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园 (非公开的博客)

高山流水遇知音,从此为你乱弹琴.痴人说梦逢知傻,有空为你胡乱码.
个人资料
正文

我们都活在比喻之中

(2009-04-13 05:55:21) 下一个

作者:兰小欢 http://www.bullogger.com/blogs/shafa/archives/289352.aspx

来牛博快一年了,写了很多字,认识了很多人,学习了很多东西,自己改变了很多。谢谢去年此时phiphy的推荐,谢谢老罗提供这样的平台,让我重新认识“博客”这个载体。也感谢很多读者的评论和来信,用写作促进思考和交流,对我帮助很大。

下面这篇关于语言的文章,算是写给自己的小纪念吧。

===================================

常常看到各种各样的“论战”,或者“口水仗”。比如这两天浙大郑强与某女生的对峙,很滑稽。讨论的现象是百多年前中国遭遇西方时就有的,发言的水平也还停留在百多年前。换汤不换药,明明都是傲慢与偏见,却偏偏装作理智与情感。

从比喻的角度看吧。比喻不仅仅是语言和修辞,比喻还塑造我们的思维,指导我们的行动。是的,我们无时无刻不活在比喻之中。

“论战”是个比喻,用“战”喻“论”。这个比喻不是孤立的,而是一套巨大的系统,有“论战”,有“口水仗”,有“舌战群儒”。有“战”便有武器,于是有“唇枪舌剑”,“火药味十足”,有鲁迅的“标枪和匕首”;有“战”便有攻有守,于是有“言辞咄咄逼人,让对方忙于招架”;有“战”便有输有赢,于是有“得理不饶人”和“拱手投降”;有“战”便有损伤,于是有“驳的对方体无完肤”和“让对方的理论土崩瓦解”。

以“战”喻“论”,“论”“战”结合,是我们思考“论”这件事的基本方式,“批判的武器”和“武器的批判”,何其精准!

用一种事物形象化另一种事物,或者说,用“喻体”形象化“本体”,进而用感受“喻体”的方式思考、对待、和理解“本体”,是我们思维和行动的基本模式。多举些例子吧。

“爱情”是什么?是物理现象吧?“爱的火花”啊,相互“吸引”啊,“不能自拔”呀。是病吧?恋爱症候群嘛,爱的“疯狂”嘛,治不好的话,爱还会“枯萎”甚至“死掉”啊。是魔术吧?“着迷”啊,“爱的魔咒”啊,“神魂颠倒”呀。要不是战争吧?“被她征服”了,“伤痕累累”了。这无穷多的比喻就是我们看待“爱情”的方式,我们用语言把它固定下来,然后传下去,继续影响下一代人思考“爱情”的方式。

我们无时无刻不在用比喻思考,心情好的时候,想“开”了,积极“向上”了,这是借用空间来比喻;心情不好了,就“失落”了,“钻牛角尖”了,也是空间的比喻。

这种用感受“喻体”的方式思考、对待、和理解“本体”的模式有个固有的特点,就是对“喻体”的体验常常会主导我们对“本体”的认知。比如,一旦接受了“论战”以及与此相关的一整套比喻之后,“战”就成了常态,“论”退居二线。所以在争论中,脸红脖子粗全力争胜是常态,而平心静气的“论”少之又少。“真理越辩越明”的意思也常常变成“在不断的战争中,最后存活下来的那个就是最强大的”。类似的,一旦我们接受“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以及与此相关的一切诸如“围城”“囚鸟”的比喻之后,麻木和消极不作为就会不知不觉成为常态,而且心安理得,没人会责怪坟墓里的人不活蹦乱跳的。


我们都用语言思考,而各种各样的比喻是语言中最重要的一环。说话需要语言,说话也需要时间,所以话语中有无数利用时间长短的比喻。写作需要语言,写作也需要空间,所以关于文字篇幅有无数利用空间大小的比喻。这种时间和空间的形式,直接影响了我们对内容的感知。

我跑!

我跑啊跑啊跑啊跑。。。

这就是空间形式的差别带来的理解差别。


我们总是用我们能感受和体验到的东西做“喻体”来理解其他的一切,而毋庸置疑,每个人的感受和体验都非常有限。所以,无论是文字的作者还是读者,都让我们对语言小心一些,对基于语言的自己的认识水平谦虚一些吧。

=============================

如果你对比喻的话题有兴趣,对这种无所不在的思维方式产生的原因和结果有兴趣,对由此引发的哲学争论有兴趣,并想看到更多精彩的例证和清楚的分析的话,推荐这本30年前出版的经典《Metaphors We Live By》。今天,它的影响已经远远超出了语言学和心理学的范围。

我觉得这本书应该没有中文版,因为它关于英语语言本身,书中无穷多的比喻,汉语中没有对应物。

[ 打印 ]
[ 编辑 ]
[ 删除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