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酒趁年华

点点滴滴,尽是生命的印记。
正文

律诗平仄 - 转贴

(2010-07-30 11:00:10) 下一个

  

平仄,这是中最基础的。律诗的平仄规则,一直应用到后代的词曲。我们讲诗词的格律,主要就是讲平仄。  

五律的平仄 

五言的平仄,只有四个类型,而这四个类型可以构成两联。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这两联的错综变化,可以构成五律的四种平仄格式。其实只有两种基本格式,其余两种不过是在基本格式的基础上稍有变化罢了。    

1)五律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掻更短,浑欲不胜簪 

  另一式,首句改为仄仄仄平平,其余不变    

2)五律平起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山居秋暝 []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蓬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另一式,首句改为平平仄仄平,其余不变    

七律的平仄 

七律是五律的扩展,扩展的办法是在五字句的上面加一个两字的头。仄上加平,平上加仄。试看下面的对照表:  

(1) 平仄脚  

  五言仄起仄收 ○○仄仄平平仄
   
七言平起仄收 平平仄仄平平仄  

(2) 仄平脚  

  五言平起平收 ○○平平仄仄平
   
七言仄起平收 仄仄平平仄仄平 

(3) 仄仄脚  

  五言平起仄收 ○○平平平仄仄
    七言仄起仄收 仄仄平平平仄仄  

(4) 平平脚  

  五言仄起平收 ○○仄仄仄平平
   
七言平起平收 平平仄仄仄平平  

因此,七律的平仄也只有四个类型,这四个类型也可以构成两联,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这两联的平仄错综变化,可以换成七律的四种格式。其实只有两种基本格式,其余两种不过在基本格式的基础上稍有变化罢了。    

1)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到韶山 毛泽东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首。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冬云 泽东   

  雪压冬云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气吹。
   
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 

另一式,第一句改为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其余不变  

  (2)平起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庐山 毛泽东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和郭沫若同志 毛泽东 

  一从大地起风雷,便有精生白骨堆。僧是愚氓犹可训,妖为鬼蜮必成灾。
  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 

另一式,第一句改为平平仄仄平平仄,其余不变  

诗的平仄有规则。对,就是平对仄,仄对平。也就是上文所说的:在对句中,平仄是对立的五律的,只有两副对联的形式,即:  

  (1)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
2)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七律的,也只有两副对联的形式,即:  

  (1)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2)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如果首句用韵,则首联的平仄就不是完全对立的。由于韵脚的限制,也只能这样办。这样,五律的首联成为:  

  (1)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或者是:
   
2)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七律的首联成为:   

    1)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或者是:
   
2)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粘,就是平粘平,仄粘仄;后联出句第二字的平仄要跟前联对句第二字相一致。具体说来,要使第三句跟第二句相粘,第五句跟第四句相粘,第七句跟第六句相粘。上文所述的五律平仄格式和七律格式,都是合乎这个规则的。试看毛主席的《长征》,第二句字仄声,第三句字跟着也是仄声;第四句字平声,第五句字跟着也是平声;第六句字仄声,第七句字跟着也是仄声。可见粘的规则是很严格的。 对的作用,是使声调多样化。如果不,上下两句的平仄就雷同了;如果不,前后两联的平仄又雷同了。  

明白了粘对的道理,可以帮助我们背诵平仄的歌诀(即格式)。只要知道了第一句的平仄,全篇的平仄都能背诵出来了。 

明白了粘对的道理,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长律的平仄。不管长律有多长,也不过是依照粘对的规则来安排平仄。 违反了粘的规则,叫做失粘违反了对的规则,叫做失对。在王维等人的律诗中,由于律诗尚未定型化,还有一些不粘的律诗。例如: 

  使至塞上 王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这里第三句和第二句不粘。到了后代,失粘的情形非常罕见。至于失对,就更是诗人们所留心避免的了。  

孤平的避忌  

孤平是律诗(包括长律、律绝)的大忌,所以诗人们在写律诗的时候,注意避免孤平。在词曲中用到同类句子的时候,也注意避免孤平。   

在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一字必须用平声;如果用了仄声字,就是犯了孤平。因为除了韵脚之外,只剩一个平声字了。七言是五言的扩展,所以在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三字如果用了仄声,也叫犯孤平。毛主席的诗词也从来没有孤平的句子。试看《长征》第二句的字,第六句的字都是平声字,可为例证。   

