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公

博客博客博博客, 客博客博客客博
正文

鉴赏古琉璃

(2015-11-26 21:39:37) 下一个

 在当代玻璃艺术逐渐兴盛的同时,古琉璃收藏亦在不断发展之中。刚刚起步,方兴未艾。

 之所以说刚刚起步,是因为相比玉器、贵金属等类别,国内古琉璃还是一个较为小众的收藏领域。流通市场上少见专门的古琉璃专场,往往 与其他古玩杂拍;国内专门从事古琉璃研究的藏家和鉴别师也不多。反而是日本、美国、以及中国台湾等地,对中国古琉璃的研究更为深入和系统,出版了不少专著 和论述文章。方兴未艾则指其艺术和市场价值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掘,发展前景广阔。

  古琉璃曾出现两大巅峰期

  从事古琉璃收藏,首先要厘清古今对琉璃的不同定义。今天所说的琉璃,是指人造高铅水晶玻璃;而在中国古代,最初并没有玻璃的称呼, 琉璃指的就是玻璃。直到宋朝,才出现了“玻黎”这一称呼。到了明、清之后,为了与琉璃瓦(铅釉陶瓷)相区分,玻璃才逐渐取代琉璃成为一类器物的通称,因此 北京才有琉璃厂、玻璃厂的区分。

  中国制造琉璃的历史源远流长,在出土的西周文物中已经有原始的玻璃管珠。到了战国至汉代,工匠对炉温的把控已趋稳定,琉璃的质量得到保证。而在 造型艺术上,秉承当时的社会风气,这一时期的琉璃制作严谨、端庄大方。牧之认为,无论从技术还是艺术角度,这都是中国琉璃的首个巅峰时期。

  遗憾的是,由于琉璃在中国并非不可或缺的日常用品,传统的琉璃制造工艺逐渐湮没在历史长河中。直到清朝,以西方吹制工艺制造的宫廷玻璃器皿,形 成了中国古琉璃的第二个高峰。由于宫廷特色浓厚,因此这一时期的琉璃制品颇受收藏者的喜爱。加之其保存量大,成为琉璃拍卖的主要类别。

  价格已暴涨却仍被低估

  随着近几年古玩和艺术品市场的热炒,相对冷门的琉璃价格也已经暴涨。2004年前后,在民间收一颗战国蜻蜓眼琉璃珠只需要几千元, 品相好的也不过万元;到今天,蜻蜓眼的价格已经涨到了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元。前两年香港佳士得曾经有过琉璃的专场拍卖,成交价格普遍比预估价格高出三至五 倍,证明琉璃的收藏价值正逐渐得到藏家的认可。

  但另一方面,普遍认为琉璃的收藏价值仍被低估。琉璃是中国五大名器之首、佛家七宝之一,但相比其他类别的古玩,琉璃器物的价格水平和涨幅仍然落 后。香港佳士得中国艺术藏品专家波拉·安特比认为,“这类藏品价格不高,部分原因是藏家还未真正将注意力转移到这种艺术品上来。拍卖会上的中国古典琉璃器 皿的展品并不多见,因此它的名气稍有逊色。”

  西方国家将琉璃(玻璃)制品作为日常用具,以实用为主;而中国则主要作为礼物、玩物,更讲究精致细巧。从这个角度看,中国古琉璃本身 具有的文化内涵更为丰富。但一个反常的现象是,西方的古代玻璃制品,在中国卖得比原国还要贵,罗马、印度的玻璃珠在中国国内的价格翻倍上涨。以此为参照, 中国古琉璃的升值空间理应更大。

  鉴赏古琉璃需具备综合知识

  对于如何鉴定古琉璃,藏家的建议是“三多”:多去博物馆看真品、多看书了解相关知识、藏家之间多交流。和牙雕、玉器等不同,琉璃的材料就 是人造物,因此对材料成分进行技术鉴定只能作为辅助手段,而不是决定琉璃价值的主要依据。判断琉璃的真伪和价值,更多地还是要靠经验,分析造 型、纹饰等特征与制造年代是否相符,配料颜色与出产地特点是否吻合等。这就要求藏家具备一定的文史功底和综合知识,否则就容易上当。

 

收藏家 湖南长沙 廖文伟深有体会。

历代琉璃因易碎而存世较少历代琉璃因易碎而存世较少历代琉璃因易碎而存世较少历代琉璃因易碎而存世较少历代琉璃因易碎而存世较少历代琉璃因易碎而存世较少

琉璃也曾尽善尽美

唐代的温庭筠填过一首如诗如画的很美很美的《菩萨蛮》,说“水精帘里颇黎枕,暖香惹梦鸳鸯锦。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藕丝秋色浅,人胜参差剪。双鬓隔香红,玉钗头上风。”这么美的一首词,落笔便提到颇黎枕头。颇黎便是今天的玻璃,昔日的琉璃。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崔十八新池》中赞美琉璃,说是“忽看不似水,一泊稀琉璃”,差一点连水和琉璃都难得分别开来。李白则说“闭剑琉璃匣,炼丹紫翠房”,赞叹琉璃装饰的剑匣的珍贵。杜甫说是“波涛万顷堆琉璃”,比白居易更推崇琉璃的明彻和清亮。

