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soc. Prof. Dr. John Even

知华友华的《中国报》专栏文章
个人资料
正文

<东莞有秉赋>见刊《东莞日报》(2014-08-17)

(2015-12-30 15:09:22) 下一个

常言道:盛世出大赋。最近,《东莞文艺》刊登了一篇很火的赋,并被一些主流媒体跟进报道,此篇名为《东莞赋》的作者,是来自樟木头作家村的王一丁。

在学理层面上说,《东莞赋》把东莞的历史、文化与经济社会现状进行梳理,在恰当的时间节点以微信的方式发表,是“被压抑的正当性”的理性反弹,是本土关怀的自然流露,是文以载道的主动回归,也是众声喧哗中的钟磬之音。说到底,《东莞赋》既非官方定制,也不是奉旨行文,而是一个普通市民自发创作的“市志铭”,属于人民性的表达。人民性或者叫“普通市民的自主创造性”是它最根本的特质。

《东莞赋》承继了赋的创作传统与手法,对东莞的历史文化进行了全景式回顾。东莞的光辉史料,信手拈来,语言朴实,用典和谐,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莞邑古城各种文化景点,娓娓道来,情景一体;改革开放的东莞跃然纸上,加上后面的一些说理文字,可谓把景、情、理巧妙地融为一体,一气呵成,体现劝百讽一的文风。

《东莞赋》在叙事策略上通过文字的客观表述来让人们重新审视东莞的人文历史,用一种客观声音来进行人文表达,触摸东莞人文历史脉络及深层次的品性。

《东莞赋》显在的“歌德”书写姿势固然一望而知,更重要的是透过深耕细读,发现“表面文本”之下的“潜藏文本”,并对潜文本进行有效解读,才能见人之所未见,论人之所未论。我个人理解,其“潜藏文本”其实就是要告诉读者,东莞和所有开放的城市一样,在现代文明进程中经历了阵痛,但取得的成绩也是有目共睹的,良好口碑的形成正如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细致地挖掘作品本身,开采文本富矿,读出潜文本并加以阐释,这才是阅读此赋乃至其它类似主题作品的最高境界。

总之,作为个案文本,《东莞赋》把一个古老的文学书写样式和一个鲜活的东莞城市样本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呈现出独特的影响和意义,凸显了作者开阔的审美眼光和对于第二故乡的深情厚意。它既能让东莞民众救赎他们日益模糊的记忆,也让他们重新找寻解读东莞的文化钥匙。其所引出的话题与书写,为我们继续深入研讨东莞历史与现状提供了新路径与新视角。

http://epaper.timedg.com/index.php?date=20140817&page=6 

http://press.wodubao.com/page/20140817528A07

http://bbs.sun0769.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387207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