好几次血。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朱自清带着家人随清华南迁到昆明。这时他们的日子更加窘迫了,有时甚至连日常三餐都不能保证。望着一群饥饿难耐的孩子和日渐消瘦的丈夫,陈竹隐很是心疼,她觉得这样下去不行。为减轻朱自清的负担,陈竹隐毅然决定一个人带着孩子们回到自己的老家成都,挑起抚育8个孩子的重担。朱自清看着妻子柔弱的身体,内心五味杂陈。

从此,他们夫妇二人一个在成都,一个在昆明。尽管隔着千山万水,但他们相依相恋、彼此思念与牵挂的两颗心是相通的。那段时间,朱自清每逢假期都要回成都探亲,尽管山重水复、路途难行,但他盼望与妻儿相聚的念头却一丝不减。

尽管生活艰辛,但朱自清始终保持着凛然正气。1947年,为抗议国民党当局任意逮捕群众,朱自清在“十三教授宣言”上签了名。当时,国民党政府勾结美国,发动全面内战,而且美国又推行着扶助日本的政策。即使朱自清这时身患严重的胃病,每月的薪水仅够买3袋面粉,根本不够全家人吃,更别说有钱看病了,但在这种情况下,1948年6月18日,当吴晗拿着一份《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美援面粉》的宣言来请朱自清签名时,他仍然马上郑重地签了自己的名字,并愤然地说:“宁可贫病而死,也不接受这种侮辱性的施舍!”

从那一天开始,朱自清一直忍受着饥饿的折磨,也要求家人拒绝食用美国援助的面粉。他的身体本来就不好,在他在宣言上签名仅仅隔了1个多月,就因胃溃疡穿孔住进了医院,在手术后引起了并发症,过早地结束了他才华横溢的一生。

朱自清在临终前,还一再叮嘱妻子陈竹隐:“我是在拒绝美援面粉宣言上签了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配给的美国面粉。”妻子含泪点了点头。令人遗憾的是,那一年朱自清才刚刚50岁。

朱自清——一代文学大师,就这样在贫病中匆匆地走了,离开了他热爱的清华讲坛,离开了喜欢他的广大读者,也离开了与他患难与共15年的爱妻——陈竹隐。

朱自清去世时,陈竹隐还只有45岁。这个女人选择了坚强,她独自带着8个子女艰难地走过了42年的漫长道路,直到孩子们一个个都长大成人,独当一面,成家立业。

1990年,极度疲倦的陈竹隐,带着对孩子们的眷恋离开了这个人世。但是她并不孤独,因为天堂里的丈夫正在等她,他们将在那里续写情缘。

在陈竹隐过世7年后,子女们搬家时意外地发现了一只小箱子。从箱子的外形看,他们知道那是父亲朱自清生前用过的。自从父亲走后,母亲就一直精心地珍藏着它。但子女们始终不知道那里面装的是什么。当他们开启后,惊讶地看到,原来那里面保存着完好的75封书信,其中71封是父亲在恋爱期间写给母亲的,还有4封是父亲婚后写的。

尽管岁月沧桑,这一张张信纸已经泛黄。但这满篇充满情爱的絮语,却依然让人能够看到当年这对恋人的炽热情感。

你能想像吗?75封爱的书信,竟保存了这么多年!它不仅是一个男人对一个女人的炽热情感,也是一个孤独的女人厮守它们大半生的精神寄托。此情此爱,何以言表!

在清华园的荷塘里,那清新芬芳的荷香,在如银的月色下轻轻飘荡。而一代文学大师朱自清的两段美好姻缘,又何尝不像这荷香一样,淡雅、纯净、幽香、沁人心脾呢?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