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藤校到底招募什么样的孩子(二)

(2014-09-21 13:38:09) 下一个
问夕 于 2013-10-22 19:10:40

固然每个中学所能够提供的课程范围,课程难度很不相同,除了SAT成绩之外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成绩可以衡量,但是藤校在录取新生时,除了看孩子的GPA成绩,还会参照孩子所选课程的难度,从而判断孩子是否能够挑战自己; 参照所选课程的范围, 判断孩子是否能够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以及外部可利用的资源(比如别的学校的课程, 甚至提前选修大学课程等等)。这些无疑是判断一个孩子是否能够挑战自己,是否能够将周围资源最大化利用的从而将成就最大化的很好的方式,可以很好地判断孩子今后的发展潜力。比如孩子A和B选了同样5门AP课程并且都取得了5分,而孩子A的学校仅提供3门AP课程,另外两门是课余时间自学或者不辞辛苦通过别的途径学习到的。而孩子B所在的学校提供10门AP课程,他却只选了5门。那么在录取官的眼里,孩子A除了本校的资源外,还能够挑战自己, 并且发掘和利用外围的资源; 而孩子B连本校的资源都不曾充分利用。试想今后如果把两个孩子放在同样的资源环境下,谁更能够克服困难, 谁更能够发掘和利用资源并且取得一定的成绩, 谁的潜力更大就显而易见了。


而学业成绩之外孩子所能取得的成就,可以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在申请表上可以看到, 孩子需要罗列出从九年级到十二年级所参加过的主要活动,包括社团活动,公益活动中的职务及所起的作用,参加过的竞赛活动等以及在其中取得的成绩,参加各项活动持续的时间(几个月或几年),甚至要列出孩子每星期在这些活动中所花费的小时数。说白了这需要孩子能够早些发现其特长或兴趣, 并且在相应的领域有一定的实践, 相当的坚持和付出, 取得相应的成绩。总之越早发现,孩子越早参与,越早努力,越容易在申请前获得一定程度上的成绩或认可。如果孩子能够坚持下来,说明他对这方面有热情有梦想,更重要的是他能够为这一梦想付出努力;如果又能够取得骄人的成绩,说明孩子在这方面很有能力和天分。实际上哪种特长未必那么重要(除非某个稀缺特长, 孩子有兴趣容易取得成就, 还能押宝到恰恰是某学校所需的),但是一个有梦想,愿意努力又能取得一定成就的孩子正是藤校寻找的孩子。

不管是学业成绩还是特长成就,都是孩子个体素质, 潜力的表现。仅有这些还远远不够,藤校还要看到这些有潜质的孩子,愿意也能够把他的潜力贡献给社会和家庭。这些有潜质的孩子中,有一定社会和家庭责任感的孩子,才是藤校愿意培养的对象。比如孩子做义工,参加环保活动,或参与一些关心时事,关注老人儿童,关注第三世界等的社团等,或者去打工补贴家用等都是孩子社会,家庭责任感的体现。参加相应团体的时间越长,越能反映孩子的公益心。如果在相应团体中有一定的职位,越能反映出孩子的领导能力。这些无一不是藤校所寻求的。

但是, 上述所列的无论个人素质还是社会责任感等,基本上是通过一系列毫无生机的数字或清单的罗列来呈现的,并看不到一个活生生的孩子。而且基本上是事实部分,只要不粗心列错或有遗漏,基本不会有什么出入。属于硬性的条件,大部分孩子都可以罗列出一个不错的清单。而另一部分软性的部分,确是最难把握,也恰恰是最可能吸引录取官眼球的内容,即是申请文章和推荐信。当然还有面试。

申请文章的题目可能会有些不同寻常,也可能范围很广,让人觉得无从下手。但是这恰恰提供了一个开放的话题, 可以充分地展示孩子的特点和与众不同之处。不单反映孩子的语言水平,表达能力,也反映个体的成熟程度,对自我发展方向的发现和激情,对文化冲突的处理,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处理问题的能力等等。录取官们看过太多的申请文章,一般化的文章留不下什么印象。所以在有限的字数范围内,不要浪费篇幅在上述已列的清单上,尽可能展示自己在清单中看不到, 又很能体现自我特点的其他方面, 让自己突出出来,给录取官留下深刻的印象。

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推荐信,推荐信所起的作用非同一般,其重要性比求职推荐信有过之而无不及。通常是通过老师或长辈的眼光,从第三者的角度评价一个孩子。有个别学校还会需要同龄人的评价信。老师会直接把推荐信发给学校, 孩子根本看不到。因此推荐信一定要找熟悉孩子且欣赏孩子的老师写, 可以写得个人化些。这项内容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孩子人际关系处理能力的一个反映。

当然,最后就是如何将这一切全方位地展示给学校,让学校充分认识孩子—一个独立完整, 有特点, 又有培养潜力的活生生的个体。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