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公

博客博客博博客, 客博客博客客博
正文

屠呦呦家学渊源 冥冥中的神奇交集

(2015-12-12 04:14:01) 下一个

北京时间12月11日凌晨,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从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手中接过诺贝尔奖证书和奖章。“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屠呦呦凭借青蒿素的发现,站在了世界科学最高奖台。

万里之外的宁波天一阁藏书楼,两本关于屠呦呦家族的宗谱正在被研究者解读。《甬上屠氏家谱》和屠呦呦母亲姚氏家族的《鄞县姚氏宗谱》传递着关于立身处世、治家持业的谆谆教诲。翻阅宗谱,屠呦呦家族重教行义、累仁积德的家风跃然纸上。

家学渊源 冥冥中的神奇交集

在宁波,屠家称得上名门望族,名人辈出、家学深厚。而屠呦呦母系所在的姚家也是书香门第。天一阁藏书楼里,两本宗谱记录着两家数百年的家训,共同向我们昭示着家族兴盛之道:重学重教、礼义传家、踏实做人。

宁波文史研究者袁良植介绍,屠家祖先在南宋庆元年间从江苏常州府无锡县迁居至宁波,至今绵延达800余年。中间出过包括吏部尚书、太子太傅赠太保屠滽、文学家和戏曲家屠隆、博物学家屠本畯等等,既有高官显贵,又有文人墨客。

历史总是惊人的巧合。在屠家宗谱里,屠本畯这个名字让人惊奇。数百年前,他就从事着生物研究工作。著有《闽中海错疏》、《海味索引》、《闽中荔枝谱》、《野菜笺》、《离骚草木疏补》,其中《闽中海错疏》成书于明万历丙申,是中国最早的海产动物志。

重读书,好探究,时间跨越数百年,屠家两位生物研究者在冥冥中产生了一次神奇的交集。

时光飞逝,到了宁波屠家第二十世的屠濂规,在这位深受西方教育的父亲安排下,屠呦呦和3个哥哥从小就开始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屠呦呦少年时期长期居住在宁波市海曙区开明街26号姚宅。这里是屠呦呦外公家,一个商学并举的家庭。在这里,屠呦呦获得了人生的启蒙,为她以后的科学探究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据《鄞县姚氏宗谱》记载,屠呦呦的外公姚传驹,曾于东北三省沦陷前任中国银行行长,民国财政司司长等职。《鄞县姚氏宗谱》中还有收录他写的《呈大总统请改革弊制由》、《上熊秉三先生希龄书》等文章。

舅舅姚庆三从法国留学回来后初任国民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后来任上海金城银行总管处分行经理,更成为国内最早研究和传播凯恩斯《通论》的学者。

屠呦呦父母两大家族皆具有重教传统。教育后辈,培养健全人格是家族一以贯之的传统。这样的家庭氛围,对屠呦呦的影响是巨大的。

严谨家训 内化为家族精神

“若 有孝子顺孙、义夫良女及一切善行,合族尊敬之。频发则周恤之。若习恶为非赌博者、窃盗者、酗酒争斗者、内乱鸟兽行者、横暴乡里者、诓骗财物者、不孝不悌不 仁不慈不睦者、官吏而贪渎行宪者,合族摈之,终身不齿。”这条“屠家家训”充分体现儒家仁义礼智信的理念,对族人标准高、要求严。甬上屠氏对从第八世起的 辈分排行也依此拟定,为“大本惟忠孝,行之可继宗,用规恒一德,世嗣永钦崇”,后续增“积善传余庆,贻孙有远谋,文章延祖泽,诗礼焕新猷”。

严谨的家训内化为一个家族的优秀精神。屠呦呦14岁那年,他的哥哥屠恒学在赠给妹妹的照片后写到:“呦妹:学问是学无止境的,所以当你局部成功的时候,你千万不要认为满足,当你不幸失败的时候,你亦千万不要因此灰心。呦呦,学问决不能使诚心求她的人失望。”

生 于战乱年代,条件艰苦,然而家族内在基因始终锻造屠呦呦不屈坚韧的性格。16岁时,屠呦呦不幸染上肺结核,此时的屠家生活已经十分拮据,小女孩面临前所未 有的考验。整整两年,病痛折磨着少年屠呦呦。但她从未放弃学业,最终以同等学力身份,进入效实中学高中一年级,与父亲屠濂规成为了校友。在效实中学读书期 间,屠呦呦生物课程平均分达到80.5分,为走上生物科研道路打下扎实基础。

据屠呦呦读书时期的同学翁鄮康老先生回忆,高中时代屠呦呦长相清秀,戴一副眼镜,梳着麻花辫。为人很低调,读书很认真。

而屠呦呦母校效实中学现任校长周千红也有着这样的感受,“在屠呦呦那个年代,工作条件艰苦,科学家为了国家牺牲自己。屠老性格坚毅,意志力坚强,看重一件事,必然坚持到底。”

屠呦呦从不讳言自己对如何利用青蒿素的独特立场,这种执拗的性格始终伴随着她,更造就了屠呦呦的诺奖人生。转帖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