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郑延龄临的“在昔篇”

(2015-03-18 12:45:37) 下一个
            在家中有些上了年纪的字画,不是赠给我曾祖父,就是赠给我先高祖父的,要搞清楚上面的署名往往很费时间,好在现在互联网开通,说不定就可以找到一些蛛丝马迹,这不仅使我对家族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而且还增长了不少知识。  下面是署名郑延龄的写给我曾祖父吴筠孙的四条屏,文字为:

笃生许君,集成群艺。司农侍中,师承有自。俗儒啬夫,漓真即伪。其文既讹,其字曰诐。

发愤成书,厘非归是。上之朝廷,垂之奕
。五百四十,建首顺从。九千三百,孳乳而系。

统以六书,象形指事,转注形声,假借会意。既说其文,复解其字。分别布居,不相杂厕。

五经无双,万世攸赖。上下古今,纵横华裔。帝德圣功,民情物态。不有祭酒,斯文谁系。

康成伯喈,服其精诣。吕忱江式,得其奥秘。魏晋唐宋,承之弗坠。《篇》《韵》迭兴,形

义渐晦。行楷谐俗,《仓》《雅》沦弃。之推少温,二徐昆季。探厥渊源,审彼蹠盭。聿乎

元明,俗学愈炽。睹籀则蒙,视篆若眯。刻印虚造,阔扁可图。

筠孙母舅大人教正丁卯菊秋甥郑延龄节临濠叟篆在昔篇”。




从称谓来看,我的曾祖母应该姓郑,这在我的家谱上还是空白。  丁卯年是1927年,我祖父生于1884年,我的曾祖父此时可能已近古稀之年。字是在深秋时节写的,郑延龄节临了清代书法家杨沂孙篆书的《在昔篇》。 

            沂孙1812或1813-1881),字咏春,自号濠叟,是江苏常熟人,道光二十三年举人,曾官安徽凤阳知府。《在昔篇》是他在光绪三年, 即1877年春撰成, 全篇总共1040字,为四言诗体。光绪六年(1880)他把大篆和小篆相结合,把此文书写成篇。

     大篆和小篆是中国的古文字,大篆主要是今存的籀文(石鼓文);而小篆则是秦统一后,由李斯根据大篆等文字简化而来的。 两汉后由于隶书的盛行,大篆和小篆基本从平时的书法中退出。 清代金文研究的兴起,篆书又成为文人的追求。 但由于篆书长期脱离书法艺术的发展,篆书的书写需要有根本性的变革,《在昔篇》是一篇划时代的研究古文字和古文字书法的文章。 沂孙本人又工篆书,融会大、小篆。篆法精纯,学力深厚。 下面是他书写的《在昔篇》一页:


             湖州晚报曾登过一篇邱鸿炘老先生的文章“下昂村的三位同盟志士”,其中提到他的老师郑延龄,号宇壶,归安下昂人,在日本早稻田大学攻读理化科。回国后,在湖州府中学堂和浙江省立三中当数学教员。还任吴兴女中校长。中间跟胡维德到日本做驻日使馆的会计(日本地震这一年归国)。曾任吴兴县参事会(县议会)议员,他三年前(即1958年)故世于吴兴下昂镇家中,他一生好老黄佛学,晚年更甚。孩时我湖州家修篁馆(清周榜眼府书房)就挂着先生的隶书对联,惜乱世时被毁。日本关岛大地震是1923年,1927年郑延龄已在国内,从年龄和籍贯看这位郑延龄很可能就是写上述条幅的我曾祖父的外甥,同为湖州人,善书法。


     当然这些还只是一些推测,我希望能找到更多的证实材料*。


* 最近已有郑延龄的后人后我联系。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