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园 (非公开的博客)

高山流水遇知音,从此为你乱弹琴.痴人说梦逢知傻,有空为你胡乱码.
个人资料
正文

艾米:生可忍,熟不可忍

(2009-01-08 07:15:06) 下一个
更新:

有几位买了书的网友仔细查了一下, 发现纸质版"十年忽悠"并没将"生可忍"改为"士可忍", 可能是那位网友记错了, 但编辑的确是改动了"生可忍, 熟不可忍", 且改动两处, 而两处的改动竟然不一样. 也许只有学心理学的人能解释编辑为什么这样改动了:)

下面是一位买了书的网友提供的纸质版改动情况:

作者:木耳6   2009-1-11 19:56  

今天买了<<十年忽悠>>,这本书看着"舒服".很好奇地去找那个“士可忍,孰不可忍",不过没找着.

我看到的是:
1."而做文学理论比较研究的,竟然是指指戳戳别人的指指戳戳,那就太过分了。是可忍,孰不可忍" (P2第19行, 此处网上原文是"生可忍,熟不可忍").

2.她打定主意不再提ABC,也希望他自己不再提,有过一个ABC没什么,但如果成天拿出来回味,甚至拿来做个标准,衡量后面的女友,那就有点生可忍,孰不可忍了(P311第10行,此处网上原文是"生可忍,熟不可忍").

我没见着"士可忍",但我还是怪那个编辑乱加改动,第一处改了艾米腔,第二处"生孰"又如何配对?
--------------------------------------------

“生可忍,熟不可忍”当然是搞笑,正确的用法应该是“是可忍,孰不可忍”,这里的“是”是个代词,意思是“这”;“孰”也是个代词,意思是“谁”“什么”等。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这都可以忍,还有什么不可以忍?

刚好这个“孰”的读音跟“熟”一样,据说在古代还真的有“熟”的意思,表示“程度深”,这俩字看上去又那么相象,叫人不当成“熟”字都不好意思。

有句老话说“中国人认字认半边”,所以很多人就把这个“孰”当成了“熟” ( 上半部一样 ) ,又因为这句话似乎有对比的意思,于是就有人想当然地认为前面那个“是”应该是“生”。

“生可忍,熟不可忍”不是我的发明,虽然我小时候一贯“认字认半边”,而且固执地认为我认的那半边比正确的读法更有意思,但我那时还没接触到“是可忍,孰不可忍”这个说法,所以无缘成为这么有趣的读法的创造者。我也不记得这话是从哪里捡来的了,总之是对它一见钟情,一看到了就很喜欢,一喜欢就据为己有,一有机会就用上,而且再也不想回到正确的用法上去。

于是我在“十年忽悠”里用了“生可忍,熟不可忍”,由于这个故事是在网上连载的,跟读的人都很熟悉我不时用几个别字的习惯,所以没有人认为这是一个知识错误。

但最近“十年忽悠”出版了,有热心且细心的读者发现编辑把我的“生可忍,熟不可忍”改成了“士可忍,孰不可忍”,并因此对群言出版社的编辑提出了批评。 (这位网友的贴子附在本文的跟贴里)

这位读者不仅热心细心,而且幸运,因为 TA 既看过网络版的“十年忽悠”,又看过纸质版的“十年忽悠”,不然 TA 就不知道是编辑改动了我的原文。

我这个最应该先睹为快的作者大人还没看过纸质版的“十年忽悠”,因为我还没拿到样书

我曾试图从网上购买“山楂树之恋”,那时我的 20 本样书都赠送给网友了,但还不够,所以我上网去购书。当我过五关斩六将填了大把的表格,终于来到最后一关时,才气急败坏地发现网站不收国外的信用卡,必须有国内的账号才行。

最后我不得不从出版商那里订购了 20 本“山楂树之恋”,请他们从我的版税中扣除买书寄书的钱。后来因为“山楂树之恋”一再重印,而出书合同里写明了每重印一次我可以得到两本样书,所以出版商后来又寄来了一些样书。

