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熊

平安是福,心静是乐,修身养性,笑对一切。
正文

岁月流金 苦乐童年(1)

(2014-01-18 05:33:15) 下一个

童年, 天真无邪,无忧无虑,是歌,是梦...

对于绝大数新中国的60后而言,童年大都在贫困和极端的特殊的政治环境中渡过的,有点像今日的朝鲜,物质极端匮乏,但幼小的心灵便印有一颗红太阳。那时妈妈最先教我识的字竟然不是我的名字而是毛主席万岁!第一次所写的毛主席万岁,得到了爸爸的夸奖,五个大字歪歪扭扭,仍记忆犹新。第一次无意中手剪的天安门城楼依稀眼前。童年虽穷,争当革命英雄,那具有时代气息纯真无邪的梦却陪伴着很多年,至今难以忘怀。

我的童年是在东北吉林省一个小县城渡过的。县城不大,当时有三万多人囗,整个县城只有两座楼房,一座是县政府招待所,另一座是电影院。所有人口都居住在简陋原始的平房中,人均居住面积不超过5平米。好一点的平房是砖瓦结构,差一点就是土坯房毛草房。平房中既没有厕所和上下水系统,也没有现代化的取缓设施。为了应对寒冷的冬天,绝大多数人家在睡房当中安装了铁炉子,烧煤取暖。少部分富裕人家会安装土制的暖气系统。尽管有简易的取暖设备,但很多家庭无处购买足够的冬天取暖用煤或无力支付这笔费用, 再加上房子没有良好的保温层,在严寒的冬天,屋内温度也就是在三、四度左右,夜晚有时会低于零度,盆里的水常常会结冰。冬天烧煤,关窗闭门,煤燃烧不充分产生一氧化碳,造成煤气中毒,轻者头晕目眩,重者丧命。此类悲剧每年冬在那座小县城几乎都会上演。寒冷是童年抹不掉的记忆。记忆最深的是左手得了冻创,肉都冻乱了,专心的痛,每年皆犯,直到上了初中才好。

当时国家以阶级斗争为纲,物质极其匮乏,整个国家可以用缺粮少衣来概括。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粮食、肉、布全部凭票供给。无数的家庭的奋斗的目标便是吃饱肚子,有衣服穿,有被子盖。小县是农业县,主产玉米、高梁,大豆和水稻。我们家生活水准属中等偏上,能吃饱肚子。勤劳的父母供养我们姐弟六人,除了精打细算国家定量供应的粮食外,每年都想方设法再从各种渠道买些玉米来补贴。家中主食以玉米和高梁为主,玉米面大饼子,窝头,碎玉米粥,构成了一日三餐的主旋律,偶尔的高粱米饭调济就算改善了生活。至于说大米白面只有在过年过节或来客人时才能看到。

童年盼望最多的莫过于过年过节。一年到头,只有过年过节,才能吃上好吃的。说好吃的,其实食物品种少的可怜,远非今日食品琳琅满目。临过节若干天前就开始盼望节的到来,离过节还有几天就开始不停地和哥哥姐姐们围着妈妈年打探家里准备买什么好东西。这个时候,妈妈常常神密一笑,然后说猜猜看。无论猜中与否,妈妈都很少公布谜底。一般节日饱餐一顿妈妈精心筹划很久的美食,恋恋不舍、茫然所失地告别节日,这样的心情往往会持续好几天,然后再满怀憧憬地计算着时日,盼望下个节日的到来。

春节是童年翘首企盼的节日。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坐在一起,包饺子,吃冻梨,玩扑克牌, 贴对联,立灯笼,看焰火,放鞭炮,挨家挨户去拜年。一年365天,几乎所有好吃好喝的都积攒到春节这几天品尝掉。粘火烧,黄糯米豆包、白面豆包,白面馒头,白米饭,酸菜馅饺子,酸菜穿白肉炖粉丝外加饭后的冻梨都是童年垂涎欲滴的过年佳肴。那时,电视机还没有走入家庭,更没有什么春晚。富裕一点的家庭有一部收音机已经很不错了。除夕之夜,听着收音机里经常播放的《白毛女》,想着饥寒交迫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吃着热气腾腾的饺子,真觉得新中国儿童是全世界最幸福的儿童啊!

春节给了幼小的我无尽的欢乐。五六岁的我曾充满稚气的问妈妈,为什么我们不能天天过年?妈妈就绘声绘色地绐我讲了瞎创王过年的故事。从前有个瞎创王,率兵攻占了北京城,当了皇帝,按照天意,他有十八年的皇帝命。进了北京城,正赶上过年,家家张灯结彩,吃着年货。他从未体验过年如此之好,于是他就宣布天天过年。与他的大臣们天天花天酒地,歌舞笙平,吃尽了所有从老百姓征来的山珍海味,这样连续过了十八天,也就是过了十八个年,天下百姓十八年的东西都被他和他的臣子们十八天吃光了,所以他的皇帝命就寿终正寝了。如果象他一样,我们天天过年,我们就只能活几十天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芍药花开 回复 悄悄话 同为60后,也刚于今年开始写博客,才写了一篇关于冻疮的。一直以为东北人冬天很幸福,因为90年代去过沈阳,屋里很暖和,原来70年代大家一样的,抱歉自以为是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