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原创] 调理脾胃防百病

(2014-04-01 02:58:59) 下一个

 

[原创] 调理脾胃防百病

新西兰注册中医师公会  罗鸿声

 

“调理脾胃”是中 医的术语,也是中医的一种保健方法。通常分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防,第二个层次是治。防的层次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而治的层次则是医师的职责。中 医的“脾胃”是一种功能性概念,不是指具体的器官,这与西医脾胃的概念不同,其原因与古人对人体器官的结构和功能之间的关系认识不足有关。从中医古籍记载 来看,在2000多年前,医学解剖是古人认识人体结构最直接的方法,古人通过解剖,看到了心、肝、脾、肺、肾等器官实体,而对这些器官的生理功能的认识则是通过两种方法获得的,一种是通过肉眼观察归纳出脏腑的功能,如心主血脉肺司呼吸等等,但对于脏腑众多的功能是难以通过解剖目测直接获得的。所以,古人又借助了司外揣内 “以象测脏”的方法,从人体的一些外在的生理现象及病理表现去推测它们与脏腑的内在联系,并将这些外在表像归纳划分为各脏腑的功能,这就形成了中医的“藏象学说”。因为通过司外揣内 “以象测脏”的方法所获得的许多脏腑功能与脏腑的的实际功能是不相符的,往往会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例如心主神明” “脾主运化”“肾主生殖”“肝调情志等,造成了中医脏腑的解剖结构与生理功能分离的现象,中医的这种脏腑概念一直沿用到清末民初西医进入中国之前。自从西医进入中国后,中医发现了古人的脏腑理论中有些是结构与功能不相符,为了与西医的五脏进行区别,因而将中医的五脏看成是各种不同的生理活动的功能单位。

西医的“脾”是人体的一个免疫器官,西医的“胃”也只是一个消化器官,而中医的“脾胃”则是一个功能性单位,具有多种生理功能。中医“脾胃”的功能如果从西医的角度去理解的话,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胃肠道的的所有功能(运动功能、感觉功能、分泌功能、屏障功能、排便功能等),这一功能中医称为“胃气”,对正常人来说,胃气充足是机体健康的体现。2物质代谢功能(包括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能量代谢、水液代谢)。3免疫功能:包括两方面,一是胃肠道局部的免疫功能,另一个是全身整体的免疫功能4脾胃是人体“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正常情况下,胃肠道与大脑之间有一个由三级神经系统(肠神经系统、植物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以及胃肠道激素共同组成的一个双相调节网络,叫“脑-肠轴”,大脑可以通过“脑-肠 轴”调节胃肠道功能,胃肠道的变化也可以影响大脑的功能。“脾胃”能通过消化吸收以及物质代谢功能,从食物中吸收和利用各种营养物质,以维持正常的生命活 动,明朝的李中梓将“脾胃”称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另外,“脾胃”还能提供营养物质营养免疫系统,增强全身的免疫功能,所以,东汉的张仲景提 出了“四季脾旺不受邪”的理论。由于“脾胃”的这些功能对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旦人体受到某些因素的作用导致“脾胃”功能减弱时,就 会导致上述功能紊乱而发生多种疾病,所以元朝的李东垣说:“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导致脾胃功能减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1、不良的情绪反应:不良的情绪反应往往是由不良的社会因素(如经济条件差、人际关系不协调、家庭不和睦、工作压力大、家庭的不幸事件等等)和不良的心理状态(孤僻多疑、妒嫉偏激、怨恨恚怒、虚荣)引起。可以有多种多样的表现,紧张、恐惧、失望、焦虑、烦恼、抑郁、忧伤、孤独、悲观、怨恨、愤怒、绝望等。过度或持久的负性情绪反应,可以干扰高级神经中枢的正常活动,导致植物神经功能失调胃肠激素分泌紊乱,然后通过“脑-肠轴”的介导,引起胃肠道运动障碍和胃肠道的感觉异常而导致脾胃虚弱。

