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园 (非公开的博客)

高山流水遇知音,从此为你乱弹琴.痴人说梦逢知傻,有空为你胡乱码.
个人资料
正文

远望晴空:老三原型还活着

(2007-09-30 05:09:01) 下一个
昨晚看了<山楂树之恋>,看到凌晨4点多,大概看了三分之二,一时找不到余下的文章,而且(不是由于困)我害怕这样好的文章被我一口气读完了没有一点余念回旋,会出现激情过后的松懈,于是我关了电脑.

     今天8点多醒来了,处理完一些琐事,我通过另外一个链接找到了余下未读的段落,又花了两个多小时,读完了这本小说.

    关于这本书,网上有诸多评论,我最不能容忍的一个博客中这样写道:"文笔稚嫩,作者一定没在中国文坛混过;故事性不强,说明没有什么处心积虑的“圈套”;有些清新明亮的场景和一些非常揪心的细节----可以肯定,该作者是草根派的。"

     <山楂树之恋>的文笔稚嫩吗?只能说评价者自身的判断力低下了,艾米的文笔老道,几乎达到了不露痕迹的地步,其功底直追<水浒>,许多场面的描写,落笔简单却温馨流畅,如静秋与三哥相会那段,三哥蹭乱静秋头发,书中写:

他歪着个头看她,说:'你---披着头发----真好看----'

她龇牙咧嘴:'你说话----太恶心了---'"


即使是出场不多的"铜婆婆",也是栩栩如生,静秋寻打工的那段,甲方要招打夯大声唱歌的,静秋想唱,少女的羞涩让她开不了口:

静秋说,我不怕,我敢唱。

“甲方”就说你唱个我听听。

静秋觉得那人有点流里流气的,又碍着“弟媳妇”在旁边,就不肯唱。

“甲方”说:“我说了吧?你根本不敢唱,这活只能找中年妇女干,人家那嘴,什么都唱得出来。”

“铜婆婆”说:“我敢唱,我也会唱。”当即就瘪着嘴唱起来,“尼姑和尚翻了身,嗨,吆呀霍呀,日里夜里想爱人,也呀吗也吆霍呀----”

静秋一听,那唱的什么玩意啊,都是男男女女的事,虽听不太懂,但是也知道是有关半夜里女想男、男想女的事的。她想自己肯定干不了这活,只好看着“铜婆婆”金榜高中,欣欣然地跟“甲方”去了。


    杜甫的<赠卫八处士>"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苏轼吊亡妻的"小轩窗,正梳妆"意境也只在咫尺之间.没有深刻的功底是绝难达到的,琼瑶阿姨写不出如此清新而有意境的文章.

   
另外谈几个个人的观点

********作者真的是两位吗?

<山楂树之恋>成文的由来据说是两位华侨作者,一位原作者,我们也把她叫静秋吧,将自己保留的资料给了艾米,艾米通过第三人称的叙事,将这个故事记录了下来.我宁愿相信这是个善意的骗局,或者说--真实的谎言.

这个说法荒唐吗?首先,书中的静秋,是一个文章写的很好的女孩子,很有才气,她的作文老师将两个班上绝大多数的同学作文让她评改就是明证.以前我们经常听说过作者深入生活采访,发现许多民间传说,由不善文字表达的老人传出,他们成了原作者,这样采集传说的人就成了再作者.原作者本身是叙事能力很强的人再转手他人写作的现象非常罕见,中外文学史上倒是不乏真实第一作者借用第二作者的口吻描述自己故事或者思想的例子,连大名鼎鼎的<红楼梦>也借口是"假语村言".

其次,一段刻骨铭心的初恋,(30年前的初恋应该比现在年轻人的初恋更珍贵和纯洁)作为一个女人,是很少有将它和盘托出献给世界上第三个人的,连自己的结发爱人和儿女也不能,因为它只属于两个人或者全世界.除非艾米和静秋有极不寻常的关系,古人说"患难见真交",这种关系基本上只可能在74--76年那段存在,(大家都明白工作后,或者成人后,很难再结交这样的知音,男人之间如此,女人之间更谈何容易?)或者是我不明白海外华人的思想和内地的差别,总之觉得若是静秋在出国后认识的艾米然后成能够将初恋感情分享的知音,可能性太小了,此外还有一个可能,就是艾米也是静秋在74-76年段最要好的闺中好友,并且一直观察了这一整段恋情,那么她在书中应该有体现,可是书中与静秋关系亲密的女友,从大嫂到小妹到秀芳,都没有这种再创作的可能性.

最后,<山楂树之恋>虽然伤婉,但是创作过程中的恬美与幸福(包括艰辛)是可贵的,如果真的爱这样一个初恋情人的话,静秋不至于放弃亲自品尝这份滋味的机会,就象一个有生育功能的母亲,即便生产的过程再痛苦,轻易不会让她人代替怀孕.而书中清清楚楚表示,静秋是个文字功底极其深厚的才女.况且,如果不是本人亲身经历,很难写出那种少女情怀的感觉,谁也不愿意把自己的少女情怀私自坦露在另外一个同性面前.

大家都认为艾米不是第一原作者,是真是假,只有比我更好奇的人亲自去追问了.

我的直觉和缪觉是,静秋就是艾米,艾米就是静秋,没有一个原作者和再作者的过程,或者说静秋,不愿意让人们特别是自己的亲人和子女知道这是自己心底最深的故事,只想借此委婉表达对三哥那种挥之不去的情感.(当然只是一厢情愿的想法:)

********故事完全真实吗?

直觉告诉我,现实中没有这么巧的故事,我并不是说故事不真实,而是说在某些细节方面,肯定经过了艺术的加工,故事的情感是完全真实的,但是当时的细节有一些或者较大出入.

********生活中的三哥原型真的死于白血病吗?

这更象个善意的谎言.我的理解是,生活中的静秋和三哥确实发生了一段最纯洁的恋情,然后由于时代的原因,他们后来不能再见面,彼此各自成立了家庭,但是内心深处还藏着对彼此最深的回忆,静秋应该是个理想主义和完美主义者,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将三十年的间隔浓缩在咫尺.所以宁愿在小说中给三哥安排了一个美丽的结局,因为,三哥是确确实实真心地爱静秋的,不带任何杂念.

我相信,三哥还在中国的某个角落生活着.他一定会读到<山楂树之恋>,知道大洋彼岸,有他少年时代最深的回忆.

    昨晚读到凌晨三点多的时候,我忍不住给她发了个短信,告诉她有这样一部感人的小说,并说里面的静秋和她一样的性格,一样的美,告诉她以后我也要写一本这样的书来.她是个单亲家庭的孩子,从小跟母亲一块长大,自立而且坚强.我们在一起的时候是那么短暂,分手了之后才发觉我是那么爱她,倔强的她一直不肯再见面,再联系,我只能在心中祝愿平安.

    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 打印 ]
[ 编辑 ]
[ 删除 ]
阅读 ()评论 (4)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