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原创】边塞诗人高岑

(2019-02-16 07:07:49) 下一个

   高适与岑参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边塞诗人,并称“高岑”,与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

    高适(702—765),曾任淮南节度使、剑南西川节度使、终散骑侍郎,渤海县侯,是盛唐诗人中唯一封侯者。他的诗雄健笔力,奔放气势,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精神。其所写边塞诗《燕歌行》全文如下: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岑参(715-770),人称岑嘉州,因官终嘉州刺史。他两次出关,非常熟悉边关生活和塞外风物。其所写边塞诗《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全文如下: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元朝陈绎比较高岑边塞诗异同,在《吟谱》说:“高适诗尚质主理,岑参诗尚巧主景。”意思是高适写的边塞诗叙事风格质实,诗歌内容表达自己的道理,岑参写的边塞诗立意巧、构思巧,诗歌内容以写景为主。我个人是赞同前人的评价,以《燕歌行》和《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而言,高岑在诗歌创作风格与表现手法上都是有差异的。
高适的《燕歌行》,其创作风格是悲壮而深沉,质朴而浑厚,在表现手法上通过环境描写,以及对比、对照和反衬描写。整首诗通过三部分,以简洁的笔墨描写了一次战役。前八句是第一部分,写了出军的性质和战争的发生地,通过榆关、碣石、瀚海、狼山,概况出征所经历之地,将战争的紧张气氛跃然纸上。第二部分是中间的八句,将战士们的浴血奋战与将领们的享乐轻敌进行鲜明的对比,战争失败后的边塞景色描写,烘托出士兵们的悲凉心情。第三部分是最后十二句,用“铁衣”和“少妇”对照描写征人和思妇的思念之苦和离别的伤感,白天“杀气三时作阵云”,晚上“寒声一夜传刁斗”,以士兵们杀敌壮气反衬苍凉中的悲怆。该诗描写了磅礴的战争气势,悲壮的氛围,以及对战士们的同情和对无才将领的谴责,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其创作风格是注重细节描绘,语言平凡却新奇独特,在表现手法上通过比喻、夸张和反衬的描写。如开篇描写了恶劣的环境,前两句无“风”字却在描写风色,接着三句明写“风”,通由外物描写,如“吼”、“乱”描写风的狂躁,用反衬的手法表现边疆战士的不畏困难和斗志昂扬。诗人再写唐军对严寒天气的毫不畏惧,冒雪和匈奴作战,由“烟尘飞”等景色描写来渲染战争的形势,“夜不脱”写将军的以身作则,“戈相拨”写大军夜晚疾行时军容严肃的情形。“风头如刀面如割”等比喻描写边疆的寒冷,与开篇对风的描写相呼应。接下来的三句,诗人对马汗成冰、砚水冻结等夸张的描写进行了细致的描摹,渲染寒冷的天气、艰苦的环境和紧张的战前气氛,充分描写出军士们充满豪情的战斗精神。结尾写匈奴必定望风溃逃,预祝唐军凯旋。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