2、不良的生活方式:不良嗜好:吸烟、喝酒、咖啡、浓茶对胃肠道粘膜有损害作用。不良饮食习惯:饮食不节(暴饮暴食、节食减肥)、饮食偏嗜(喜欢辛辣、煎炸、烧烤、生冷的食物)、饮食不洁(食物不洁或餐具不洁易导致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这些因素均可以引起胃肠运动障碍。不合理的饮食结构:膏粱厚味,腻或味道浓厚的食物,例如过多的脂肪、蛋白质等易使胃排空延缓,也可导致胃肠运动功能障碍。不规律的作息:劳累(体力和脑力)、熬夜也可以影响高级神经中枢的活动,然后通过“脑-肠轴”的作用导致脾胃失调。缺乏运动或运动不当,可使胃肠道血液循环障碍而影响胃肠道功能。滥用药物,乱服补品:滥用阿司匹林、糖皮质激素、抗生素和乱服补品可损伤胃粘膜,引起胃肠道运动障碍和胃肠道的感觉异常而导致脾胃虚弱。

以上这些因素可以是单方面的作用,也可以合而为病,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当社会因素和不良心态引不良情绪反应时,会干扰高级神经中枢的正常活动,导致植物神经功能失调胃肠激素分泌紊乱,然后通过“脑-肠轴”的介导,引起胃肠道运动障碍(胃肠道张力下降,对机械性膨胀耐受性降低)及胃肠道感觉异常(对多种有害刺激的敏感性增高,如对胃肠激素及胃酸呈超敏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当受到外在因素(如饮食不节,暴饮暴食,刺激性食物,吸烟,喝酒,细菌感染等)作用时,细菌感染等就会加重脾胃功能的损害。

脾胃功能虚弱以后通常可有下列表现:

1、消化不良的症状:例如食欲减退,口淡无味,不思饮食、上腹不适、上腹胀、腹胀常于餐后加重,餐后饱胀、早饱、嗳气、恶心等。大便稀溏或先干后溏。

2、身体虚弱的症状:面色萎黄、容易疲劳、肢体倦怠、常感精力下足、少气懒言、头晕、耳鸣、健忘、注意力不集中等。

3、情绪和心理方面的症状:例如情绪低落,焦虑,抑郁,恐惧等表现。还有一些人有疑病倾向,较为突出的是“恐癌症,常常造成患者失眠。这些情绪和心理方面的异常又可以通过脑-肠轴的介导加重。

这些症状的出现,表明我们的脾胃功能减弱了,如果我们不引起重视,日久之后就会发生各种疾病。例如:1、胃肠道的运动功能失调:可以引起功能性消化不良、便秘等。2、胃肠道的屏障功能失调可以引起慢性胃炎、溃疡病、肠源性内毒素血症。3、胃肠道的消化吸收功能障碍可以引起营养不良性疾病:缺铁性贫血。4、物质代谢功能失调可以引起代谢性疾病:如肥胖症、高脂血症、高血压、2型糖尿病等,目前将这四种病称为死亡四重奏。5、免疫功能低下可以引起感染性疾病:容易患感冒、儿童可以有反复呼吸道感染。

中医的“脾胃”对人体具有重要的作用,因而调理脾胃以健全和脾胃的功能对预防病是非常重要的。如何调理脾胃呢?可根据不同阶段进行三级调理,I级:避免或者消除导致脾胃功能减弱因素,也就是说,在“脾胃”功能尚未虚弱时的调理。Ⅱ级:出现了脾胃虚弱的症状时,要积极的找中医进行调理。Ⅲ级:出现各种疾病之后,必须进行治疗。下面只谈I级调理,因为I级调理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Ⅱ级和Ⅲ级则是医生工作。I级调理是针对导致脾胃功能减弱因素来进行,关键做好两大点:

一、调整心态,消除不良情绪:逐渐培养良好的心理状态,例如豁达开朗、乐观自信、平和宽容、淡泊宁静。避免或设法消除引起焦虑、恐惧、抑郁、烦恼、愤怒等不良情绪的因素。尽量保持愉快的情绪。通常来说,良好的心理状态和愉快的情绪可增强食欲和胃肠道功能。

二、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1、改掉不良嗜好:不吸烟、不喝酒、不喝咖啡、不喝浓茶。不滥用药物,不乱服“补品”。

2、要合理饮食:饮食有节(不要暴饮暴食、不要节食减肥)饮食清洁(尽量在家里就餐,预防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食不偏嗜:要求我们食物要多样化,但食物多样化不是一餐同时吃很多种的食物,而是  每餐吃不同的食物。每餐所吃食物的种类不超过5种。少吃刺激性食物)饮水充足:成人每天喝水1500-2000ml,最好是白开水,应主动少量多次喝水。

