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中梅

喜欢用文字描述身边的生活,同时用一诗一图的形式来描述大自然的美丽。
个人资料
雪中梅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窗前有一盆米兰(3)

(2021-12-16 10:31:40) 下一个

 

  教室里的讲台是由几层砖盖成的,上面铺了一层的水泥。讲台上有一个带抽屉的讲桌。在右侧的抽屉里放了三盒粉笔,两盒是白色的,一盒是彩色的。左侧是清理粉笔的黑板擦。在讲台对面的墙上镶着一块长方形的黑板。不要小瞧这块黑板,它不但被老师用来画图写字,而且它还是老师做为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工具。黑板在承担传授知识的同时,还给学生们展示一个想像的空间,默默的帮助学生们去追求美好的未来。

  当上课的铃声响过了之后,站在门口的梁老师,精神抖擞的走进了教室。今天她穿的是一身蓝色的服装,看上去庄重大方。她在左手里拿着一根教鞭,右手里拿着一本语文教课书和写的教案,然后稳步的走上讲台。她把教鞭和语文书以及教案都放到了桌子上,然后向全班环视了一下说道:

“上课”,

  60名学生齐刷刷的站了起来,大声喊道:“老师好”。

“同学们好,请坐。”

  看着坐着端正的学生们,梁老师微笑了一下说道:“今天是语文教学的公开课,欢迎校长,教导主任以及各科教研组长的光临,希望大家在听课后提出宝贵的意见。”接着对学生们说道:“ 同学们不要紧张,就象平时上课一样。请大家把书翻到《荷塘月色》默读课文。”

  随后梁老师转过身走近黑板,先是用粉笔写下了课文的《荷塘月色》,作者:朱自清

然后在黑板上画出竖线分成三个部分。   (1)段落大意,(2)中心思想 (3)生字。

  接着梁老师在生字栏里列出了一些生字和生词 : 

  1. 闰儿:指朱闰生,朱自清第二子。

  2. 蓊蓊(weng)郁郁:树木茂盛的样子。

  3. 踱(duo): 慢慢地走

  4. 弥望:满眼,弥:满

  5. 袅娜(niao nuo): 柔美的样子

  6. 梵婀铃:小提琴的音译(violin)

  7. 媛(yuan):女子 (美好)

  8. 鷁(yi)首:船头

  9. 羽杯:古代饮酒用的耳杯

  10. 棹(zhao)

  11。敛裾:lian ju :提着衣襟

  12.。纤腰束素:形容女子腰枝细柔

  13 。纤延顾步:有顾影自怜之意

 

  梁老师写下了生字后向学生们说道:大家回家后预习课文和生字了吗?

  学生们齐声的回答:预习了。

  学校的每课堂时间只有45分钟,所以每一分钟对梁老师和学生来说都是非常珍贵的。梁老师的教案简直就象一份抢夺高地以及通过封锁线的战斗计划。在课堂上,不但要介绍作者写文章的背景,分析段落大意, 生字的注音,而且还要总结文章的中心思想,写作的特点及意境等等。 另外还要启发学生, 鼓励学生们积极的思考和回答问题。 

  梁老师说道:首先请一个同学把课文的前三段朗读一下,另一个同学上前来把前三段课文的要点写在黑板上。

  这时前排第二桌名字的一个女同学举起了手。“好,葛琴,准备朗读课文的前三段。” 接着梁老师指向中间座位上另一个举手的男同学:“柳江,请你在黑板上写下各段的要点。”身材适中,戴着近视眼镜的男同学柳江从座位上站了起来,走上了讲台,从盒里拿出了一根粉笔。

  随着梁老师的点头示意,个子不高,长着圆脸大眼睛的葛琴开始用清脆动听的声音朗读起课文来。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 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 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 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 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 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此刻的班级里一片寂静,大家都在认真聆听着葛琴朗读的课文。讲台上的学生柳江拿起了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了简略的几行字。

  第一段: 心里颇不平静,在月光下去荷塘。时间和原因,地点。

  第二段: 荷塘的小路,曲折,幽僻。荷塘的环境和作者的感受

  第三段: 人物:作者本人

  葛琴读完课文之后,梁老师让她坐下。同时也让柳江回到了座位。“谢谢葛琴同学朗读课文,谢谢柳江同学对三段文字高度的概括 "。

  梁老师拿起白色粉笔在黑板的一角画了一个月亮,然后用彩色粉笔画出一条通向池塘的小路。然后说道:“柳江同学的概括可谓言简意赅。这篇散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在第一部分里,作者交代了去荷塘的时间和原因,地点和人物。作者在开头就说出了‘这几天心里颇不平静’。用来描述他的心理的活动。因此在不平静之下产生一个念头要去看看月夜之下的荷塘。妻子哄着孩子睡觉,他则悄悄的出了门。在通向荷塘的小路上是幽僻,寂寞,就连树影都是阴森森的。面对眼前的月夜,作者触景生情,他发出了内心的独白:这一片天地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作者的心里很不平静?为什么作者渴望着自由?这就需要联系到作者当时所处的生活环境 ”。

  梁老师一边讲着一边在黑板上写下了《荷塘月色》创作的时代背景 :

 "《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败的时候。 蒋介石叛变了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当时作者在内心里对现实的生活充满了压抑和不满,因而就在《荷塘月色》这篇文章里去表达向往自由却又无法超越的复杂心情。" 

