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中美关系中软实力的此消彼长

(2015-04-03 15:09:34) 下一个

软实力(soft power)是哈佛大学肯尼迪行政学院教授Joseph Nye早在1990年他的书中所提出的国际关系理论。有意思的是,在2007年,胡锦涛和美国当时的防长,Robert Gate,在不同的公共场合分别提到软实力。

软实力用Nye自己的话来讲,“不是大棒,也不是胡萝卜(Not sticks, neither carrots)”,“而是影响力(But it is the influence)”。以作者有限的经济学知识来超简单的(over simplified)理解就是,有本事印钱不算什么,有本事要钱向哪里流就流去那里,这才是本事,即软实力。

美国的软实力在二战后60年几乎达到顶峰,但其软实力的主要支撑点有二:超强的军事力量和经济力量,从而给出其在很多时候道义上的“正当性”。但在经历了尼加拉瓜,伊拉克,阿富汗,再次伊拉克,美国在国际事务中的正当性被严重的怀疑。加上美国的经济力量的下行,在以军事力量为支撑点的软实力中的比重大大的增加。反而突出了美国以军事力量对世界的威胁。

中国的软实力在近代史上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中国在战后希望通过共产国际增强其软实力的梦想在东西方两大阵营的对垒中显得那么遥远。中国的软实力只能辐射到远在天边的阿尔巴尼亚。现在来看(有点有失公道,但就事论事而言),阿尔巴尼亚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大小,显示出中国那时的软实力的大小。

中国软实力的第一次有意义的实践是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谈判中,让美国和中国一起降低排放。中国的这个降低排放,是对中国有利,对全世界有利,当然也对美国有利。历史上,中国第一次迫使美国改变二战以后由A.J.P. Taylor(有意思的是,他是Joseph Nye在哈佛的同事)提出的“实力是一个国家赢得战争的能力(A great power is defined by a country able to prevail in war)”的理念。中国在二氧化碳排放上让美国意识到这是一个双赢的结果,美国不得不接受中国的建议。

刚刚截止的亚投行创始国的申请,是中国又一次的软实力的实践。这次的实践比上一次要冒更大的风险,很有失败的可能。但“两军相遇,勇者胜”——中国的决心帮助了中国自己。加上中国这次计划周全,运作得力。会让中国在软实力的运用上更加有信心。反观美国以感情代替思想,一步错,全局错。实力,不仅仅是软实力的转移已经开始,请系上安全带。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