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九

在这里观察中美,读懂我们的相同和差异。
正文

让央视说话

(2013-10-28 08:51:21) 下一个


让央视说话


木九


央视批星巴克的事情是上周的事情。在央视已经被舆论批得鼻青脸肿之后,为顺应一种反思性的新闻规律和舆论心理,鄙人要站出来为央视说两句话。


无论是从去年冬天央视报道纽约的雪灾和当地民生艰难的情形被中国老百姓臭骂一通,还是这次星巴克事件,客观地说,央视,因其比任何一个媒体都更代表中国的国家形象,已经在某种意义上成了对国家不满的中国民众吐槽的垃圾桶。


生活中碰到的人,无论他是中产平民,富豪公务员,海龟土鳖,似乎谁都是一身正义,都会对社会中的不公平不正义现象措辞激烈,义愤填膺。人人在骂,却似乎没有谁是真正有资格被骂的,所以谁都骂得理直气壮,从来没有想过自己有没有被骂进去。那么,凭什么认为独独央视或者党媒记者就没有良知和正义感呢?笔者出国前,曾在传统党媒浸淫多年,深知那个年代,最怀抱理想的人才会投身以“天下和公意”为视野的媒体行业,而这些人中的最优秀的人,大概才有资格被央视选上。央视这个节目除了摆事实,并没有讲所谓的道理,道理就留着给各位看官讲吧。


假如,仅仅是假如,央视的记者以我君子之心揣度的那样有情怀有智商,但限于客观情势而无法对真正的垄断和不公做痛快淋漓、直指人心的怒斥,那么,通过星巴克事件所激起的舆论喧嚣,在微博和微信中释放的对垄断和不公的直抒民意的声讨,显然是更加直接更为壮观的力量。以央视今时之公信力,可以想见,如果央视直接批国企垄断部门,公众多半是幸灾乐祸地议论议论,而不会激发自媒体们像如今这样有事实有数据地摆出垄断和不公的证据?假如仅仅以一种经验主义以果循因,央视岂非正在帮助表达甚至可以说是煽动民意?


中国的改革进入了深水区,需要用以壮士断腕的气概去推进改革,重新盘整利益分配的格局,包括去除垄断利益。这样的改革,其所面临的阻力和斗争之激烈程度都无异于一场革命。人类革命的历史总结中,革命者发动民意以对抗保守势力和既得利益者,从来都是革命得以进行的不二法门。发动民意对抗垄断势力,其实是提供了一种为改革保驾护航的力量。只是群意纷争,愤愤不平者未必有着这样的警醒和见识,分不清谁是对手和朋友。


当然,以上只是假设,央视不太可能故意以自己为靶子把星巴克之火点燃到真正的垄断部门去。那么,星巴克本身值不值得批?星巴克在全世界包括中国的营销案例,可谓营销学经典。从商业角度看,星巴克的确没什么可批的,反而值得学习。然而,商业的角度绝非唯一的角度。企业和消费者,商家和国家,外资和内资,甚至中国人和外国人,不同的角度,能得出完全不同的答案。


星巴克的成功营销在于它摸准了一部分中国消费者以咖啡彰显身份的虚荣心。在美国星巴克多是蜷缩在人流量较大的角落里,方便人们买一杯咖啡拎着去上班,而在中国,星巴克咖啡馆往往有最美的环境,最佳的视野,卖得贵似乎也无可厚非了。但是,星巴克这样的营销战略就没有一点点贵族看穷人的居高临下吗?曾经有一次和一位美国商务人士讨论起中国的星巴克,当对方津津乐道着星巴克如何成功利用了中国人的可笑心理时,鄙人的民族自尊心生起了一丝振颤。就算是在听某个外交讲座中美国人把中国作为假想敌探讨如何设置核打击目标的时候,我都没有振颤过,因为那种情形中我们是平等的对手,而这个营销中你内心中有着怎样的得意和优越?


当外资出于对国人的某种微妙心理而制定出差别价格时,他完全可以用所谓市场法则和商业权力来藐视一切对他说NO的。消费者也无需关心咖啡背后的那个微妙心思 ,你赚你的钱,我消费我的咖啡和品味。但当这个微妙的心理被敏感人士们嗅到了挖出来,就会上升到美国人如何来看中国人的问题。这何止是一杯咖啡啊,这还是国际关系:你一方面要我融入世界,另一方面总拿有色眼镜照我。其实你个酸楚没落的贵族又何尝真的懂土豪?我喜欢尝鲜,因为我对未知充满好奇,我愿意花高价来喝一杯咖啡,只是因为我愿意在貌似代表文明和先进的事情上站一站队,何错之有?歧视不可以!


