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影

介紹非主流,報章少分析,商業味低,但是內涵深,能啓發思考的電影。
个人资料
傅裴湘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守門人》與《5台破相机》

(2014-01-06 21:18:00) 下一个
《守門人》與《5台破相机》
 
積龍(Carmi Gillon) 1994到96年出掌以色列辛貝特 (Shin Bet) 。這個機構,等同美國的聯邦調查局,專門對付 巴勒斯坦的恐怖分子。積龍 當然瞭解猶太民族在希特勒時代遭受的浩劫; 可他曾經大膽比較,認為以色列政府對待巴勒斯坦人的作為,跟二次大戰的納粹一樣殘暴。以色列獨立製片製作的電影《守門人》(The Gatekeepers) ,訪問六位辛貝特前主腦: 積龍之外,尚有沙洛姆 (Avraham Shalom,1980-86) ,裴瑞 (Yaakov Peri,1988-94) , 安雅隆(Ami Ayalon ,1996-2000),笛西特 (Avi Dichter ,2000-5),帝司金 (Yuval Diskin ,2005-11)。

他們對著鏡頭談中東衝突,口述以巴雙方都施暴的實景,其中有很多不為人知的秘辛。六人皆面帶令人不寒而慄的表情,嚴肅冷峻,一絲不苟。他們好比佩戴尚方寶劍的將軍,利劍一出鞘,萬箭不虛發。六位當家護院,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有些開國初期還打過游擊。刀下不留人的政策,往往傷及無辜。他們在執政時,都發生過不同的危機:比方 1986年 發生在特拉維夫 (Tel Aviv)附近劫持巴士的血案 。沙洛姆 當時對主嫌格殺勿論的嚴懲,如今還遭人詬病。

暴力其實來自兩方,以色列 本身也有過激分子,反對懷柔政策。最遺憾的就是 拉賓 總理 (Yitzhak Rabin) 於1995年11月4日被刺事件。拉賓 是少數具遠見的政治家。他 94 年才拿的諾貝爾和平奬,隔年卻死在同胞槍下,真是極大諷刺!積龍 是那時候的大掌櫃,被搞得灰頭土臉,很快就下台了。

《守門人》的導演 德羅爾 摩利(Dror Moreh)很有心,剪輯三十年 斷代史,平實不耍花招。坦白講很沈悶,但是包括 圖隆 (Kenneth Turan) 在內的猶太裔影評人,全都對它讚不絕口。主因可能是這些曾經位高權重的名人,居然在攝影機前吐出真話,他們侃言所有的報仇或挑釁,只是奉令行事,盡一個守門人之本分而已。

他們都渴求太平,遺憾的是以巴雙方皆缺乏信任與誠意,六位辛貝特主腦在位時全錯失和解的契機。前剛卸任的 帝司金,甚至批評時政以及當權者的智慧。第二個發言的 裴瑞 也表示,退休以後思前想後,發覺自己開始偏左。他們的強硬政府大概能忍逆耳之聲,但旁聽者不禁替這六人捏把冷汗。

積龍 的言論當然惹得極右派大力鞭笞,恰巧符合電影中種種無解的拉鋸與膠著。這些硬漢的立場,給人的感覺,可謂人在江湖,徒喚奈何!

以色列與巴勒斯坦果真是緊咬不放的死敵? 2013年與《守門人》同列奧斯卡紀錄片提名的另四片中,居然有一部由非專業的 巴勒斯坦 人拍攝的《5台破相机》 (5 Broken Cameras)。《5台破相机》同樣帶著極重的挫折與沮喪,但是真的比較好看,原因是它的人情味。

艾曼。博那特 (Emad Burnat) 身兼導/編/攝影/主角 各職。他世代務農,與泥土相依。相機的觸角,超過流汗,流血跟流淚。他寫父子,兄弟,朋友,鄉親,民族之情。心志苦,筋骨勞, 身空乏。以色列國 1948 年在 巴勒斯坦 建立以後,蕞爾小地驟間紛爭不斷。除了六日戰爭得勝的戰利土地,以色列的佔領區不斷擴張。

《5台破相机》關係到的小鎮 比林 (Bil'in),本是巴人的橄欖村,可是以國又加圈統轄。博那特 跟多數村民一直用盡各類法子抗爭:隔著鐵絲網和以軍對峙,遊行,吶喊,辯論,夜晚偷越界線,到另一邊植樹,在原屬的家園蓋牆…然而石頭抵不了子彈,次次敗下陣來。

2005 年 博那特 的第四個兒子出生,收到特別的賀禮,是一台攝影機。從此 博那特 熱誠地身懷使命感,把一切抗議活動拍下來。他從未武裝自己,就用攝影機作工具,發表受害者的苦楚。對方軍人毫不留情,再三用槍打破相機,博那特 的四子五歲那年,攝影機壞了再修,再換,一字排開,他已用了五架,它們見證了一群頑強不屈的村民之心路歷程。這段期間,不只攝影機,傷亡的朋友跟親戚很多。博那特 眼睜睜看著同志為和平抗衛犧牲。他的太太擔心害怕,屢次勸他放棄卻無效。他本人也遭槍擊,運氣好,被送到以國經營的醫院治療。鏡頭近距離照他的胸膛,只見脖子以下,如同一條拉鍊,粗條縫線直下肚臍。聖經形容被祭祀的羔羊,不也如此給開膛破肚?

影片能夠拍出職業水準,他的夥伴 -以色列 籍的 蓋依。達維笛 (Guy Davidi) 的功勞最大。蓋依。達維笛 代表以色列覺醒的新生代。有一群年輕人厭倦了剛生下來,就被四周的敵意包圍。前兩,三代停止漂泊,定居該地,並非下代自己的選擇。於是有像 達維笛 那樣的人,拒絕服兵役,情願幫助 “世仇” 完成拍片。加入他們行列的不少,有的也參加巴國人的抗爭,甚至被同胞軍隊打傷。

《守門人》與《5台破相机》偏巧於2013年,同列奧斯卡紀錄片提名 。兩片表面看來互相對立,競爭激烈理所當然。末了一關,雙方卻都敗下陣來。兩部電影各說各話,震憾又真實。片尾附加的座談會,錄下一些觀眾的感想。結論與片中的信息很一致 - 以暴制暴不能遏止恐怖活動。以色列如果從佔領區退出,和平訴求的機會大得多。

拍攝《5台破相机》博那特 本來無心插柳,沒料到此片大放異彩。一部小規模的記錄片,具呈劇情片的結構,通俗片的溫馨。我個人最感動的部分,是照過地面上人的苦難,攝影機常常向上移,拍天上一群群的飛鳥,它們不種,不收,不存,但是仍然受造物主看顧。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傅裴湘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海外瞭望台' 的评论 : 我習慣看戲院裡演的電影,好像在網路上看過“看見台灣”,就怕沒有實體的感覺,寫不出東西。你的鼓勵比什麼都強。
海外瞭望台 回复 悄悄话 你的影評寫得真好,看了都想去找這兩部影片來看了。
什麼時候也寫寫台灣2013年的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看見台灣」好嗎?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