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石雨哲:为底层的苦难而呐喊:读舞曼西楼先生《别再挖煤了,爸爸》

(2007-01-17 19:50:34) 下一个

石雨哲:为底层的苦难而呐喊:读舞曼西楼先生《别再挖煤了,爸爸》

(首发稿)

文章摘要: 高尚的诗歌不仅能表达作者的感受,更能反映生活。诗歌同样关注着现实的苦难,展现着真实的中国,这是我读舞曼西楼先生的诗《别再挖煤了,爸爸》时,特别强烈的感觉。舞曼西楼先生以一种为底层生存者而呐喊的写作姿态,用文学的意象表现出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那些挖煤的矿工的基本生存状态和感受。

作者 : 石雨哲,


發表時間:1/16/2007

高尚的诗歌不仅能表达作者的感受,更能反映生活。诗歌同样关注着现实的苦难,展现着真实的中国,这是我读舞曼西楼先生的诗《别再挖煤了,爸爸》时,特别强烈的感觉。舞曼西楼先生以一种为底层生存者而呐喊的写作姿态,用文学的意象表现出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那些挖煤的矿工的基本生存状态和感受。他用一个小女孩对父亲的牵挂,用小姑娘的苦苦哀求,表达着那些为了最基本的生存而挣扎的人们的悲苦命运。

《别再挖煤了,爸爸》,语言平实,然而充满着真正的现实精神。舞曼西楼先生从对挖煤工人悲苦命运的关注,以强烈的情感,发出心灵的呼喊。舞曼西楼先生在《别再挖煤了,爸爸》这样写道:

别再挖煤了,爸爸

你看你都黑成啥啦

洞里也黑得可怕

每天早上你离开家

妈妈就在院里走呀走呀

别再挖煤了,爸爸

我怕你变成小芳的爸爸

他那天早上进到井里

就再也没有回家

小芳和她妈妈哭呀哭呀

别再挖煤了,爸爸

小芳说那洞里不能喘气

就那么摸黑地等着有人来拉他一把

要是你想我了就赶快出来

别像小芳爸爸在里边憋呀憋呀

别再挖煤了,爸爸

整首诗歌朗朗上口,几乎象是个童谣。然后诗歌里没有童谣的欢乐,有的只是无言的控诉与痛苦。这是一个来自于遥远矿区的童声,这童声里满是担忧和哀吟。这稚嫩的哀吟,对于一个“欣欣向荣”的经济发展的社会,真是不合时宜。可怜的孩子害怕失去依靠,害怕承受在她这小小的年龄,根本无法承受的未来。

“别再挖煤了,爸爸!”这绝望的呼喊重复了四次,一次比一次痛苦,一次比一次带着血。一个还没有长大的孩子,一个担惊受怕的母亲,一个卑微的置身危险矿井的父亲,一个随时会破碎的家庭。他们分担着共同的命运。这其中的屈辱、艰辛、凄凉和悲怨,就集中在这小女孩的一声嘶喊中了:“别再挖煤了,爸爸!”

可不挖煤又能怎样?一家人靠什么来生活呢?

这里有三重的痛苦。

有一重是:作为被侮辱和被损害的人,这一家人所体会到的生存的痛苦;再一重是:作为诗人的舞曼西楼先生,怀着对于他们深切的同情,却不能改变他们命运的痛苦。第三重是:诗人唤醒了读者。在这可怜的小女孩与他的父亲身上,读者也承担着与他们共同的命运。一个同情着的人,与一个受苦受难的人,可能只有一步之遥,或者干脆两者就是一体。在这无边的痛苦中,所有的人都有同样的不可摆脱的命运。

在一个以经济发展而自豪的国度,痛苦显得真是不合时宜。在一个强调和谐的社会,快乐与幸福应该是主流。诗歌在这个年代,似乎只应该充当歌功颂德的角色。在这样一个苦难与淫靡并存的时代,多数诗人选择了犬儒主义。越是黑暗与痛苦,所谓诗人就越是虚假地抒情,或用玩世不恭的态度玩弄词藻。越是苦难与压迫,所谓诗人就越是用一种媚俗或媚雅的眼光,拒绝了那些苦苦挣扎在生死线上的人们,

只有少数诗人,能承受孤独中的痛苦,并以这痛苦而分担着在底层的劳苦大众的命运。因为只有以这种痛苦的分担,这种命运的共同担当,诗人才能以诗歌的力量通向自由、良知和人类尊严。

面对生活的真实,面对人生的苦难,面对历史的责任,作为诗人的舞曼西楼先生承受着这痛苦。他以个人体验的真实,还有对底层民众的同情,写下了这首泪水中带着血的诗歌—— 《别再挖煤了,爸爸》。

转自自由圣火网站
http://www.fireofliberty.org/article/2414.asp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