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回忆少年时代(三)那时的电影

(2015-02-19 16:24:21) 下一个


      那个特殊的年代, 看电影是最主要的文娱活动了. 电影伴随着我们认识世界和中国.
     我到现在还能清楚得记得那会儿对各个国家电影的评价: 朝鲜的是又哭又笑”, 阿尔巴尼亚的是莫名其妙”, 罗马尼亚的是搂搂抱抱”, 越南的是飞机大炮”, 中国的是新闻简报”.
      文革期间, 电影院放映故事片之前, 常常先放映一段新闻片, 名字就叫新闻简报”, 一般是伟大领袖的最高指示, 接见外宾, 出外视察, 举行会议, 各地抓革命, 促生产的报道等.
      记得几部中国电影好象都和抗美援朝有关. “英雄儿女”, “打击侵略者”, “奇袭”. 当时真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国际主义精神所感动, 为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友谊所感动.
      这种国际主义精神贯穿了整个文革时代, 教育, 激励了无数年轻人为之奋斗. 当时流行的是: 站在西下洼, 眼望亚非拉. 要想到全世界还有三分之二的受苦人民.
      可是近年来随着国际国内对韩战历史的逐渐解密, 我们得知金日成当局对中国当年的慷慨, 无私无畏的奉献并不感激, 反有深深的敌意, 不禁为那成千成万的无辜士兵的生命而感到悲伤.
      记忆深刻的有一部朝鲜电影金姬和银姬的命运”. 讲述的是一对孪生姐妹出生不久, 由于内战, 她们俩一个在北朝鲜, 另一个在南朝鲜, 从此天各一方.
      电影不断采用切换的手法, 对比两姐妹南北各自的成长生活. 北方的金姬在社会主义制度下, 幸福地成长, 到处都是鲜花盛开的村庄” . 南方的银姬则吃不饱, 穿不暖, 长大后还为生活所迫, 去歌舞厅做三陪. 当时那是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最好的解读.
      直到多少年后, 大家才知道南韩与北韩的巨大差别. 这种新闻导向是政府愚弄人民的一惯伎俩.   
      阿尔巴尼亚当时被称为欧洲的社会主义明灯, 因为那时东欧都变修了. 传入中国的电影主要有: “海岸风雷”, “宁死不屈”, ”地下游击队. 都是反映二战时期抗击法西斯的主旋律.
      之所以把阿尔巴尼亚电影称为莫名其妙”, 我想是因为编导的手法同中国的不同, 故事情节的叙述, 以及思维方式等不被大多数老百姓所接受.
      把罗马尼亚电影称为搂搂抱抱则完全是电影中真实反映了夫妻, 情侣间的正常举动, 而在文革时期, 中国上下都是清一色的革命举动, 对人性的表露自然是另眼看待了. 我现在只记得一部电影多瑙河之波.
      之所以把越南电影称为飞机大炮”, 则是因为当时正是越战打得如火如荼的时候. 也不知道他们怎么还能拍电影. 只记得一部了, 叫做回故乡之路”.
      看到其他国家天天打仗, 我们生活在和平温暖的阳光下, 心中充满了感激和力量, 准备跟着领袖, 支援亚非拉, 解放全世界.
       这就是那时的电影对我们的影响.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