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世一沙弥

谈天说地,寻密探幽,暂不定位,有益自足。
个人资料
正文

【国学故事】蔡邕的“焦尾”

(2016-01-12 19:12:31) 下一个
      读陈婉俊补注的《唐诗三百首·听蜀僧弹琴》:“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出自诗仙笔下的这首五言律诗,音韵流畅,古意盎然。既有对古代名琴的仰慕,如“绿绮”;又有对古贤相知的自况,如“流水”。伯牙子期的高山流水之交,原本代不乏人。
   但陈婉俊女史对“绿绮”注释曰:“傅玄琴赋序,蔡邕有绿绮,天下名器也。”绿绮为四大古琴之一,此话不假。却并非蔡邕所有。《后汉书·蔡邕列传》的注释是这样的:“傅玄《琴赋序》曰:‘齐桓公有鸣琴曰号钟,楚庄有鸣琴曰绕梁,司马相如绿绮,蔡邕有焦尾,皆名器也。’”
    从引文还可看出,四大古琴中,只有蔡邕的焦尾,是以其缺陷命名的。列传对焦尾琴的来历,也有详细记载。当年,蔡邕遭佞臣所谮,“亡命江海,远迹吴会”期间,一天,“吴人有烧桐以为爨者,邕闻火烈之声,知其良木,因请而裁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犹焦,故时人名曰‘焦尾琴’焉。”
    蔡邕不仅是一位学富五车的才子,也是“妙操音律”的高手。能够听声辨材,从灶膛火爆声分辨木材成色。亦能听琴辨音,从弹琴者的琴声分辨其心态强忍与善良。一次赴宴,前往时尚未进门,正好听见有先到的客人弹琴。于门外驻足欣赏,却听出琴声隐含杀机。则连酒也无意吃了,差点不辞而别。
    “弹琴客曰:‘我向鼓弦,见螳螂方向鸣蝉,蝉将去而未飞,螳螂为之一前一却,吾心悚然,唯恐螳螂之失之也,此其为杀心而形于声者乎?’邕莞然而笑曰:‘此足以当之矣。’”
    这就是蔡邕听出琴声隐含杀机的背景。弹琴客鼓琴时,因看见窗外螳螂捕蝉的一幕,心情则出现唯恐螳螂捕蝉失利的担忧。心思外化为琴声,被蔡邕分辨出来。
    《后汉书·蔡邕列传》这段记载,与其在证明蔡邕欣赏水平的高度,不如说,更是证实一个美学问题。艺术的唯美准则,原本基于与生俱来的悲悯之情上。艺术之美与否,是如弹琴客唯恐螳螂捕不到蝉,担心弱肉不能强食,还是对蝉的生命予以同情,则成为一道分水岭。
    跑题了,回到焦尾上来。
    身在吴地的蔡邕,既为有心人,也幸亏去得及时,从人家灶膛请出那根桐木,得以裁制为“果有美音”之琴。只是桐木长度已然不够,只好留下一截烧糊的尾巴。
    有用之材,遇到识材之士,方能体现其价值。
    出自人家灶膛的焦尾,虽有缺陷,毕竟瑕不掩瑜。因而得以跻身“名器”之列,成为蔡邕的专利。而绿绮,乃司马相如的心爱。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