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soc. Prof. Dr. John Even

知华友华的《中国报》专栏文章
个人资料
正文

读书会,会读书

(2015-12-30 17:31:30) 下一个

原载《东莞日报》(A07版),2015年12月27日。

http://epaper.timedg.com/html/2015-12/27/content_1384941.htm 

http://epaper.timedg.com/page/2015-12/27/A07/20151227A07_pdf.pdf 

现在各种“读书会”不少,这种与书籍为友,以阅读为乐,藉由小型聚会分享读书心得的组织或活动,传播书香,值得提倡。

真正意义上的读书会,往往温馨、高雅而有志趣。现代阅读史上不乏先例。

冰心曾写过一篇小说《我们太太的客厅》,小说中“我们的太太”,经常组织周末雅集,来宾在她家客厅里交流读书体会,谈天说地。这篇讽刺小说,反过来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民国“读书会”的缩影。事实上这篇小说言有所本。上个世纪30年代,一代才女林徽因,就经常举办周末家庭文化聚会,吸引了不少名人雅士参与,成为名动一时的“太太的客厅”。客厅常客包括胡适、金岳霖、陈岱孙、周培源、沈从文、徐志摩、美国学者费正清等。林徽因经常在“读书会”上朗诵古典诗词,那种抑扬顿挫、有板有眼的腔调,令人着迷。这一读书会逐渐成了当时北平最有名的文化沙龙。

斗转星移,上个世纪80年代,新时期思想解放运动蓬勃发展,各种读书沙龙层出不穷。进入新世纪,阅读风气再起,读书会以新常态出现,精进不止,日就月将。

2004年春天,北大中文系邵燕君老师在学生李云雷、魏冬峰、过桥、刘晓南和王颖等人的倡议下,成立了一个师生“读书会”,专门追踪阅读文学期刊。这个“读书会”以《人民文学》、《上海文学》、《花城》等10家文学期刊作为研读对象。在大量的阅读之外,他们的周末讨论会也是马拉松式的,通常是从早晨十点开始,一直持续到晚上十点。在阅读的基础上写出的评论,经集体讨论修缮后投书各大报刊,把阅读价值由书斋传播到社会,影响广泛,持续多年,成就了“北大评刊”这一文化品牌。

在东莞,类似的“读书会”也有很多。书海浪花朵朵,滋润庸常生活。例如,市委党校刘建中教授始终以书为伴,无论生活多艰苦、工作多繁忙,总是省钱买书,抽空读书。读书不是一种孤独的享受,他深知《学记》所言“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为此,他定期邀请书友在家中畅谈读书心得,还发动40余名读书爱好者,建立起阅读交流分享QQ群“莞香会”,线上线下互动互助,在传播“读书会、会读书”此种阅读聚集理念与效应方面,可谓独具特色。

“读书会”在海外华人世界也有传承,纠偏了人们对海外华人重商轻文的刻板印象。例如,马来西亚拉曼大学中华研究院6年前成立“乐学读书会”,以阅读中华典籍,弘扬中华文化,分享中华美德为旨归,每月举行一次读书报告会。顾问黄文斌教授每月都要驱车四百多公里,往返读书会现场。在读书会中,书友们不论是读书报告宣讲者,还是主持人、评论员,都能从中获得学习和训练的机会。乐学读书会6年多来风雨无阻,成为当地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

在信息大爆炸和阅读碎片化的当下,个体要自觉抵制电子海洛因,自愿与书香重归于好,惰性与困难都很大,难免一曝十寒,无力为继。倘若主动参与一些“读书会”,借力书友的敦促鼓励,十目所视,十手所指,想不阅读也难。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