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公

博客博客博博客, 客博客博客客博
正文

博山炉

(2014-12-03 10:41:09) 下一个

 汉代的博山炉因为工艺精湛,难于制作,不是一般工匠所能胜任,因此,古诗中才用古代的巧匠来喻当代的工师,说:“谁能为此器,公输与鲁班!”

    其实汉代的制炉名匠,有一位的姓名还是流传下来了,那就是长安巧工丁缓。

    据《西京杂记》中对丁缓的记载:“为常满灯,七龙五凤,难以芙蓉莲藕之奇,又作卧褥香炉,一名被中香炉,本出房风,其法后绝,至缓始更为之……又作九层博山香炉,镂为奇禽怪兽,穷诸灵异,皆自然运动……”
    东西似豆形,通体错金,在一个圆形铜盘的中央,竖立着上承炉身的直柄,上面是上仰的半球形,上盖作尖锥状的山形,并开有许多出烟的小孔。盖上多雕饰精美,重峰叠嶂,鸟兽人物出没于林莽之中。正是一座博山炉。  西汉时期,雕镂精美的铜博山香炉,并不少见,在已被发掘的王公勋贵的坟墓之中,也时有发现。但其中最为精美的豆形博山炉,就要数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墓中出土的错金博山炉。

    那座博山炉,炉身上部和炉盖合成层层上叠的山峰,虽无九层至少也有六七层,峰峦间点缀有树木,神兽、虎豹出没其间,还有肩负弓弩追逐野猪的猎手,特别是雕出一些体态灵活的猴子,或高踞在峰顶,或骑在兽背,更使作品增加了生趣。

    这座博山炉全炉纹饰均错金,线条劲健流畅,有粗有细,细的近于发丝,工艺极为精湛,让人见了不由为之惊叹。

    但那座博山炉和眼前这座博山炉一比,就有些小巫见大巫的意思了。

    首先一点,刘胜墓出土的那座博山炉,高度有高26厘米。这在豆形博山炉里面,就已经很少见了。但眼前的这座博山炉,高度将近有四十五六厘米。有这样高度的博山炉,可以说相当的罕见。

    另外,在说炉盖上的装饰,刘胜墓出土的博山炉,虽然做工已经相当精湛,但也只有六七层而已,而眼前的这尊博山炉,大家逐一数过去,确实可以数九层。

    而且上面的装饰也像书上描写的那般。都是一些奇禽怪兽,穷诸灵异等等四人都没有见过的生物。但就算这样,这些东西还是被作者刻画的惟妙惟肖,入得四人的眼中,一点都没觉得突兀,可见工匠的水平之高。

    再说,眼前的这座博山炉,通体错的金丝,就有如那行云流水。金丝同样有粗有细,细的地方和发丝相比根本没有什么区别,想想在古代那种工艺条件之下,居然能够做成这样。《西京杂记》中记载,丁缓制作的九层博山炉上的这些东西‘皆自然运动’
   我国的香道历史源远流长,从《诗经》、《离骚》到魏晋咏、赋,从唐诗宋词到《西厢记》、《红楼梦》,文人们尽情地描绘了“香”的风雅,并将“弄香”推上文化的殿堂。

    比如那位给后人留下若干传奇佳话、颇具人格魅力的大文豪苏东坡,就是位品香、制香的大师。

    纵观我国的整部香道史,又有哪个国家哪个民族,有这么多的知识分子这么长久、几乎贯穿历史地关注着香道?可以说,他们把品香上升成了纯粹的审美活动,就就像赏书画、玩戏曲一般,从内容到形式都达到艺术的美好境界。一个优秀的香师必须要谙熟香道与医道,能够根据香的药性巧妙的进行配伍,并将其开放的心境与祝福融入香品中,使香品具有积极的主题并获得旺盛的生命力。

    这种积极主题和生命力体现在闻香者在燃香时会体会到芳香宜人,身心通泰,心境开朗而光明,心内的消极观念逐渐消失,取代之的是积极、快乐、平和的心态。这是评判好香师与好香的最基本也是最高的标准。 和合香常见的形态有线香、塔香、盘香、粉香等等,而粉香就是直接合出来的粉末状的香料,可用于涂抹、洒、直接焚烧,也可用于制作篆香。

  一开始,盖上了盖子的博山炉,也没表现出什么不同的地方,只是香烟因为炉盖上的小孔显得有些分散,那模样,还没原先自然的形状来的好看。

    眼前的景象却突然大变,只见炉盖上的烟,突然不知怎么就倾泻而下,没一会,整个香炉就变成了云山雾海。

原本香炉上的那些奇禽怪兽等物,居然真如书中所说的那样,自己就动了起来。它们有的咆哮,有的奔跑,有的嬉戏,有的在那呼呼大睡,等等如梦如幻的景象不一而足。从香炉中冒出的烟,慢慢的消失不见了,这也使得,眼前这神奇的一幕和烟一起消散无踪。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博主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