曹雪芹不甘人后,借小说《红楼梦》着力推崇着琉璃器物。在第三回描述“荣禧堂”陈设的文字中,就特别的强调“一边是金蜼彝,一边是玻璃盒”,将个琉璃盒子与贵重的青铜祭器相提并论。清代人称之为玻璃的琉璃,在清代人眼里,岂不是既尊贵又古雅?

惹得这么多文化人为之吟诗唱赋大唱赞歌的,今日还能见到吗?当得起如此众多的赞誉吗?

汉代琉璃相逢在天明

我邂逅古琉璃手镯和簪子,是由于一个极偶然的机缘。

1995年夏蝉长鸣的一个周末,虽刚过凌晨五时,曙光却已然要初照楼窗了。我骑上自行车,直奔宝南街古玩集市。

有个地摊上正围着好几个人,指指点点似乎在评议什么东西。近前些看,有人把着一个手镯、一枚簪子。

“是琉璃还是古玉?”那人满腹狐疑,他正自言自语:“真要是老琉璃就好了……”

旁观者不置可否,他犹豫再三,终是放下镯子和簪子扬长而去。

我取过来细看,确凿就是琉璃手镯和簪子(图1)。手镯为粗条,内圈“四指”,白色质地,表面有薄薄的白黄色锈蚀,半透明。圈的外沿有模铸的圈状斑纹,大小不一,深浅随意。簪子则为弓形扁平状,其质地与工艺特色同手镯相同。这些都表明,它们来自遥远的西域或者战国时期。

宝南街古玩集市出现模铸的玻璃手镯和簪子,尤其是薄薄小小的簪子,这让我很是惊奇。它驮负的历史文化是可圈可点的,由不得我不动心,欣然购得。

是夜挑灯,把玩玻璃手镯和簪子,直到老伴三催四唤,方才走出独羊居。

琉璃手镯接踵而至

既然能够获得与琉璃簪子、琉璃手镯相遇相逢的机会,证明古玩市场尚能寻觅得到一二千年前的琉璃器物不为空谈。于是,往后的每个周末,我便分外地留心起古玩商贩地摊上的“玉器”来。

世 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那一年元宵节过后,去赶第一场古玩集市,果然发现一对琉璃手镯。手镯(图2)为涅白色质地,细条,内圈三指半,浅浅的锈蚀。它的成 型工艺显然也是模范浇铸,外圈模铸的草叶纹比我几年前获得的琉璃手镯深刻而且灵动,由于浇铸时手控不可能做到匀速,镯条上出现的层纹也较明显,放大镜下亦 可发现气泡和沙眼。这些早期琉璃器物的工艺特征,都比汉代琉璃手镯上发现的多而显著。它们的问世,恐怕比早几年进入我独羊居的手镯和簪子要早些年头。

只是,地摊前围着好几个人,说玉的有,认琉璃的有,没有人敢下决心掏钱。我是后来者,却有获得古琉璃的经验,成竹在胸,还了个一口价,立即成交。

琉璃珠和蜻蜓眼

又 是春雨梨花白的一个周末,永州一位古玩商人的地摊上出现四颗“玻璃珠子”(图3)。褐黑色的珠子刻有平行弦纹三道,弦纹上堆饰有突起水波纹,波谷点饰深绿 色琉璃珠状斑,皆着以金色。强光照射,呈深桔红色。黑红色珠子亦刻三道弦纹,饰以金色,亦在其上堆饰水波纹,波谷点饰深绿色琉璃珠状斑。强光照射,呈浅桔 黄色。深绿色珠、蓝色珠同样刻三道弦纹,饰以金色,亦在其上堆饰水波纹,波谷点饰红色琉璃珠状斑。强光照射,呈浅绿色、亮蓝色……四颗珠子皆残留有白色锈 蚀,可见沙眼和气泡,亦可见浇铸层纹。依据其弦纹、水波纹、联珠纹的纹饰特点,以及锈蚀程度和色泽判断,应为唐宋时期琉璃器物。

“我家里还有一个东西,同这几颗珠子一样,不过,它像根管子,很短。”他用拇指和食指比划了个三四厘米的长度,接着说:“来时搭的是便车,急急忙忙,没找到……下个星期我带来,留给你。”

