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大烟山风情组曲 (初秋篇)

(2015-09-16 17:30:34) 下一个

 

 

美国东部连绵起伏三千多米长的古老阿巴拉契亚山脉,也许不如相对年轻的落基山脉那样鼎鼎有名,却也因其横跨多州又屏挡着长长的东部海岸而尽人皆知。其中山景人文风情最遐弥于世的,当属北起田纳西南至北卡的大烟山国家公园。

美国政府于1934年建成此园以保护阿巴拉契亚山南最后的原始森林。公园总共占地八百多平方公里, 森林覆盖率达95%以上, 被估计约100,000 多种动植物包括独有及濒临灭亡的稀有物种存在, 因而理所当然地成为国际生物圈保护地;她同时还拥有悠久的文化历史,曾是多种文化多个民族的家园,所以是世界遗产之一。这样的山景历史风情,再加上安全便捷的441号公路横贯公园南北,入园还免费,使得大烟山成为美国游览人数最多的国家公园,每年约有900万人来此观光(比黄石公园还多)。当然,其中很多人是冲着山脚下越来越多的人工游乐园而来。我们以前曾带孩子们来过,也是在山脚下花去大部时光。现在“空巢”的美好岁月,终于可以好好来看看就在离家不远处的这座大山了!“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劳工节长周末,我们先来欣赏秋初景色;然后当然会有后章,深秋景色;兴致再高, 没准儿也有冬景春景篇呢!

 

                                        青峦叠嶂 云蒸霞蔚

因为古老,经受了太多的地壳运动及长年的水浸风化,这里的山势没有落基山喜玛拉雅山阿尔卑斯山脉那样的崚峭高陡,而是一贯地呈平缓圆滑之状,但是层层青峦交叠烟遮雾绕的旖旎景色使大烟山别具风姿。她之所以被土著印第安人命名“蓝雾”,是因为大片森林蒸腾出的水蒸汽形成的滞留于地表附近的浓雾弥留环绕于峡谷群山之间。清晨,山雾充满峡谷,高处的山峰影影绰绰闪现于远方;中午,山雾变成缕缕轻烟缓缓滑过山腰;  日落时分,山雾又成了玫瑰色的云帘,映衬着夕阳下紫色的山岭。

青峦叠翠,岚气漫谷

 

艳阳高照,郁郁葱葱

 

 

 

 

烟云起落,环山缠绕

 

 

 

 云起云落云卷云舒

                

 

                  日升日落, 朝霞暮色

大烟山公园山间现有许多景点及步道。因为时间不多及身体因素,这次主要观赏的是中心山顶风景。沿着441号公路从Gatlinburg进山,很快就行驶在风景如画的Newfound Gap Road.途经Alum Cave Bluffs,Andrews Bald, Charlies Bunion, Chimney Tops 等景点(详景请见下篇),在公园中心5046英尺高度的Newfound Gap 处观赏了日出景色。

 

 

 

距Newfound Gap 约七八公里,就是大烟山公园的的最高处-6,643英尺的克灵门斯观望台Clingmans Dome. 在这里欣赏日落时分景色。

 

 

 

 

Clingmans Dome 观望台

 

 

翠色掩映  山居旧景

继续沿着441号公路向南走,一路山清水秀翠色掩映,并不见黄红枯干之秋景。

 

 

 

 

一路相伴的清溪

 

 

 

路上可停下参观了解阿巴拉契亚山南部19世纪时农民家庭和社区的生活方式,可见到的历史性建筑包括小木屋,伐木工棚,谷仓,教堂,磨米厂等。

Mingus Mill  明格斯磨米坊-利用水力研磨玉米等农作物。至今仍在使用。

 

 

 

山区农庄博物馆,恢复展示了19世纪时欧洲第一代移民在此定居成为hillbilly的 山居农庄生活,旧建筑物包括住房,谷仓,玉米穗仓,糖浆机,铁匠铺,等。还见到了喂养着的山猪家鸡等家畜。

 

 

 

 

就在此地不远处,我们遇见了据说在此山中常常可以见到的麋鹿。

 

 

它们很温静,任凭我等游人随意拍照

 

 

 

在路上也常看到成群结队的野生火鸡

 

 

 

          千年史泪       “风中缘”情  

沿着441号公路到公园南界就是著名的切罗基(Cherokee) 保留区了。据了解,印第安人的足迹在这里已被证明存在11,000年的历史,因而是比已知的印加,玛雅,希腊,罗马,埃及当然包括华夏文化都更古老的文明。按照计划,我们首先在切罗基印第安博物馆里走过了一遍她的历史…

 

 

 

