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ight

工程技术,地产投资,信仰家园,时尚生活
个人资料
正文

NTU气象博士谈季风,影响的远不止海盗

(2015-01-11 07:02:03) 下一个
科学家发现,索马里海盗的活动会随着风变化。在日照强烈的夏天,亚丁湾上吹起了从东非到印度的风。在强风中,索马里海盗的成功率会大大降低。于是,海盗们索性收工回家,过起了暑假,等到风力减弱的春秋季节再复工。

季风原理

亚丁湾的风随季节变换,被称为季风。海盗活动的周年变化,只不过是季风对人类社会的一次小调节。

在夏季,季风从海洋吹向大陆。在冬季,季风则从大陆吹向海洋。

季风原理

季 风源于海洋和陆地不同的热力性质。土壤的热容比海水低。夏天,在太阳的直射下,热容低的土壤会迅速升温,加热上空的空气。空气受热上升,形成低压。与此同 时,海洋升温慢,温度依然比较低。海洋上空的空气下沉,形成高压。在高压向低压的推动下,风向大陆吹,海洋上的潮湿空气也会随季风登录。到了冬季,太阳斜 照。热容低的土壤也降温快,造成西伯利亚的高压。风也就完全转了方向,从寒冷的西伯利亚,吹往温热尚存的海洋。

南亚与东亚

亚洲是地球上最大的一块陆地。亚洲的南方和东方分别是印度洋和太平洋。大尺度的海陆差异,创造了地球上最强的季风系统,每年随季节变换方向。古老的亚洲历史,也在季风吹拂中,显露出独具韵味的东方面貌

季风与农业

季风让农业变得简单。东方的两大农耕文明——南亚的印度文明和东亚的中华文明——都托了季风的福。

夏季季风

夏 天,季风裹挟着暖湿气流,从印度洋向印度次大陆进发。印度迎来它的雨季。西印度首当其冲,降水丰富,正适合水稻的种植。古老的印度河的文明,也因此在西北 印度繁荣。季风的锋面分别向东、向北推进。向北进军的一支遭遇高耸的喜马拉雅山,沿着山脉爬升。水汽在高空遇冷凝结,形成降水,滋润郁郁葱葱的南麓森林, 庇护了多样的生物。向东的一支越过孟加拉湾,再次补充水份,为东南亚的中南半岛带来雨季,哺育了密林中的占婆古国。然而,季风依然不会停歇。在东亚大陆低 压的吸引下,季风冲过南中国海,向中国开进。

从江南延续到日本的梅雨

在 中国,印度洋季风与太平洋季风会合,一起向内陆推进。五六月份,季风形成的降水锋面最先登录南方沿海。六七月份,江南迎来连绵的梅雨季节,为孕穗成熟期的 水稻带来降水。与此同时,日本和韩国也被季风锋面扫过,形成夏季降水。七八月份,季风开进到中国北方,灌溉了当地的耐旱作物。随着季风深入大陆,水汽进一 步减少,庄稼逐渐变成草原。季风在中国创造出农耕和放牧的两个农业阶梯。这两个区域的分裂和统一,成为中国历史的主音。

中国的24节气

对 于农业来说,季风的最大好处是规律。夏季季风在固定的月份开始,以相对稳定的强度持续数月,大大减少了农业的不确定度。规律的季风变化反映在历法上。中国 以24节气来反映不同季风季节的寒暑和降水。印度也根据季风变化,把全年分成六个季节。稳定的季风大大减少了水旱灾害的可能性,保护了脆弱的古文明。另一 方面,季风区的降水主要在夏季。而温暖的夏季,也正是有机物生长旺盛。水暖合一,是农耕的福音。

甘地:印度和平主义的代表

在 水旱规则的季风区,农耕文明异常稳定。中国早在秦代就建立了统一的政权,以中央集权的文官集团的行政模式,持续了将近两千年。而印度教拥有包容性的教义, 不但可以容纳多神信仰,还秉承了古老的和平主义,与侵略性十足的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形成鲜明对比。由于农业的自给自足,印度和中国的农耕文明都缺乏侵略性。 少有的几个武力帝国,如中国的清朝和印度的莫卧儿王朝,也是由入侵的草原民族创立。

季风,塑造了东方温婉的性格。

财富之风

季风创造了最古老的海上商路。

印度洋季风商路

季 风周期性的变换风向,允许帆船在一年内沿着同一条航路东西往返。这条航线从南中国出发,穿过东南亚的马六甲海峡,途径印度,最终到达遥远的红海和索马里海 岸。非洲的象牙和犀角、西亚的乳香和没药、印度的香料和宝石、中国的丝绸和陶瓷,都是季风航线上的常见货物。在运输艰难的古代,陆上丝绸之路不但漫长,而 且常常会因战乱停顿。这条季风航线才是连接东西方的关键。

郑和:波斯裔,回民

季 风航路东西跨度大,所以早期航运要分段进行。一批货物从中国运往西亚,往往要数次转手。航路上的港口,如泉州、马六甲、奎隆、亚丁,都发展成繁荣的贸易转 口港。伊斯兰教兴起后,阿拉伯人凭借着三角帆、指南针、天文知识和商业精神,能快速贯穿整个航线,从而主宰了印度洋的贸易。当郑和下西洋时,阿拉伯商人已 经在季风航线上活跃了数百年。郑和的波斯裔身份和穆斯林信仰,帮助了大明船队在印度洋港口的活动。