制定健康的饮食结构:原则是“谷类(包括米、面)为主,杂粮(玉米、小麦、高粱) 为辅,荤素搭配”。 主食(谷类)每人每天300-500克之间,这个数量可根据人体  活动能量消耗的程度来调整,使进食量于能量消耗之间达到平衡。饭菜的比例是:64或者73,菜的荤素搭配是:6473。一日三餐定时定量,早、中、晚餐量的比例343。定时则是早餐630—830,午餐1130—130,晚餐530—7点。

选择适合的食物:原则是“胃喜为补”,人所吃的食物,进入胃肠后,如感觉舒服的,就

是“胃喜”的食物。凡是“胃喜”的食物,一是符合身体需要,二是易于消化、吸收。这样

的食物,对身体就是有营养的。

3适当运动:早晨和晚间应适度参加力所能及的体育健身活动。在此,提倡有养运动),有氧

代谢运动是指那些以增强人体吸入输运以及使用氧气能力为目的的耐久性运动。在整个运动过

程中,人吸人的氧气,大体与需求相等.即达到平衡。它的特点是强度低,有节奏、不中断.持

续时间较长;如慢跑、快步走、健身操、游泳等。

4作息规律:工作、学习、劳动的时间要有规律,不能过劳,要安排好休闲时间。每天起床和

入睡时间必须规律,不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成人每天79个小时,有条件时,可以午

12小时。每天最好在晚上11点以前睡觉,次日早上7点钟醒。

下面我们来谈谈人们的一些饮食误区,一是认为碳水化合物没营养,多吃会引起肥胖,或

血糖升高,易患糖尿病。二是认为胆固醇对人体有害,因而社会上提倡所谓的“低糖、低脂、低盐、高蛋白质食物结构”,认为这是健康的。实际上,这些观点都是错误的。首先,我们要谈的是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现在通称为“糖类”,目前的医学上将糖与核酸、蛋白质并列为生命体中最重要的3种生命物质。糖对人体具有很重要的营养作用和生理功能。

氧化供能作用:通过氧化可以放出大量的能量,人体所需能量的70%以上由糖供应。

保护大脑的作用:大脑所需的能量唯一的来源是由糖的无氧酵解,缺乏会影响大脑的功能。

是构成人体组织结构的重要物质,并参与多种生理活动的调节。

提供碳源:糖的结构中含有碳,为蛋白质、核酸、脂类的合成提供碳源。

协助脂肪氧化产能:如果糖的摄入不足,脂肪就不能彻底氧化产能。

节约蛋白质作用:当膳食中供应充足时,不需要用蛋白质来供能,可以避免蛋白质的消耗。

糖类所含的膳食纤维促进肠蠕动,排出肠道毒物,改善肠道微生态环境,增强肠道免疫功能。

但 是,无论是碳水化合物还是蛋白质和脂肪,摄入过多,都会变成脂肪在体内储存。食物碳水化合物的能量在体内更易被利用,食物脂肪更易转变为脂肪储存。近年来 肥胖和糖尿病发病率明显上升,最主要的原因是由多吃少动的生活方式造成的,并不是粮食吃得多,而是其它食物特别是动物性食物和油脂吃得太多了。

接下来我们来谈谈胆固醇的问题,人体内的胆固醇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内源性的,主要是由肝脏合成,是人体内胆固醇的主要来源;二是外源性的,即机体从食物中吸收而来。 胆固醇的生理意义可归纳如下:①参与细胞膜和神经纤维的组成;②内分泌腺合成类固醇激素的原料,如性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等;③在人体内形成7脱氢胆固醇,经日光中的紫外线照射,转变成维生素D;④形成胆酸盐乳化脂肪,促进脂肪的消化;⑤启动T细胞生成IL2;⑥有助于血管壁的修复和保持完整,若血清胆固醇含量偏低,血管壁会变得脆弱,有可能引起脑出血。外的一些研究显示,胆固醇水平过低可能影响人的心理健康,造成性格改变,也可能使发生某些恶性肿瘤的危险性增加。 但是过多地摄入胆固醇,可引起血脂水平升高。近年研究表明,自身脂肪代谢对血中胆固醇的影响要远大于膳食中胆固醇摄入的影响。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LaserSP 回复 悄悄话 收藏了!谢谢。
LaserSP 回复 悄悄话 收藏了!谢谢。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