美洲印第安人也极大可能源自东北亚洲人自白令海峡的迁入。切罗基印第安人最早从新英格兰的易洛魁土地上经由俄亥俄河进入阿巴拉契亚山脉地区。公元前2000年时切罗基以狩猎为生氏族头领为领袖的文化已在阿巴拉契亚山南方圆几百公里地随处可见。此图是当时最主要节日“青玉米节”的情景。

 

 

 

1540年, 切罗基人首先遭到西班牙寻金者索图((Hernando de Soto)带队入侵,然后在18世纪末叶苏格兰德国英国以及其它欧洲人逐渐步其后尘来到此地。切罗基人始而友好对待这些远方白人,其后则以不断的战斗以求生存。 1760s 他们与北卡入侵者的战斗失利终于迫使切罗基人全部撤退到蓝岭山中。当时的印第安公主南希与其叔父是主和派,而其表哥则是强硬的主战派。南希曾在印第安人发战前给白人报信而被族人视为叛徒。迪思尼正是部分地以切罗基人这段历史创作了风靡全球家喻户晓的印第安动画片“风中奇缘”。这是博物馆中南希照片及其故事

 

 

18世纪末叶,切罗基人开始与白人移民们建立了各种合约并逐渐接受欧洲文化习俗。就在此时,切罗基的一个银匠赛阔亚,创造了切罗基语言文字系统使得全部族人可以读写自己的语言。

 

 

1828年乔治亚州发现了金矿,这使当时的美国总统杰克逊在1830年签署了Removal Act, 迫使所有密西西比河以南的土著印第安居民移居到新指定的保留地,即现在的俄克拉荷马州。1838年,美国政府强迫16,000多切罗基人走上了约六个月之久西向1200多公里的“哭泣之路”(Trail of Tears) 的艰难里程。 可以想见他们扶老携幼被迫离开家园眼泪滴进脚窝的这一步步!

 

 

 

 

当时大约有三分之一的切罗基人因病饿死在路上。有几个族人没有服从移民令而躲藏进大烟山中因而在此一代代生存下来。直至1889年,约有56,000公顷的切罗基印第安保留区终于在公园南界创立,现在约有10万多切罗基后人生活在此。。。在博物馆流连的几小时内,我一直在不停感叹着切罗基人 令人同情万分的历史,由此更联想到美洲其它地区包括中南美的印第安人被侵略遭受屈辱的大致相同历史,心中更是唏嘘不止。。。让人高兴的是,今天的切罗基印第安人在自己的土地上保留区内生活得很是不错,目之所见尽是一派富庶情景,完全不同于来路上见到山中被称为hillbilly 居民的贫困景象。因为是周日,印地安保留地的村庄不对外开放,使我们没能按计划探访,但是下次一定会去!回程中在一家小店里见到切罗基七个族群之一的熊族工艺家“走着的熊”的作品--狼,我买下带回。

 

 

多出的时间决定开上以此地为起点的全美著名的最高景观路蓝岭山路再看山景。它469公里长,均高6000英尺以上,联结了山那度与大烟山美国东部的两大国家公园,按照小册子里的介绍,是一条为“吉普赛式走走停停边走边观景游玩的旅行而设计的景观路“。我们只走了20几里便回来了。

 

 

 

 

                               平谷遗貌    大树芳踪

来之前就被旅行社告之,要想了解欧洲移民在大烟山首批定居成为hillbilly(山居乡巴佬)的生活情景, 就一定要去Cades Cove 这个自然与历史的showcase 窗口看看。

Cove, 在当地就是平谷的意思,在几座山岭之间。它坐落在大烟山西南Townsent小镇附近的峡谷,面积约为28平方公里。1838年,14,000多切罗基人被迫从这里离开后欧洲人开始进入,在内战前此地居民已达700多人。拓荒者们开垦当地肥沃的土地,周边寻找木材建起简陋的木屋。直到1999年,最后一个当地居民才最终离世而去,此地“唯留白云空悠悠”--当然还有相当数量的白尾鹿及其它野生动物。

 

 

 

 

 

沿着11公里长的loop车路,我们随着众人观赏了各处景点,主要是当时留下的居住农房,谷仓,磨房,及几处教堂。与前面参观过的19世纪农庄博物馆的情景大同小异。正在兴致索然准备尽快离去之时,前方突然塞车。下来一看,一棵大树上据说趴着三只熊小子,树下还有据说是他们的姨之类的一只大熊在守候!这一下可真是喜出望外,要知道从去年开始在全美各国家公园游览,黑熊就一直是我寻寻觅觅的目标,可是始终未能得见芳踪,好不遗憾。现在终于相信“上帝给每人的赐与是一样的--只是有人先得有人后得”!可惜不敢走近,拍出的照片不够清晰,十分懊丧!

 

 

 

(大烟山初秋篇到此结束,深秋篇再见!)

 

谢谢!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