“像根管子”?我猜想,既然是与几颗珠子为伍的,极有可能就是个管状琉璃器了。

再一个周末,他果然带来了那个“像根管子”的东西。真就是个管状琉璃器,三四厘米长,黑褐色,强光下呈深绿色,堆饰深蓝色“蜻蜓眼”(图4)。其锈蚀情形,比三颗琉璃珠稍见严重,要比三颗琉璃珠来到人世间的时日早些年月……

“蜻蜓眼”是泊来的琉璃装饰,据说源起于五六千年前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的“羊眼珠珠”,“羊眼珠珠”传入印度,印度人称其为羊眼天珠,其眼可怒逼鬼魅,驱逐邪恶。

遗憾耳珰不成双

我的耳珰是1993年在花鸟市场无意中撞到的。

话 还得从我上小学时说起。那时日,曾伙同几个顽劣孩子戏弄班上的其他同学。我们从学校围墙边采来一把苍耳子,悄悄地走到别人身后,轻轻一挥手,抛出几粒,竟 牢牢粘附在其衣服上。待他发现,非得脱下衣服,才能将苍耳子扯拉下来。于是,被打的“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数十学子即刻“便疯了一般”,桌凳碰撞 声,嬉笑怒骂声,追打奔跑声,教室里、操场上一片混乱……

西晋的陆机在《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中称之为“白花,细茎,蔓生,可鬻为茹,四月中生子,正如妇人耳中珰,今谓之耳珰草”的,正是疯了的少年们用来追打同学的苍耳子。

也许正是因为苍耳子其形状如同纺锤,可以垂挂着粘附在棉毛类织物之上的原故,陆机便未卜先知,将《后汉书》之“舆服志”篇提到的那“珥,耳珰垂珠也”,与它联系起来了。

耳珰并非两汉人的发明,考古学家曾经在新石器时期的墓葬中发现了玉耳珰。琉璃耳珰则出现在刘邦创建的西汉时期,长2厘米左右,喇叭形。或许因为苍耳子为深绿色的原故吧,所见耳珰便多为蓝色。烽烟四起的东汉末年,便不再见到耳珰们的身影了。

走 进花鸟市场不几步,我便被一张小方凳吸引了。凳上摊着块布巾,布上摆着些铜钱之类的小玩意,留心看看,发现有两枚蓝色的喇叭形小东西(图5),蒙着一层白 色的锈蚀,长不过二厘米,造型极为秀雅,乖巧可爱,古色古香。我与小曹各人买下一枚,在花鸟虫鱼之间遛了一圈,各自回家。

1994年鬼使神差的一个遭遇,我涉足收藏了,首先便研究起“喇叭形小东西”来,原来竟是西汉的琉璃耳珰!于是我急如星火去找曹志成,问他那“喇叭形小东西”还在不在。

“哪个小东西?”曹志成一脸的茫然,看着我比划又比划,忽然想起来了。他说:“我的娘哩,我是看你买,一伴去的,也跟着买一个啰……回来穿了根线就给了女儿玩,几个年头了,女儿都八岁了,还哪里找得到。”

成双成对的耳珰,从历史长河的那一头牵着手跋涉而来,我却生生地将它们拆散开来。每每忆及这件往事,自己总免不得会笑上一回,笑自己知识的浅薄。

清代手镯姗姗来迟

清代琉璃手镯来自我的家乡醴陵。那一日,我在宝南街古玩集市认识了醴陵官庄地区的古玩商人老王。他的地摊上赫然搁着两只清代中期红色玻璃缠丝手镯, 其中一只装饰着辅首,不透明,红殷殷(图6)的很可爱。

“我母亲在茶子树林挖土挖到的,丢在抽柜里半年多了。”老王其实不老,30多岁,只是皮肤黝黑,见老许多。他说:“我拜了个师父学古玩,师父说是老料器,可以卖两百元钱,便带了来。”

这个师父连价都交代得很到位,自然不好去攀乡亲讨便宜,掏了两百元,买下了。

琉璃们像是同我有约,次第而来,自然不会让它擦肩而过,很快成交。

世上难得觅仙踪

记得多年前看到一档电视节目,是几位知名学者介绍商周时期的两件很小很小的琉璃兔子,说它们的艺术价值很高,价值数十万元,不容小视。看了节目,我沾沾自喜了好一阵子。早期的琉璃器物为什么如此贵重?

其实,西周两汉时期开始,历朝历代都生产了大量的琉璃器物,但琉璃性脆易碎,绝大部分都在使用时因搬挪移拿而粉身碎骨者。所以学者们说,“发掘十座古墓难见一件琉璃器物”,它们匿影藏形,有幸与今日的收藏者谋面的,不损分毫者极为罕有,残缺不全者亦难得一见。

于是可以说,真正的(去除今日市上的赝品)两汉以前乃至两汉之后的琉璃器物,全身而来的,真该是着了些仙风道骨了,如何的不珍惜宝贵呢?编辑转帖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