“山楂树之恋”是 2007 年 9 月上市的,我忘了是什么时候拿到了第一批样书,大概是一两个月之后吧。现在这家出版公司似乎动作更慢,且不说“十年忽悠”刚出版上市几天,就是出版了好几个月的“至死不渝”,我都还没拿到出版方许诺的 15 本样书。不知道出版方在忙些什么,办事速度太慢了,用我们太奶奶的话来说,就是“手像脚一样”。

既然我还没拿到“十年忽悠”样书,所以我还不能肯定编辑究竟是怎么篡改“十年忽悠”的,但我可以声明一下,改动的事应该不是群言出版社的编辑干的,而是“贝榕”图书公司的编辑干的,至于这两家公司是不是共用相同的编辑,或者外聘相同的编辑,我就不知道了。

如果那位读者说的不错,那么编辑大人把“生可忍,熟不可忍”改成了“士可忍,孰不可忍”。如果他真是这样改的,那就真叫人寒心了,堂堂的编辑,难道连“是可忍,孰不可忍”都不知道?

我为什么不让编辑改动我码的字?这就是原因。不是因为我水平有多么高,写的东西是多么一字千钧,不可更改,而是编辑的水平比我还低,一改就会改得更糟糕

那位细心的读者还提出了另外两个问题,一个是编辑把“十年忽悠”的序和后记删掉了另一个问题是“至死不渝”最后部分删掉了很多,有点前言不搭后语,让人摸不着头脑。

关于这两个问题,我应该出来澄清一下,这不是编辑干的,而是我干的。

我为各个故事写的序,大多是在讲故事的来源,以及我写某个故事的原因。我自己为几个故事写过后记,黄颜和静秋代写了几个后记,大多讲码字过程中值得记叙一下的事情,有时也澄清一些误解,或者反驳几个谬误。

“山楂树之恋”出版后,发生了“人肉搜索”的风波,所以我发了声明:我的所有故事都是虚构的,请不要费心去搜索故事人物原型。

由于我写的每个故事的序言和后记都涉及到故事外的东西,所以我这次向出版方提交书稿的时候,都没包括序言和后记。我还一再嘱咐出版方在每本书前面都加上“本故事纯属虚构”的字样,我不知道他们加了没有,但这可能是他们在“十年忽悠”的宣传词里使用“半自传体小说”的原因。

我提交给出版方的“十年忽悠”电子稿有一些删节,因为国内当局对“八平方”仍然是耿耿于怀,所以我删掉了与那有关的段落。

“至死不渝”我也删掉了好几个章节,主要是与“八平方”有关的,理由同上。我本来可以改动故事情节,以填补删节造成的鸿沟,比如把卓越的下放到印刷厂工作,写成是因为他跟姜阿姨的事情曝光,但那样一改,就太顺理成章,也就不会引起读者注意了。

我让删节造成的鸿沟留在那里,是因为我希望细心的读者会发现这道鸿沟,并产生疑问,因此找到未删节的电子版本,了解事情真相。

比如删节后的“至死不渝”突然提到卓越“他(卓越)那时的情况好多了,已由印刷厂调到了图书馆”,读者读到这句,一定会觉得自己漏掉了什么,卓越不是大学副教授吗?怎么会到印刷厂去工作?但返回前文去寻找,也找不到任何说明,那些爱动脑筋的读者 ( 如果 TA 对作者有所了解、有点信心的话 ) 一定会想到这里删掉了很多内容。为什么删掉?细心的读者从前文对卓越参加的那些聚会的描写会悟出真实原因来。

“至死不渝”删掉的内容,在 SPACES 艾园可以找到,在文学城艾园也可以找到。“至死不渝”还有些内容没写完,主要是海外部分,很多读者都猜到了,因为故事结尾于一个按常情无法皆大欢喜的三角面前:石燕、黄海、卓越之间的感情纠葛,而且整个故事还没直接写到“至死不渝”,也就是说,还没点题,而我对故事题目是极为关注的,我写的故事,有没有中心思想不要紧,但一定要切题。

等我有了时间,我会把“至死不渝”的海外部分写出来,以飨读者诸君。

在此感谢那位细心热心的网友,如果不是TA发现,我自己可能还要等上几个月才能发现编辑的这些篡改.

[ 打印 ]
[ 编辑 ]
[ 删除 ]
阅读 ()评论 (13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