这种情况下,如果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用仄声,另有一种补救办法,详见下文。  

特定的一种平仄格式   

在五言平平平仄仄这个句型中,可以使用另一个格式,就是平平仄平仄;七言是五言的扩展,所以在七言仄仄平平平仄仄这个句型中,也可以使用另一个格式,就是仄仄平平仄平仄这种格式的特点是:五言第三四两字的平仄互换位置,七言第五六两字的平仄互换位置。注意:在这种情况下,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用平声,不再是可平可仄的了。   

这种格式在唐宋的律诗中是很常见的,它和常规的诗句一样常见。例如: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24]。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一首诗只有两个句子是应该用平平平仄仄的,这里都换上了平平仄平仄了。 

这种特定的平仄格式,习惯上常常用在第七句。例如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山中寡 []杜荀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桑拓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尽尚征苗。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现在两举毛主席的诗来证明: 

  送瘟神(其二) 毛泽东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答友人 毛泽东 

  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
   
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去地诗。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 

拗救   

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律诗中如果多用拗句,就变成了古风式的律诗(见下文)。上文所叙述的那种特定格式(五言平平仄平仄,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也可以认为拗句之一种,但是,它被常用到那样的程度,自然就跟一般拗句不同了。现在再谈几种拗句:它在律诗中也是相当常见的,但是前面一字用拗,后面还必须用。所,就是补偿。一般说来,前面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后面必须(成经常)在适当的位置上补偿一个平声。下面的三种情况是比较常见的: a)在该用平平仄仄平的地方,第一字用了仄声,第三字补偿一个平声,以免犯孤平。这样就变成了仄平平仄平。七言则是由仄仄平平仄仄平换成仄仄仄平平仄平这是本句自救。 

  (b)在该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四字用了仄声(或三四两字都用了仄声),就在对句的第三字改用了平声来补偿。这样就成为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七言则成为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这是对句相救。 c)在该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四字没有用仄声,只是第三字用了仄声。七言则是第五字用了仄声。这是半拗,可救可不救,和(a)(b)的严格性稍有不同。  

诗人们在运用(a)的同时,常常在出句用(b)或(c)。这样既构成本句自救,又构成对句相救。现在试举出几个例子。并加以说明:  

  宿五松山下荀媢家 []李白 

  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
   
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第一句字第二句字都是该平而用仄,字平声,既救第二句的第一字,也救第一句的第三字。第六句是孤平拗救,和第二句同一类型,但它只是本句自救,跟第五句无拗救关系。  

  天末怀李白 []杜甫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第一句是特定的平仄格式,用平平仄平仄代替平平平仄仄(参看上文)。第三句字仄声拗,第四句字平声救。这是(c类。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第三句字仄声拗,第四句字平声救。这是(b类。  

  咸阳城东楼 []许浑 

  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故东来渭水流。  

第三句字拗,第四句字拗,字既救本句字,又救出句字。这是(a)(c)两类相结合。  

  新城道中(第一首) []苏轼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第五句字拗,每六句字拗,字既救本句的字,又救出句的字。这是(a)(c)两类的结合。  

  夜泊水村 []陆游 

  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  

第五句有万二字都拗,第六句字拗,字既是本句自救,又是对句相救。这是(a)(b)两类的结合。   

由此看来,律诗一般总是合律的。有些律诗看来好像不合律,其实是用了拗救,仍旧合律。这种拗救的作法,以唐诗为较常见。宋代以后,讲究音律的诗人如苏轼、陆游等仍旧精于此道。我们今天当然不必模仿。但是,知道了拗救的道理,对于唐宋律诗的了解,是有帮助的。  

一三五不  

关于律诗的平仄,相传有这样一个口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是指七律(包括七绝)来说的。意思是说,第一、第三、第五字的平仄可以不拘,第二、第四、第六字的平仄必须分明。至于第七字呢,自然也是要求分明的。如果就五言律诗来说,那就应该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  

这个口诀对于初学律诗的人是有用的,因为它是简单明了的。但是,它分析问题是页全面的,所以容易引起误解。这个影响很大。既然它是不全面的,就不能不予以适当的批评。   

一三五不这句话是不全面的。在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个格式中,第一字不能不论,在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格式中,第三字不能不论,否则就要犯孤平。在五言平平仄平仄这个特定格式中,第一字也不能不论;同理,在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这个特定格式中,第三字也不能不论。以上讲的是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在一定情况下不能不论。至于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在一般情况下,更是以为原则了。   