以我的君子之心揣测,较具身份敏感性的央视无非想做一点这样的表达而已,谁让他不仅自己以为、也被所有观众当作代表国家呢?不具这种身份敏感性的大众难懂此心。


但我必须承认,央视毕竟还是错了,就如我在美国每听到对以整体中国人为对象的歧视和偏见之论时,心灵总会振颤一样,我也错了。真正的强大和自尊更应该是心无旁骛地追求自我的完善,又何必在意别人如何看你?在我看来,中国人每遇到用外来审美和价值观审查自己时习惯于自责自鄙,包括此次强势的网友帮助星巴克严厉斥责敢于代表自己国家的央视,都是体现了一种大国之风和严于律己宽于待人的传统美德。只是不知道当人们作为孤独的个体在面对“我是谁”的问题时,是否还能这样底气十足,并相信:我们所斥之“我国”中,我并不在其中。如果面对批评和嘲讽做不到“傲慢地忽视”的话——一种只有强大如大多数美国人对来自全世界的批评才能表现出的态度,那么,我绝对可以理解这种心灵深处的敏感和振颤的,那么找星巴克出来说说话,谈谈心,也许是一种必要的交流。


                                     (二)


有关央视与星巴克之争的第二个有意思的问题是,代表国家形象的央视有没有资格对市场一员的星巴克说三道四?


如果央视只是一个普通媒体,人们恐怕并不会那么打抱不平。但是央视带有官方色彩,以这种地位对于一个合法经营的市场主体的咖啡价格提出非议,这对于那些受到过西方经济学传统训练的人来说,可谓是犯了市场的大忌:“政府不得干预市场,不按市场的原则做事,必遭市场的惩罚”。


笔者经济学专业出身,曾经这句市场圣经有如心中一盏明灯照出生活中那么多阴影。在中国金融开放最如火如荼的那几年,外资银行纷纷抢滩中国,中国银联今天一个银行业服务收费准则,明天一个银行卡收费准则。他们大声疾呼:中国银行业要向国际接轨,市场的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不然在和外资银行的竞争中,中资银行将输得个底朝天。当时笔者在上海一家报纸开设了一个金融开放的观察专栏。记忆深刻的是,每每在帮助银行向大众普及这些市场经济的金线时,总有老编编辑跳出来说话:这些银行太不像话了,取个钱要收费,存个款也要收费,还只服务高端客户, 这不是搞资本主义吗?你们不应该帮他们说话,而是要组织评论抨击这种铜臭现象。记得当时心里愤懑,如果老同志一点不懂经济学,不尊重市场规律,由如何不成为市场的阻碍力量。


数年后来到美国。当我安置家里的水电煤电话网络银行卡时,才发现,原来诚信高过天的美国市场,更多是考察顾客的诚信,商家和银行的手法则让人出乎意料。且不说跟中国的银行相比,美国的银行收费可谓事无巨细,数量惊人,一不留心总会发现每个月的账单被莫名其妙地多扣了几笔。打了千回百转的机器电话好不容易搞清楚原来只要你不明确申明你不需要这样那样的服务,银行就会默认你接受这些服务,自动扣取服务费。往往等你回过神来,早已经流出去很多冤枉钱了。这样的经历几乎人人都会碰到,跟美国同事交流起来他们都会意地笑道:跟银行打交道,你可要格外的小心。但没有人会表达不满,没有某个落后的老编辑会玩市场的逆流,也没有某个央视会傻冒去盯这些细节。除了在占领华尔街的运动中,金融寡头才成为众怒的对象。人们哀叹:美国已经被贪得无厌的金融圈子一手遮天。2008年的那场危机,公认是这种贪婪的恶果。 


在市场经济的故乡美国,在追随他们的自省和反思之中,在对生活细节的对照和感悟中,我猛然明白了:原来那个老编辑是对的,原来我曾毫不怀疑地把一个我了解不深的东西奉若神明,捧为至尊。正是因为中国还有很多反市场的“落后力量”,中国的银行卡收费要温柔很多,中国的银行并没有因为阻碍与国际接轨的力量而落败,反而因为更接地气而稳定成长;中国的金融业似乎比起美国的金融业也要步履谨慎一些;中国对市场的调控要公认比美国有效得多(当然,这是有争议的,中国那些悲观绝望的市场派经济学家完全不赞同这个说法,我借鉴国际学术界的评价以及整体经济成长的稳定性评判)。中国至今还算成功地避免发生拉美和东南亚曾经发生的金融危机,在美国金融海啸和欧洲债务危机中尚能勉力维持。而所有这些金融危机如果能归结于一个源头,就是对市场原教旨主义自由放任的迷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论断)。


