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odad

老离故土,酸甜苦辣与谁说!?
正文

阅题有感,试作文应考,以作练笔

(2015-06-08 12:46:35) 下一个


以下是今年广东语文高考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看天光云影,能测阴晴雨雪,但难逾目力所及;打开电视,可知全球天气,缺少了静观云卷云舒的乐趣。


漫步林间,常看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但未必能细说花鸟之名、树木之性;轻点鼠标,可知生物的纲目属种、迁徙演个化,却无法嗅到花果清香、丛林气息。


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


要求:1、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2、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3、不少于800字。4、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阅题有感,试作文应考,以作练笔。


 


认识事物的真知灼见源于感知


人的一生是短暂的,但能真知灼见地感知世间万物,讲究方式方法。


首先要对事物有感觉,并有从感觉上升到知识的高度才是真知灼见的认识。即感知。


看天光云影,能测阴晴雨雪,但难逾目力所及;打开电视,可知全球天气,缺少了静观云卷云舒的乐趣。例如观察天文,只可局部地看到一时一地之变化,难以纵观全局。但打开电视,可知全球天气;这就是由微观到宏观的上升过程,有感性到理性的提高。就是对万物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变成知识的过程。


同理,正如人们常说的,读书时学习,到社会中实践也是学习。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等等,都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再上升为知识的感知历程。漫步林间,常看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但未必能细说花鸟之名、树木之性;轻点鼠标,可知生物的纲目属种、迁徙演个化,却无法嗅到花果清香、丛林气息。认识大自然感知大自然也是由微观到宏观的上升过程,由感性到理性的提高,最后成为每个人认识大自然的知识。也就是感知由“近”到“远”,由感性到知识的历程。


现代的科技手段,让我们每个人的感知过程提供了快捷通道。我们感觉到的一事一物,即可以利用电脑等工具进行由点到面的搜索,获得更广泛的认识,得到感知的提升。知道本地天气,在电视电脑又可以查找到目的旅游地的风雨阴晴;闻到了花园的草木芳香,又可在电脑搜索中知道它的纲目属种、迁徙演化;大自然离我们很近,利用科学手段又让我们看得更远。


我想,如果古人徐霞客、达尔文、哥伦布等等先知生在当今,或许会给我们留下更丰富的知识和文献。时代不同了,感知的过程大大缩短了,人也更聪明了。


一个人对世界万物的认识,是很受自身寿命的限制。所以,一个人的学识会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只是流连于“近”处,即目力所及、本身五官感受等等,常看草长莺飞、不能细说花鸟之名,目睹枝叶枯荣,不知树木之性。对“远”处泛义的感知衍生知之甚少,就有点鼠目寸光了。故此必须充分利用一切可能方式方法,由近及远,由里到外,由点到面,由现象到本质的感知提升,加快知识和能力的积累,更多地为社会做贡献。这就是学习和做学问应该采取的方式方法。


感谢前人的努力,给我们留下了极为珍贵的历史资料和文献,让我们从书本中学到很多知识。


感谢科学技术的发展,让我们得以缩短感知的历程。令感知的“近”变成“远”或由“远”变“近”。


知识和能力来源于人对万物的感知,没有真知灼见的感知就难以为社会做出贡献。


我们还年轻,珍惜今天,为将来更好地为祖国及世界做出贡献努力学习,!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