总之,七言仄脚的句子可以有三个字不论,平脚的句子只能有两个字不论。五言仄脚的句子可以有两个字不论,平脚的句子只能有一个字不论。一三五不话是不对的。   

二四六分明这句话也是不全面的。五言第二字分明对的,七言第二四两字分明对的,至于五言第四字、七言第六字,就不一定分明。依特定格式平平仄平仄来看,第六字并不一定分明。又如仄仄平平仄这个格式也可以换成仄仄平仄仄,只须在对句第三字补偿一个平声就是了。七言由此类推。二四六分明话也不是完全正确的。  

风式的律诗   

诗尚未定型代的时候,有些律诗还没有完全依照律诗的平仄格式,而且对仗也不完全工整。例如  

  黄鹤楼 []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馀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诗前半首是古风的格调,后半首纔是律诗。依照上文所述七律的平仄的平起式来看,第一句第四字应该是仄声而用了平声(”chéng),第六字应该是平声而用了仄声(,古读入声),第三句第四字和第五字应该是平声而用了仄声(去不),第四句第五字应该是仄声而用了平声()。当然,这所谓应该是从后代的眼光来看的,当时律诗既然还没有定型化,根本不产生应该不应该的问题。  

后来也有一些诗人有意识地写一些古风式的律诗。例如:  

  崔氏东山草堂 []杜甫 

  爱汝玉山草堂静,高秋爽气相鲜新。有时自发钟磬响,落日更见渔樵人。
   
盘剥白鸦谷口粟,饭煮青泥坊底芹。何为西庄王给事,柴门空闭锁松筠。 

作者在诗中故意违反律诗的平仄规则。第一句第六字应仄而用平(),第二句第五字应仄而用平(),第三句第六字应平而用仄(),第四句第三四两字应平而用仄(),第五六两字应仄而用平渔樵)。第五六两句是,因为两句都是仄起的句子。第五句的和第六句的也不合一般的平仄规则(虽然可以为拗救)。除了字数、韵脚、对仗像律诗以外,若论平仄,这简直就是一篇古风。又如:    

  寿星院寒碧轩 []苏轼 

  清风肃肃摇窗扉,窗前修竹一尺围。纷纷苍雪落夏簟,冉冉绿雾沾人衣。
   
日高山蝉抱叶响,人静翠羽穿林飞。道人绝粒对寒碧,为问鹤骨何缘肥  

这首诗第一句第五字应仄而用平(),这种三平调已经给人一种古风的感觉。第二句如果拿平平仄仄仄平平来衡量,第六字应平而用仄(字古属入声)[35]。第三句如果拿平平仄仄平平仄来衡量,第六字应平而用仄()。第四句如果拿仄仄平平仄仄平来衡量,第三第四两字应平而用仄(绿雾),第六字应仄而用平()。第五句如果拿平平仄仄平平仄来衡量,第四字应仄而用平(),第六字应平而用仄()。第六句如果拿仄仄平平仄仄平来衡量,第三四两字应平而用仄(翠羽),第六字应仄而用平()。第八句如果拿仄仄平平仄仄平来衡量,第三四两字应平而用仄(鹤骨),第六字应仄而用平()。第七句第五字()也不合于一般平仄规则。跟摇窗扉样,沾人衣穿林缘肥都是三平调,更显得是古风的格调(参看《古体诗的平仄》)。作者又有意识地造成失对和失粘。若依上面的衡量方法,第二句是失对,第五句和第七句都是失粘。 古人把这种诗称为拗体。拗体自然不是律诗的正轨,后代模仿这种诗体的人是很少的。 

 

七律平仄

明白了五律的平仄格式,学习七律的平仄格式就比较容易。七律诗平仄格式只是在五律每句前面加两个字,就成为七言。加的方法是:如果五律句型前面两个字是平平,就在前面加上仄仄;如果五律句型前面两个字是仄仄,就再在前面加平平。就这么简单。

因此,七律的平仄基本格式是:

仄仄平平平仄仄(甲)(仄起仄收)

平平仄仄仄平平(乙)(平起平收)

平平仄仄平平仄(丙)(平起仄收)

仄仄平平仄仄平(丁)(仄起平收)

七言律诗的平仄格式也有四种:仄起平收、仄起仄收、平起仄收、平起平收。

第一种格式:仄起平收。又称为入韵仄起式。就是说,首句的第一个字是仄声(仄起),首句的最后一个字是平声(入韵)。这种格式又叫入韵仄起式。因此,首句必须取,接着就是乙、丙、丁,再后面就是甲乙丙丁

