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飞越2003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必听的海顿经典器乐协奏曲(附音乐!)

(2015-01-16 08:19:56) 下一个

华丽的古典美:赏析海顿的经典器乐协奏曲

2015-01-15 刘雪枫 影音新生活

点击上方「影音新生活」关注更多!


注意!把纵轴的方块拖到最底下就可以欣赏音乐!

虽然海顿创作的降E大调小号协奏曲和两首大提琴协奏曲直到今天都是音乐会和唱片目录上该体裁的保留曲目,但海顿作为一位古典乐派协奏曲大师的地位和影响长期以来都被忽略。这一方面是同时代的莫扎特以数量众众多且优美动听的协奏曲遮蔽了海顿的光芒,另方面也与海顿本人并不是一位优秀的器乐演奏家有关,至少在他的时代他并不以闻名于世。


 


 

小号的华彩协奏


 

海顿最著名的协奏曲当然首推《降E大调小号协奏曲》,它同时也是历史上为键孔小号谱写的最脍炙人口的两首之一(另一首为约翰·尼波姆克·胡梅尔所作)。1796年,海顿第二次访问伦敦回来来的第二年,他为维也纳宫廷乐队的小号乐师安东·维丁格尔设计的具有新的机械按键装置、能吹奏半音阶的小号专门谱写了小号协奏曲。在海顿时期的标准乐队里,小号是一种局限性很大的乐器,只能吹中声区由很少几个音符组成的呆板音型,此前巴洛克小号手在高音区华丽的炫技此时已经消失,而能够吹出音阶中的全部音(包括半音在内)的活塞小号尚未发明。
 



海顿从来都对实验乐器保持极大兴趣,所以尽管他已经十几年没碰过协奏曲创作,尽管他此刻的全部精力都放在构思清唱剧上,但是友情的动力增强了实验的诱惑力,他为了朋友,为了在乐器的表表现力方面再走远一步,海顿完成了他最后一部协奏曲。它写于伟大的《伦敦交响曲》之后,成为他最著名的协奏曲。这部协奏曲无论是结构还是技法都达到了纯熟的境界,音乐色调华丽繁复,旋律简洁而富于活力。



为了突出整曲辉煌的特性,海顿很明智地以极轻的力度开始,由小提琴奏出洋洋自得的主题;行板乐章富于沉思性,而且故意写得比首尾两个乐章情绪暗淡。

它的头4个音预示了他3年后创作弦乐四重奏“皇帝”的主题,非常易于辨认;光华灿烂的末乐章再一次以耳语般的呢喃开始,小提琴和中提琴交织成一个透明的音网,曲式是典型的海顿式的回旋曲和奏鸣曲的混合,小提琴奏出的旋律既是奏鸣曲式的正主题,又是回旋曲中屡次出现的叠句。



尾声是充满戏剧性的神来之笔,整个弦乐组突然以碎弓爆发,接着同样突然地用碎弓奏出极轻的乐句,和声的变换也同样令人耳目一新。

临近结束时,独奏小号有一段尽情展示技巧的华彩,而乐队再次进来时,没有通常的齐奏助威,而是用带有小调和声的忧郁气息的耳语,在最后时刻让位于古典传统的不断重复的欢乐的终止式。


欣赏:《降E大调小号协奏曲》



注意!把纵轴的方块拖到最底下就可以欣赏音乐!

宁静而华丽的大提琴协奏


 

海顿的两首大提琴协奏曲虽然都作于埃斯特哈吉宫,但时间跨度将近20年。《C大调协奏曲》的原稿大概有200年时间不知去向,1961年才在布拉格国家博物馆被发现,1962年5月19日在“布拉格之春”音乐节首演,一举成为大提琴协奏曲中的瑰宝。
 



有趣的是,海顿没有给这部协奏曲的乐队部分写大提琴声部,说明当时海顿的乐队可能只有约瑟夫·弗朗茨·维格尔一名大提琴手,他在独奏的间隙还要参加全奏的乐队拉一个次要的声部,这在今天的独奏家那里是不可想象的。