《一千零一夜》插图,王后与黑奴

除 了一般的商品,贩卖人口也是季风航路上的大买卖。黑奴贸易由来已久。早在欧洲人往美洲运黑人之前,波斯人和阿拉伯人就已经在拐卖东非的黑奴了。撒哈拉以南 的非洲缺乏强有力的政权,原始的部落也无法保护族人。季风航线方便了黑奴贩卖。黑奴被集中到东非的港口,在西南季风中运往阿拉伯。这些黑奴运往西亚和欧 洲,受尽屈辱,甚至被当作邪恶的象征。《一千零一夜》中的国王,就因为王后与黑奴淫乱,而愤怒的每夜仇杀女性。

各色香料

欧 洲人是季风航线上的后来者。阴冷的欧洲缺乏香料。中世纪的欧洲人把稀少的香料看得无比珍贵,甚至编出神话,说胡椒产于印度的巨树,由毒蛇把守,难以采摘。 奥斯曼土耳其垄断了利润丰厚的香料的贸易。而意大利人在奥斯曼土耳其的贸易特权,让他们积累了足够的财富,可以负担昂贵的文艺复兴。葡萄牙人希望能插手香 料贸易。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后,在东非雇佣了一位阿拉伯舵手,来完成在季风航线上的旅程。此时正值四五月,西南季风逐渐增强。船队借着季风,顺利抵达印度。

印尼的香料群岛

达 伽马从印度运回了胡椒,利润足以支付60次的航行费用。香料让整个欧洲疯狂,开启了大航海时代。为了和葡萄牙人竞争,哥伦布向西航行,想开发出前往印度的 新航线,却无意间发现了新大陆。荷兰人不满足于印度的香料供应,继续向东穿过马六甲海峡,控制了印尼的香料群岛。香料群岛也成为荷兰人继续向台湾、日本扩 张的关键跳板。奥斯曼土耳其和意大利城邦,却丧失了香料财源,逐渐凋敝。

文化传播

随着商品传播的,还有文化。通过季风航线,西亚、印度、东亚三大文明圈纷纷输出自己的影响力。

巴厘岛神庙

巴 厘岛是印尼的旅游胜地,以火山、悬崖、稻田和文化知名。印度教神庙分布在村庄、海岸和高山,构成巴厘岛信仰的核心。在巴厘岛的传说中,湿婆乘着西风东来, 把印度教信仰传播到巴厘岛。事实上,传说中梵天神灵的功劳,应该归于随季节变换风向的季风。在古印度文明的强盛期,印度教随季风航线东进,成为东南亚地区 的主要信仰。柬埔寨的吴哥窟和越南的占婆遗址,同样是印度教扩张时期的遗迹。

马来西亚国旗,新月图案是伊斯兰国家的标志。

有 趣的是,巴厘岛却被伊斯兰信仰包围着。伊斯兰教是印尼和马来的主流宗教。这是季风航路上第二次文化扩张的成果。六世纪之后,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半岛上建立起 来。在陆地上,穆罕默德的信徒们发动“圣战”,征服了西亚、北非和印度。海上的阿拉伯商人,也把真主的影响带到季风航路的沿岸。扼守马六甲海峡的苏门答腊 岛吸引了大批阿拉伯商人,也最先伊斯兰化。伊斯兰信仰迅速取代了原有占主导地位的印度教。按照同样的方式,伊斯兰教也借着季风贸易传播到了东非沿岸。

华人向东南亚移民

尽 管中国的大规模航海只在郑和时昙花一现,但中国对季风航线的影响不容忽视。为了讨好东亚霸主,东南亚小国素来都是向中国皇帝朝贡的常客。另一方面,闽粤的 华人也借着季风,跨越南中国海,前往东南亚移民。这些华人聚集在沿海城市,恪守家乡传统,继续过春节拜妈祖,在城市中建起大大小小的天后宫。到了十六和十 七世纪,荷兰殖民者大量引入华工来开发人烟稀少的东南亚,成为华人移民潮的高峰。在新加坡,华人构成达到70%以上。华人甚至在西婆罗洲建立一个共和国政 权——兰芳共和国。

东西方结合的南洋建筑

十 六世纪之后,西方的航海家们凭借坚船和大炮,接管了季风航线,也把西欧文明带到航线的沿岸。包括在兰芳共和国在内的小政权很快崩溃。西方人开始全方位接管 当地的宗教和政治。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建立起天主教堂,荷兰人则来传播新教信仰。法国人以拉丁字母为基础,为越南人发明了一套文字,割断了越南文化和汉文 化的联系。而东方文化也在沉默中反向对抗,把影响力融入到西方文明。英国人开始吃印度的咖喱、中国的茶。日本的浮世绘,受到巴黎画家的追捧。马六甲海峡的 混合殖民建筑,成了东西方文化融合的最好见证。

季风东来西往,依然是古老的姿态。但亚洲国家加快了步伐,急切着要追上西方。不知是否有一天,季风能融入世界的脉搏,为人类带来规律和和平。

(感谢作者@Vamei授权新加坡眼分享本文。本文首发于十五言。)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