例一,李商隐《无题》
仄仄平平仄仄平(丁)昨夜星辰昨夜风,
平平仄仄仄平平(乙)画楼西畔桂堂东。
平平仄仄平平仄(丙)身无彩凤双飞翼,
仄仄平平仄仄平(丁)心有灵犀一点通。
仄仄平平平仄仄(甲)隔座送钩春酒暖,
平平仄仄仄平平(乙)分曹射覆蜡灯红。
平平仄仄平平仄(丙)嗟余听鼓应官去,
仄仄平平仄仄平(丁)走马兰台类转蓬。
   
在这首七律中,首句的第一字是,仄声,因此叫仄起。首句的最后一个字是,平声,因此叫平收。平收的句式是押韵的。这首诗的韵是

第二种格式:仄起仄收。又称为不入韵仄起式。就是说,首句的第一个字是仄声,首句的最后一个字也是仄声(不入韵)。因此,首句必须取,接着就是乙丙丁,再接着就是甲乙丙丁

   
例二、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仄仄平平平仄仄(甲) 剑外忽传收蓟北,
平平仄仄仄平平(乙) 初闻涕泪满衣裳。
平平仄仄平平仄(丙) 却看妻子愁何在,
仄仄平平仄仄平(丁) 漫卷诗书喜欲狂。
仄仄平平平仄仄(甲) 白日放歌须纵酒,
平平仄仄仄平平(乙) 青春作伴好还乡。
平平仄仄平平仄(丙) 即从巴峡穿巫峡,
仄仄平平仄仄平(丁) 便下襄阳向洛阳。

在这首诗中,首句的第一个字是,仄声;首句的最后一个字是,也是仄声(不入韵)。因为这首诗的韵是。因此,首句是仄起仄收


    
第三种格式:平起平收。又称为入韵平起式。就是说,首句的第一个字是平声,首句的最后一个字也是平声(入韵)。因此,首句必须选择,接着就是丁甲乙,再接着就是丙丁甲乙

例三,秦韬玉:《贫女》
平平仄仄仄平平(乙) 蓬门未识绮罗香,
仄仄平平仄仄平(丁) 拟托良媒益自伤。
仄仄平平平仄仄(甲) 谁爱风流高格调,
平平仄仄仄平平(乙) 共怜时世俭梳妆。
平平仄仄平平仄(丙) 敢将十指夸针巧,
仄仄平平仄仄平(丁) 不把双眉斗画长。
仄仄平平平仄仄(甲) 苦恨年年压金线,
平平仄仄仄平平(乙) 为他人作嫁衣裳。

在这首诗中,首句的第一个字是,平声;首句的最后一个字是,平声,入韵。因为这首诗的韵是 


   
第四种格式:平起仄收。双称为不入韵平起式。就是说,首句的第一个字是平声,首句的最后一个字是仄声(不入韵)。这种句式的第一句必须选择,接着是丁甲乙,再接着也是丙丁甲乙

例四,杜甫《野望》
平平仄仄平平仄(丙) 西山白雪三奇戍,
仄仄平平仄仄平(丁) 南浦清江万里桥。
仄仄平平平仄仄(甲) 海内风尘诸弟隔,
平平仄仄仄平平(乙) 天涯涕泪一身遥。
平平仄仄平平仄(丙) 唯将迟暮供多病,
仄仄平平仄仄平(丁) 未有涓埃答圣朝。
仄仄平平平仄仄(甲) 跨马出郊时极目,
平平仄仄仄平平(乙) 不堪人事日萧条。
   
在这首诗中,首句的第一个字是西,平声;首句的最后一个字是,仄声,不入韵。因为这首诗的

简要小结:

1)七律的基本格式要记熟。

2)七律的格式看起来复杂,其实只有两种,加上两个变种。

仄起仄收格式为:甲、乙、丙、丁,甲、乙、丙、丁

仄起平收格式为:、乙、丙、丁,甲、乙、丙、丁

比较一下就可以看出,仅仅是第一句的句式的差别,其它皆相同。

平起仄收格式为:丙、丁、甲、乙,丙、丁、甲、乙

平起平收格式为:乙、丁、甲、乙,丙、丁、甲、乙

比较一下就可以看出,仅仅是第一句的句式的差别,其它皆相同。

3)无论是五律的平仄还是七律的平仄,都有一些变化。这里就不说了。

4)写新诗一般都不太讲究平仄。因此,不学平仄也能写诗。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博主已隐藏评论
博主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