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农村的记忆(三)- 日暮而归

(2014-06-27 16:25:43) 下一个

大约是外婆在地里摘菜时,被人看见了。于是乎,外公家来了客人的消息不胫而走,一顿饭的功夫,全村都知道了,农村传播消息的方式太神奇了,直接秒杀今天的互联网!

村里人平日里只吃自家地里种的菜,荤腥,需步行一个多小时,到镇上去买,而且要逢圩,也就是各村之间交易的日子,一个星期有三次,双单数轮流交替。

这位中年男子,听说外公家来了“贵”客,恐有所需,出于好心,自愿替老人分担。外公依旧站在门槛内,嘱咐来人:帮我买两斤猪肉吧。那人爽快应允,领命而去。

屋里,屋外恢复了安静,只听得见知了的叫声。然而这份安静,却随着黄昏的到来,被彻底打破了!

先是放牛的孩子回村了。他们多半是七,八上十岁的男孩,往往两两结伴,手中拿着柳条,一边打闹一边赶牛,男孩们穿着裤衩,光着膀子,身上的皮肤晒得黑黝黝的。被赶的有黄牛,或水牛,三三两两,慢慢悠悠地挪着步子,边走边方便。但用不了多时,牛粪就会被人用铲子铲起,放进编萝,带回家,找块空地,排好,晒干,收藏,用作冬天的燃料。

接着,放鸭的老汉赶着七,八十只鸭子浩浩荡荡回村了。老汉头戴一顶大草帽,身穿长袖衬衫,手持一根长长的竹竿,裤筒卷过膝。鸭子“嘎嘎嘎”地叫个不停,老汉手中的竹竿赶完左边,赶右边,稍不留神,就会发生出轨现象。

此时,待在家中的老人们,开始点火烧晚饭,炊烟从各家的房屋顶上的烟囱袅袅升起,一家,两家,三家整个村子在炊烟缭绕中热闹起来,砧板刀响,锅碗瓢盆,夹杂大人们对小孩的吆喝声,还有鸡犬声

回村最晚的是村里挣工分的壮劳力,天都黑了才回来,真正的披星戴月,七月是农村一年中最忙碌的季节,名曰“双抢”,为的是配合大自然的节气安排。早稻熟了,要抢着收割,收割完,要马上犁地,抢插晚稻秧;与此同时,割下来的早稻也要处理,让谷子变成米,入仓,这其间有好几道工序呢!

外公家的租客,四口之家,随着劳动大军,也日暮而归了

未完待续

 

 

写于二零一四年六月二十七日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我冇醉 回复 悄悄话 看见了乡愁,唉!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