该曲第一乐章的主要主题是一个欢快的舞曲音型,由重奏组首先奏出,独奏大提琴随后加入。海顿协奏曲的第一乐章大多没有强烈对比的主题,无论是在发展部和再现部,主要主题都占有绝对优势,这也可看作是古典乐派协奏曲的普遍特征;第二乐章主体是一个在F大调上演奏的歌谣般旋律,大提琴在弦乐的柔和深情的伴奏下唱着轻柔动人的歌;第三乐章充分展示了大提琴的技巧,同时也带有复古倾向,洋溢着巴洛克宁静而迅疾的遗风。


欣赏:《C大调大提琴第一协奏曲》


 

注意!把纵轴的方块拖到最底下就可以欣赏音乐!

《D大调大提琴协奏曲》的知名度甚至不在德沃夏克和舒曼同类作品之下,它写于1783年,在1954年维也纳手稿被发现之前,一直被当作海顿在埃斯特哈吉宫的同事安东·克拉夫特的作品。手稿的第一页有海顿的亲笔题词:“大提琴协奏曲……由我本人,约瑟夫·海顿,亲笔谱写,1783年。”在末乐章最后一个小节的下方,还有海顿经常写的虔诚的感恩词:“光荣属于天主。”



全曲用正宗的古典协奏曲形式写成,分3个乐章,第一乐章:有节制的快板,协奏型奏鸣曲式。第一主题和第二主题没有性格上的差异。却能很容易听出亲密的血缘关系。整个乐章充满舒适的气氛,独奏大提琴自始至终都有引人注目的炫技表现。第二乐章:柔板,可视为三段体或小回旋曲式,有抒情的优美旋律,同时独奏者还要继续演奏华彩乐段。第三乐章:根据回旋曲式构成的华丽的中曲,开始的快乐主题决定了这个乐章的明朗气氛,尤其是大提琴千变万化的辉煌技巧将乐曲推向高潮。


欣赏:《D大调大提琴协奏曲》


 

注意!把纵轴的方块拖到最底下就可以欣赏音乐!
 

优美雅致的键盘协奏


 

海顿谱写的钢琴协奏曲(确切说应该是“键盘乐器”协奏曲)近年越来越受推崇,其中经常为钢琴大师列入音乐会和录音节目单的是《D大调协奏曲》。这仍是海顿艾森施塔特时期的作品,作于1767年,1784年出版,当时是为拨弦古钢琴而作,但是在海顿担任独奏的首演音乐会上到底使用的是钢琴还是拨弦古钢琴,可能永远都没有了答案。因为海顿在通信中唯一的一次提到这部作品使用的是“键盘协奏曲”,而现存最早的1784年版本上注明的则是“古钢琴或钢琴”。



这首协奏曲虽然采用的仍是古典协奏曲传统的3乐章形式,但仍可以看作是从巴洛克时代的大协奏曲向莫扎特以后古典乐派协奏曲的过渡,所以乐队在其中起到的依旧是伴奏的作用,而主奏乐器的表现却非常充分。音乐一开始即为光彩夺目的“Vivace”(活泼而有生气),主题由第一小提琴立即奏出,速度偏快,妙趣横生,具有优美雅致的古典风格,似乎乐队迫切希望独奏钢琴以变化的色彩与之呼应;接下来如歌的慢板乐章虽然还未达到莫扎特那般浑然天成的美感,但已经是海顿所能谱就的较高水平了;终乐章明显带有匈牙利吉普赛风格,是生动活泼的回旋曲。



