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酒趁年华

点点滴滴,尽是生命的印记。
正文

女儿抗癌札记(24)- 信与盼望

(2012-12-23 21:21:48) 下一个

12-17-2012(星期一)

上周五正在准备前一篇札记的时候,听到网络新闻说美国康尼迪克州一个二十岁青年,闯进附近一个名叫New Town小镇的一所小学开枪射杀了多名儿童及老师。今天早上NPR有更详细的报道:总共有二十名儿童罹难,都是一年级学生;同时受害的还包括该小学校长、五名教职员、枪手和他的母亲。那个小镇的殡仪馆接下来两个星期每天都有纪念活动,网络上有记者报道遇难儿童的家庭,很多父母在事发三天之后的现在,都还不能面对孩子已经逝世的现实。

虽然身边就有一个患绝症的女儿,我们还是不敢说我们能完全体会那二十对父母的心情,即使真的经过喪子之痛的,恐怕也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感受到他人丧失亲人的疼。每个孩子在父母心中的地位都是独一无二的,那种亲子关系是第三者永远无法明白的。尤其是这么突兀的噩耗猝然而来,让人毫无准备更加难以接受,个中苦涩酸楚的滋味,要好长一段时间才能品咂得完。这么看来,我们还是万分幸运的了,起码我们还能充充实实地过着每一天、还能高高兴兴地享受着每一分天伦之乐,因为,我们还有盼望。古今中外,数不尽的文学作品都在歌颂着“盼望”,但是只有频临绝望的人,才能真正感受到在那“盼望”中所蕴含的无限能量。如果康尼迪克的那个枪手闯进的不是一所小学校,而是老人院、或者精神病院、或者临终护理院,射杀的不是那无辜的小学生,而是二十位老弱伤病人,恐怕对社稷人心的冲击就远远没有这么震撼了。这不单只是因为小孩子更加可爱,更重要的是,小孩子们代表了整个社会对未来的盼望。

十几年前美国有一部电影“Shawshank Redemption”,其中最触动我内心的一段,就是那个在监狱里度过大半辈子的男二号Morgan Freeman,已经习惯了行尸走肉式的监狱生活,用他自己的话,就是被“制度化”了(institutionalized),曾经老气横秋地教训刚进监狱的那个新丁:“‘Hope is a dangerous thing”(‘希望’是一件危险的事情 ---- 因为它会带来奢求、欲望、盲动、冒险。。。),但在电影的最后,当他满头白发苍苍终于被假释出狱的时候,他走在墨西哥湾的海滩上,却按奈不住即将跟老朋友见面的喜悦,用一连串的“I Hope”旁白作为电影的结束。自由世界的新生活,又重新燃点了他残余的生命之火。

没有盼望的人生是可悲的,所以大多数的癌症病人到最后不是死于癌症,而是死于绝望、消沉、焦躁、压抑等等心病,或是其他并发症。我们发现女儿现在就处于这个状况,脾气很不稳定,平时多是沉默寡言,在外人面前还能表现得温婉贤淑,一回到家就一脸的苦瓜相,对什么都无可无不可。上周四半夜三点多,我听到卧室门外走廊有声音,爬起来出去一看,见是女儿提着她的Hello Kitty灯笼,一步一顿地到处找她的手工盒。原来她这几个晚上睡到半夜就再也睡不着了,前几天都是活活的躺在床上看着天花板等天亮,今天她想做点手工消磨时间。我只好也陪着她坐在床上编手链,是那种时下女孩子们很流行的,用几根不同颜色的彩线绳编织成手链、脚链、或是手机链。真的每一寸都是心血精神,拿来送给亲朋好友,名副其实的物轻情意重。她编了一会有点累了,就熄了灯躺下,我跟她挤在她的单人床上,过了一会我发现她还是睁着大眼睛瞪着天花板,突然间我觉得是时候去打开她的心门、解开她的心结了。

我直接问她是不是对上帝很失望很愤怒,她点点头;我再问她是不是很害怕,她也点点头;我又进一步问她怕什么呢,是怕死吗?她不回答,却倒在我怀里哭了。我轻轻抚着她的头发继续跟她谈心:上帝是允许我们跟祂发怒,甚至质问祂的,正如天下所有的父母一样,上帝不愿意我们对祂冷漠疏离。在圣经《约伯记》里,上帝最终也没有解释为什么要约伯经历这么多苦难,祂只是陈述祂创造的天地是多么的奇妙奥秘,从而很委婉地暗示,以人类有限的智慧,有太多的事情是我们不能理解的,苦难的意义也是其中之一。其实我们到这个世界来,只不过就像是出去郊外露营一样,营地里有蚊虫蚂蚁、风雷雨电,但是我们能够忍受,因为我们知道这些都是暂时的,无论外面的世界多么好或者多么差,我们总是要回到自己的家,也唯有回到自己的家才能真正的放下一切的包袱,彻底地休息。

庄子说:“余恶乎知悦生之非惑焉?余恶乎知恶死之非弱丧之不知归者焉”,意思就是:世人都是贪恋生存而害怕死亡的,但这也有可能像小孩子少小离家出走,长大了困惑迷途反而不知道应该回家一样。使徒保罗也把俗世的肉身称作“地上的帐篷”,而把死后不再朽坏的身体称为“天上的房屋”,帐篷和房屋,哪个是暂时的,哪个是长久的,自然不言而喻。德兰修女把苦难的人生,形象地比喻成“在三流旅店里凑合了一晚上”。

这些东西方的人生智慧都指出,当我们有了回家的盼望,才不会在乎随便哪里凑合一晚上。而这些盼望都是源于一种信念,之所以说是信念,是因为在外露营的人谁都没有回去过,回到家的人都不会再出来了,所以我们还流浪在外的,只能相信“家”的存在和美好。这时候,这个“信”就显出份量来,没有看到过、没有经历过的,才叫做“信”。信念生出盼望,有了盼望,就能够不再斤斤计较眼前的困境,也能以更超越的态度去享受生活热爱生命,一个充满喜乐的人,才能谈得上爱,无论是爱自己家人,还是爱邻舍朋友、甚至爱天下众生,都首先起源于自我的圆满与充足。所以保罗说:“如今长存的有信、有望、有爱,這三樣,其中最大的是愛”(林前13:13)。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博主已隐藏评论
博主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