  每逢讲课的时候,梁老师的眼睛都会闪耀着一种智慧的光彩,同学们都很熟悉老师那种有神的眼睛。因为那是自信的目光,也是对学生们充满希望的目光。

  梁老师继续的讲道:“一篇好的文章会具备三个特点:‘凤头猪肚虎尾 ’。在第一部分里,朱自清运用了清新简朴的语言,描写和铺垫了月色小路附近的环境和自己的心理活动。所以文章的开头颇有凤头之妙。 那么真正热闹的场景则会在“猪肚”的这一部分的浓墨详写。在第三部分里,作者在对荷塘的描述中,用细致的观察,连珠的妙语,生动的比喻等手法去描写,所以才会把整个的荷塘写得生机盎然,景致绰约,美伦美奂,动人心弦。

  现在需要两名同学,一个要把第三部分的三段课文给大家朗读一下,另外一个同学要在黑板上写下每段的大概意思。梁老师指着后排靠窗的一个男同学说道:“李松,请你朗读那三段课文”。接着梁老师对靠墙一侧中间的一个女同学说道:“张萍, 请你写下每段的要点。”于是身材苗条,头上盘着辫子,面容姣好的张萍走上了讲台,她把一根粉笔拿在手里。 

  在梁老师的示意下,个子很高,体型键壮的男同学李松开始大声的朗读起来: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 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 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 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 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 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 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 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彩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 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整个的教室很安静,男同学张松在朗读充满了热情,大家都在认真的听着,原来优美的文字能够施展出魔法去把人们的心给吸引住。校长和教导主任在听课笔记上写着什么,其他科的教研组长们也在听课笔记上记着什么。与此同时,站在讲台上的女同学张萍一边听一边在黑板上写下了各段的要点。

  第四段.:用不同的修辞手法来描绘荷塘里的叶子和花儿的秀美形态,有静态也有动态。

  第五段: 月光在叶子和花上画出了斑驳的影子,有雾的白,有影的黑。

  第六段: 树木错落有序的层次感。蝉鸣和蛙鸣给月夜荷塘增添了的活力。

 “谢谢李松同学的朗读。谢谢张萍对这几段文字简明扼要的概括”接着梁老师说道:

   刚才两名同学不论从朗读上还是在段落要点的归纳上,都使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在文章的遣词造句上具有很深的功力。他对月光下的荷塘进行了详细的描述。这几段不仅文字优美,生动形象,而且还采用了不同的修辞手法。 比如‘舞女裙’,形象的描绘出了荷叶在风中翩舞的样子。作者在赏花观叶上,不仅有远观浏览,而且还有近前细看;白花有婀娜的开放着,洁净优雅。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比如‘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转而又比喻起象天上的星星 ;然后又采用拟人的手法把花比成如出浴的美人。在描绘上,岂止有美丽动人的花色,更有缕缕花香逸散着。而断续的传来有些飘忽的歌声,还给月夜增添了一点音乐的声音。一阵的清风飘过荷塘,荷叶微微颔首,无形中给荷塘的静谧增添了一点动态之美。作者对月色下景物的描绘就像一幅黑白画。 薄雾在荷塘像笼着的轻纱。而灌木或斑驳了黑影,或稀疏了倩影,流动的光影如梵婀玲上奏的名曲。在荷塘的周围树木,作者用重叠的词语远远近近,高高低低把树木错落有致的层次感也表现了出来 。

  梁老师接着说: " 最后的一部分由我来读。

  “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 ; 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 鹢首徐回,兼传羽杯櫂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纤延顾步; 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是“过人头”了 ; 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一九二七年七月,北京清华园 ”

  梁老师读完了最后一段后,她先是环视了一下课堂。然后讲道:“ 荷花是一种多年生的草本植物,叶子大而圆,花朵秀丽;人们除了欣赏荷花出淤泥而不染 ’之外,还喜欢这种植物的花,叶,莲藕 和莲籽皆可食用。在文章最后的一部分,作者看着眼前的荷塘,进而联想到了江南采莲的旧俗。所以就在文字中,勾勒出一幅少女们在荷塘划船,唱歌和采莲的画面。

  梁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这篇散文以"我”夜游荷塘的行踪为线索,沿着小路边行边观察。从描写荷塘月夜下的景物着手。把静夜月光下的荷花,荷叶,树木,以及斑驳的光影都展现了出来。对景物的描写生动形象,让人们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作者对荷塘景物的描述详略得当,在写景的同时还透露自己内心的感受,把向往自由的渴望和对现实的不满及无奈都寄托在了文字里。

   朱自清做为清华大学的教授,面对当时残酷的生活现实,他的内心是不满且向往自由的。可是他只能通过文章去表达当时的知识分子在现实中的惶恐和无奈。 在《荷塘月色》中,作者从开头的开门出去,到结尾的推门回来,前后照应,构思巧妙。而第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平静 ’则成了这篇文章的文眼。这是一篇结构严谨,比喻恰当,有静有动,斐然成章,独具匠心的优美散文。我们今天学习了文章的梗概,在下一堂课里,我们将会进一步的探索文章中的各种修辞方法。希望同学们能够背诵这篇散文,另外还要写一篇散文《春天的江岸公园》。

  还有几分钟的时间,同学们继续读课文领会其含义。”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