近年来,海顿的小提琴、大提琴、双簧管、大管及乐队的交响协奏曲上演率越来越高,获得的赞誉绝不下于当年伦敦“萨洛蒙音乐会”首演之后评论界的反应。1792年3月9日的《先驱晨报》这样评论道:萨洛蒙音乐会的最后一场演出值得一提,他是本季度所提供的最丰富的音乐款待。海顿的一首新协奏曲集音乐中优美之物之大成,该由意味深长,轻松活泼,情感动人,独特新颖,演奏与作品的优点完全匹配。萨洛蒙在这一场合更是竭尽全力以求公正对待他的朋友海顿的音乐(这首作品)放射出的光芒“甚至比通常还要亮”,演出效果令人赞不绝口。……独奏声部与其他乐器构成的“满潮的和声”形成优美的对比,其他乐器由相应的演奏者极其巧妙地持续着。


欣赏:《D大调协奏曲》


 

注意!把纵轴的方块拖到最底下就可以欣赏音乐!
 

轻盈如歌的交响协奏


 

18世纪的“交响协奏曲”介乎古典交响曲与协奏曲之间,独奏者在两个以上。《降B大调交协奏曲》有4个独奏者,萨洛蒙本人担任小提琴独奏,其他3位独奏者估计也是萨洛蒙的乐队中技艺过人的大师。第一乐章第一小提琴开始的几个小节以优雅的姿态确立了整部作品的基调,正式的乐队呈示部还未展开,独奏者便迫不及待地纷纷登场亮相,乐队全奏后,他们立即接上交谈的话题。之后,乐队全奏便很少出现。结尾处,海顿再次给4位独奏者平均的华彩展示机会,气氛风趣、轻松、迷人。



第二乐章的核心是独奏小提琴,它以庄严稳重的步伐引领,迷人的音色令听众如醉如痴。接下来其他独奏者轮流把主题加以渲染,或用颤动的32分音符彼此相互伴奏,乐队很谨慎地始终处于伴奏的背景。不落俗套的末乐章以歌剧宣叙调的风格作为独奏小提琴的引子,但很快便放下严肃的面孔而奏出轻盈如歌的主题。乐章结束处,海顿再次写上虔诚的字样:“结束,光荣属于天主!”


欣赏:《降B大调交响协奏曲》


 

注意!把纵轴的方块拖到最底下就可以欣赏音乐!
 

除上述作品之外,海顿其他值得欣赏的协奏曲还有4首小提琴协奏曲、C大调双簧管协奏曲、D大调圆号协奏曲等。


欣赏:《C大调双簧管协奏曲》



注意!把纵轴的方块拖到最底下就可以欣赏音乐!


 


 

结语:海顿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第一个伟大的作曲家,他不仅是交响乐之父,还是一名出色的古典协奏曲大师。但无论他是作为哪一种身份屹立在世界古典音乐的高峰,他的历史作用都是促进了18世纪后期一种新型的器乐语言的完善,并使古典主义风格进入了成熟的时代。


 

注:本文作者刘雪枫老师是中国著名音乐评论家、专栏作家。长期从事音乐研究、评论、编辑工作,对于瓦格纳、德国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音乐等有深入的了解,其爱乐的热情一直以来感染并影响身边许多人。


刘雪枫老师先后历任辽宁大学出版社编辑、三联书店《爱乐》杂志主编、《西藏人文地理》杂志主编、英国《留声机》杂志(中文版)主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编辑等职,主持音乐图书的编辑工作。曾出版《西方音乐史话》、《贴近浪漫时代》、《神界的黄昏》、《瓦格纳戏剧全集》、《音乐手册》、《朝圣:瓦格纳的拜罗伊特》、《伟大的音乐:经典收藏》、《日出时让悲伤终结——音乐的聆听经验》、《德国音乐地图》、《交响乐欣赏十八讲》等著作。



古典音乐的爱好者、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曾称赞道:“人家说文字停止的时候音乐才开始,结果现在有的时候我们要被迫反过来去做,雪枫能用文字把音乐表现的那么好,很难得……”


“影音新生活”对刘雪枫老师致力于普及音乐文化的精神同样十分钦佩,“古典音乐在某种意义上是人生的必需品,永恒之音乐引领人类上升,而刘雪枫的乐评无疑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爱乐者登堂入室领略古典音乐之美的最好引路人。”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