在当下的中国,市场原教旨主义风头更劲。当美国的知识分子已经集体反思对市场力量的迷信和不加干涉给西方世界种下了多么深重的苦果时,我们国内的舆论界,市场原教旨主义的教父们仍享有着不容置疑的意见领袖地位,偶尔几个海归学者顺应了一下美国知识分子的市场反思之潮流,做一下市场的反思的话,无一例外是要被扔臭鸡蛋的:是你一个逃离故土多年的海龟了解情况,还是我们在这里坚守阵地的土鳖了解情况呢?美国反思市场经济是因为他们的确走得过了,中国市场还如此薄弱,行政力量无处不在地干涉着市场,抢夺着小企业利润和空间的时候,你在这里说什么反思市场,不是忒不合时宜了吗?你不去管真正的垄断国企,去拆除市场的围墙,反而去管一杯咖啡的定价,可不是脑子坏掉了?


是的,比起垄断国企,星巴克就是多收你中国人30%的价格又何足挂齿?笔者并不反对要对垄断国企进行多方制衡,分解其力量,分摊其利润,让小企业获得更多的空间,让市场进行充分的竞争。但是如果因为垄断国企的工作没有做好就反对对星巴克之类说话的话,那么很多有价值的事情都可以在同样的理由下被反驳。


有效的市场竞争,并非仅仅靠交易双方的盲目互动就可以实现的。亚当斯密说自由市场是人性的自然。波兰尼却反驳说,“自由市场是计划的结果,但计划却不是”。至少在波兰尼所观测到的百多年历史中,包括美国在内的每一个成功的市场,都是以政府为首的非市场力量精心设计和谋划的成果,哪一天当自由市场的迷信充斥社会舆论之时,哪一天凶险的经济危机和金融风暴就在酝酿之中。这种“计划”,除了包括建立有利于竞争的公平法则并监督运行之外,更重要的就是在市场发育过程中随时拆除垄断和排他的力量,削弱那种排斥消费者说话的商业霸权。


拆除垄断是为了有效的竞争,但也只是一个手段和方法,竞争本身并非社会的目的和归宿。竞争获得了利润,也启动了贪婪和惟利是图的人性。要在市场之中注入一种非竞争性的道德,一种抵制“惟利是图”的情操,唯有靠企业之外的力量,也许是宗教信仰的约束,也许是反资本主义的群众运动,也许是具有人文情怀的媒体,也许是政府。无论哪一方,不能因为他奉行与市场悖逆的原则就把他踢出局去。对星巴克的报道中,央视扮演的无非也是这样一个力量,也许它并没有那样的道德自觉,也许其自身也远非道德楷模,但它的话语权的存在,就是为市场注入了一种可贵的平衡。


因此,央视说对了说错了问题都不大,大有后来者来纠正并给出更多真相,重要的是,我们应该欢迎这样的力量对星巴克说三道四,也许还应该说得更多。


[ 打印 ]
阅读 ()评论 (4)
评论
mister986 回复 悄悄话 这是市场行为,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侃-侃 回复 悄悄话 每每看见央视大腕们正襟威坐,抑扬顿错的丰姿,就不由地赞叹:"真佳人也!"
SUNNE 回复 悄悄话 呵呵,人民日报一风吹,所有报纸一边倒。人民日报可不是国外的报纸,她一直是党报。你看苹果和三星多聪明,遭到批评就使劲道歉。星巴克贵了好几年了突然被批可能是有人想把它挤出中国市场。
想想再说 回复 悄悄话 猩巴克,是有点儿不要脸,
日本的人工费,场地,材料,交通,水电等等,所有的费用都比中国贵,
但日本的猩巴克咖啡,比中国卖的便宜二成到四成。

中国别的也许贵点儿,但人工工资,却比美日欧洲低很多。而饮食业主要的成本,就是人工费。
实际上,全世界猩巴克的利润率,在中国也是最高的,所以,央视的指责,并非空穴来风。

看猩巴克的反论,根本就不是美国生意人的反应,一看就是猩巴克里的中国汉奸的逻辑。
本来,到人家地盘上做生意,如果人家指责错了,你可以用成本事实讲话,沟通。而猩巴克不解释为什么在中国卖的最贵,反而指责中国的种种不是,根本就是无赖。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