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愿你被这世界温柔相待

(2016-02-21 09:15:28) 下一个

红色小提琴的剧情简介  ·


弗朗索•吉拉德导演的《红色小提琴》,影片描述意大利克里蒙纳一位制琴大师,太太因难产过世,悲恸之下他造就了一把独一无二,宛若幽灵附体的红色小提琴。这把琴在三百多年间辗转易手,从修道院的孤儿开始,到盗墓者,到吉普赛人,到为之自杀的作曲家波普,再到文革期间上海的一位音乐老师。曾被偷、被抢、被埋葬、被枪击,被弃置,被遗忘,她曾流落于城镇乡野,曾被藏在楼板暗层,曾被高悬在阴暗的阁楼上,她飘洋过海历经人世变迁,被典当,被赎回,被转赠,每一段际遇都是传奇,她的主人们命运叵测悲凉,大多带着未尽的愿望离开了人世....最终小提琴被作为爱的祝福由一位父亲送给了他的女儿。

 

红色小提琴在数个国家流浪,与无数人的命运紧紧相关联。要将这样一个时间跨度大,空间跨度广的故事讲得形散神不散是需要非凡的叙述技巧的。这部影片集传奇,悬疑,音乐于一身,其有条不紊的电影叙述技巧让人印象深刻。

 

影片通过两条主线将错综复杂的人世变迁呈现在观众的眼前,一条是倒叙,通过红色小提琴的拍卖现场,不断闪回,每次都添加新的人物和内涵,让观众对小提琴的最终归宿充满了期待;第二条线是制琴师太太在生产前的五张塔罗牌:每一张牌代表着小提琴的一段经历,琴师太太的魂魄就在红色的提琴中,仿佛拥有某种魔咒,让每个见到这把琴的人都为之痴迷疯狂。无论演奏者是否知道红色提琴的来历与真正价值,都逃不出拥有她的冲动。

 

小提琴就好像一个魔咒,只有真正懂得她的人才能听出她的叹息与哭泣。终于,在鉴琴师的手中得以恢复真容,红色小提琴的秘密被现代科技揭开,原来让人惊艳的红色漆迹是300年前制琴师满怀悲恸将太太的鲜血溶入提琴涂料中一笔一笔地刷上琴身,红色小提琴本就是血和泪的产物,难怪拉出来的曲子也是如泣如诉动人心魄。

 

从影片获奖的情况来看,《the Red Violin》获得了第7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原创配乐。

影片音乐的主轴是被称为“Anna’s Theme”的一段旋律。这段旋律是造琴师太太安娜时常会哼起的曲调,旋律古老而神秘。Anna’s Theme第一次出现是画面从拍卖会现场转到300多年前,小提琴诞生的地方,在油画般静谧的光线下,安娜为腹中孩子吟唱着摇篮曲,由此揭开了红色小提琴的凄美故事。

 

每当小提琴的身世被回忆或者塔罗牌的预言被应验,都会出现这段Anna’s Theme。如果说红色小提琴是故事的主体,是爱琴人的灵魂,那么Anna’s Theme就是贯穿影片始终的音乐灵魂。她直接参与了电影的表演。作为画面的补充和延续,蕴藏着丰富的情感和深层的文化内涵。从爱中而来,到爱中而去。世事无常,人世苍凉,可是负载于小提琴中的灵魂和悲伤却从未消散。

 

红色小提琴最大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做工精巧,音色优美,更在于加驻于她之上的时间和命运的力量。她久经辗转,看尽潮起潮落,每一位听懂她的人都在心头涌起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动,那是人类灵魂中的深深叹息,提起琴弓奏响小提琴的人们,总是在华丽深邃的音色中感受到短暂和永恒的碰撞。短暂的是人的生命,而永恒的是人类之间生生不息的爱和欣赏,父母对孩子的爱,师长对学生的爱,情人之间的爱,陌生人之间的信任,知音者的怜悯和同情....

 

有人评论道:“一部小提琴是用生命铸造的,她的童年体弱多病,少女时代遇到的是一位英俊的少年,成年之后接受了世俗的挑剔,最终回到的是一个温馨,其乐融融的家庭........音乐不分国界,热爱音乐的人又如此相似,为小提琴而疯狂,为音乐而奉献。没有什么比她回到一个温暖的家更好的结局了。或许故事还在继续,只是默默地讲,不再波澜壮阔,惊天动地了~”

 

我很喜欢那一句“没有什么比她回到一个温暖的家更好的结局”。几百年来,随着塔罗牌一张张地解开谜底,附着血和爱的故事继续着,当红色小提琴的乐音响起,让听者颦眉低首的是那些绵绵不尽的生死离别。可是每一个倾注,每一段不舍,每一次的珍爱,哪怕最终是失望是破碎是遗憾,依旧在短暂中勾勒出永恒的轮廓:那是人类对音乐的爱,对美的爱,对人类自身的爱,生生不息,绵绵无绝,犹如野草繁花般的顽强。

 

哪怕历经沧桑,她依旧故我,红色代表着不惜的生命力和温暖。

红色小提琴带给人不是绝望和悲伤,反而是永不熄灭的希望。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星有灵兮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JusticeD' 的评论 : 是呀,张艾嘉是真正的全能型女艺人,不但是优秀的歌星、演员,还是女性导演、编剧、制片。曾荣获两届台湾金马奖影后、两届香港电影金像奖影后、一届金马奖最佳女配角奖。
JusticeD 回复 悄悄话 好文,第五张图中看到了张艾嘉,气质真好。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